首頁>軍事>

2019年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2220秒後,與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分離,進入近地點192千米、遠地點6.8萬千米的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19年即將結束,世界各國的航天發射活動也接近尾聲。截至12月30日,中美俄歐等主要航天國家和實體,進行了超過100次航天發射,使2019年的航天發射繼2018年之後,連續第二年超過100次。中國以34次航天發射蟬聯全球航天發射榜榜首位置。你可能不知道,在這個驕人的成績單背後,民營航天這隻“新軍”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政策引導,民營航天迎來春天

7月25日中午一點,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火箭發射成功,並將2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俗話說“好事多磨”,在經歷了兩次失敗後,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首次入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發射”。

2019年,對於中國民營航天來說,可以是喜憂摻半。從發射失敗備受質疑,到實現第一真正意義上發射成功,回顧中國民營火箭的“升空之路”,不難發現,這其實恰恰是一條充滿著“中國特色”的探索旅程。

這並非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第一次嘗試發射火箭,2018年10月27日,同為民營火箭企業的藍箭航天發射了中國航天史上首枚民營火箭朱雀一號,但在第三級火箭脫落時發生故障入軌失敗,可謂功虧一簣;次年3月,零壹空間OS-M運載火箭發射,但不到1個小時後,發射也慘遭失敗,公司相關負責人甚至懇請媒體不要過度解讀。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掌握最先進航天技術的國家之一,但從體制上來講,不管是火箭研究院還是兩大航天國企,依然以國家控制的“國家隊”為主,很多人從事航天“一干一輩子”,對於外界來說相當神祕。而“軍民融合”戰略的提出則改變了這一切。

2014年11月26日,國務院60號文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掘金“太空領域”。

寒冰消融,從這年開始,衝破大氣層的事情,不再是國字號研究院裡“白大褂”和“藍大褂”們的專屬,首先入局的是翎客航天、零壹空間等初學者。隨後長光衛星、天儀研究院、星際榮耀等企業先後成立並獲得融資,由民間資本支援的中國商業航天迎來了春天。

亦莊成為“火箭城”的變化也從側面印證了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北京東南部榮華南路環島,亦莊開發區的主幹道在這裡拐了一個九十度的彎——一條沿著地鐵線路向東,一條則直跨涼水河向南而去。就在六七年前,涼水河沿岸還是一片尚未開發的河灘地,現在卻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火箭城。

在這裡不僅有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亦莊辦公區)等高精尖科研單位,更聚集了無數的“中國馬斯克”。星際榮耀的毛洪濤、零壹空間的舒暢、藍箭航天的張昌武、翎客航天的胡振宇⋯⋯這裡一共有7家民營火箭公司,他們的創始人無一例外都是年輕人,其中最大的是“70後”,被譽為火箭少年的胡振宇是“90後”,22歲就開始創業,其他人都是“80後”。另外還有2家衛星公司。“商業航天”成為亦莊開發區的一張全新名片。

▲2018年10月27日,甘肅酒泉,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於下午16:00發射升空。火箭發射後飛行正常,一二級工作正常,整流罩分離正常,三級出現異常導致未能正常進入軌道(供圖 視覺中國)

但這只是當下商業航天的“火山一角”。迅速發展成為時下最火熱的科創專案的商業航天,向外界展示了資本與科技融合的最好案例,而火箭企業恰恰是含金量最高的“第一梯隊”。

資料顯示,截止到2019年4月,包括商業運載、商業衛星在內,涉足的商業航天的企業數量已經接近100家,比1年前的30多家企業增長了接近200%。

中國商業航天只是馬斯克學徒?

“春天裡百花開”,在中國的商業航天市場裡,“玩家”其實並非只有民營企業,不少國有企業乃至科研院所也陸續加入其中,例如國內首家專業提供商業航天發射服務的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就是國企航天科工的子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內就完成了首次商業航天發射;由航天五院研製的商業返回式衛星,未來十年計劃發射十五次,有望提供類似“天地航班”式服務。

總體說,在軍民融合國家戰略驅動之下,由於政策和市場保持良好互動,以火箭領域為例,49家從事運載火箭製造的商業企業當中,民營企業佔比超過8成。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看到了“走向深空”的巨大商業前景。民營企業,未來依然是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主力軍。

除了政策的支援和科技水平自身的發展,大洋彼岸馬斯克和它Space X的成功,也讓商業航天告別了紙上談兵的空想,刺激著中國商業航天創業者和投資人們。

創立於2002年的Space X,目前已經為NASA完成了十餘次商業補給業務,除了自身盈利以外,還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回收火箭,走在了整個航天領域的前列。

▲馬斯克發明創造了一套全新的商業模式(供圖 視覺中國)

實際上,馬斯克與傳統的企業家或科學家都不同:他創辦的特斯拉汽車公司和Space X公司曾都處於破產邊緣,特斯拉推出第一輛汽車時,遇到了多個生產問題;而Space X推出的火箭,前三個版本都是失敗的,但現在都成為了科技領域的佼佼者。

很大原因在於,馬斯克發明創造了一套全新的商業模式,簡而言之就是融資——大量資本的注入促進了科技產品的研發,讓外人看來有些瘋狂的“科幻圖畫”最終變為了現實。也正是在這樣的模式下,企業只需要專注研發一兩款產品,就可以得到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用“彎道超車”來形容並不為過。

在太空領域,國內眾多商業火箭公司也成為馬斯克最堅定的追隨者。但與Space X以及藍色起源等公司不同的是,前者背靠的是億萬富豪,後者卻是實實在在的“白手起家”。

民營資本助力商業航天

據中國科學院航天中心原主任張厚英介紹,一枚火箭從動力估算到外觀設計再到實驗測試,涉及20多項專業知識,雖然研發成本可以控制,但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幾位民營航天業內人士估算的資料顯示,研製液體火箭的成本在10億到20億人民幣之間。

20億人民幣的數額儘管不小,但與所謂網際網路創新的融資相比,實則是小巫見大巫:網際網路出行巨頭滴滴,6年累計融資約2000億元人民幣;美團成立8年時間7次融資,總額也達到了563億人民幣。

在商業航天的融資上,最先入局的恰恰是地方政府基金和產業投資人,尤其是地方政府基金。以零壹空間為例,天使輪和A輪融資當中,都有國企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的影子,與重慶兩江新區政府合作,在重慶建設了生產與總裝基地,就連試飛的火箭名稱也改為“重慶兩江之星”號。

2018年,隨著星際榮耀和零壹空間的亞軌道火箭試飛成功,以財務投資人為代表的資本界開始改變對商業航天的看法,龐大的資金開始瘋狂湧入商業火箭賽道,包括經緯、IDG、順為、原始碼、險峰、元航資本、復興、賽富等多家知名基金。 像星際榮耀、零壹空間等企業,累積融資額已經超過10億元。整個商業航天領域的融資也超過了100億元。

▲2019年4月19日,山東龍口,RLV-T5可回收火箭發射當天,翎客航天聯合創始人吳曉飛在為發射做準備(供圖 視覺中國)

實際上,即便是現在赫赫有名的Space X,成立之初也曾有過瀕臨破產的時候,正是美國NASA的16億美元訂單才讓馬斯克的企業活了下來,可見商業航天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支援。

然而與美國的資本模式相比,中國的商業航天依然是以融資為主。前者是資本與企業共命運,而後者則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這也成為不少人認為“資本無法真正改變中國商業航天”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最新評論
  • 1 #

    再多有什麼用,人家美國都開始近距離觀測太陽了!

  • 2 #

    先爬科技樹再擴大生產,這個樣沒有核心技術高度就拼規模,最後又是雷聲大雨點小,感覺非常忙,最後一場空

  • 3 #

    中國航天加油啊!馬斯克那個小衛星投放簡直太厲害了

  • 4 #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 5 #

    沒把我放的竄天猴算上?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厚德永定丨“陸軍好軍嫂標兵”蘇銀華:為前方的愛人撐起安寧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