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1958年5月,一支神祕的部隊悄悄進駐北京太平路上一座深宅大院。從此,這裡成了壁壘森嚴的絕密之地,外界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座大院正是我軍的最高醫學研究機構——軍事醫學科學院(現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所在地。

1964年,在中國進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前,黨中央命令總後勤部祕密組建"一個特殊支隊,開赴西北參加核試驗"。這個特殊的支隊就是由軍事醫學科學院防原醫學研究所(又稱為二所)為骨幹組成核試驗生物效應隊。

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從核爆炸之後的試驗場裡儘快取回其爆炸對生物殺傷的各類標本和資料,從而探討其殺傷規律,研究防護措施。

而吳德昌正是他們中的一員。

吳德昌是中國防原醫學(又名核傷害醫學防護學)的開拓者之一,主要研究領域放射毒理學及輻射防護。曾任原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1985年作為主要貢獻者之一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4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 投筆從戎的和平使者

吳德昌祖籍江蘇武進,1927年10月22日生於北平(現北京)的一個貧寒家庭,幼年喪父,靠著親友的接濟堅持完成了學業。當時的吳德昌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北平的耀武揚威,曾經一度認為"要振興中華,需從外交做起",立志要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談判桌上為祖國爭取利益。然而在報考大學時,卻沒有找到開設外交專業的大學,最終被北京大學化學系錄取,此時的他還未曾意識到,未來他會以一種更加直截了當的方式提升祖國的國際地位。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吳德昌從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同年9月入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進修深造,1952年2月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在劉士豪等前輩指導下開始系統的鍛鍊培養科研能力,1955年6月,他作為協和醫學院第一批自願參軍的工作人員之一,毅然投筆從戎,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員變成了一名隨時準備為國獻身的軍人。

(吳德昌1955年軍服留影)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國際形式風雲變幻,為了維護祖國的和平安全,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1956年11月,不到30歲的吳德昌派往前蘇聯高階醫師進修學院及前蘇聯醫學科學院生化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進修,學習放射醫學與同位素技術。為了祖國建設的需要,吳德昌無怨無悔的改變了研究方向,他克服語言的困難,廢寢忘食的吸收先進經驗,在莫斯科不到一年的時間,他整理出了整整12本超過30萬字的筆記,為日後開拓我軍防原醫學事業奠定了基礎,他也是當時中國最早接觸防原醫學事業的研究者之一。

(1956年參觀蘇聯核電站合影,最右為吳德昌)

2. 默默無聞的西部"原子大軍"

1957年,回國後的吳德昌加入了原軍事醫學科學院,專門從事輻射防護和放射毒理研究工作。軍事科學醫學院是我軍最高醫學科研機構,在當時具有極高的保密性,加入這裡就意味著必須隱姓埋名,無論創造出多麼輝煌的成果,也不能參與任何公開的學術活動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連他的妻子凌瑞珠都對他的工作任務和工作性質一無所知。

他此時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原子彈爆炸放射性落下灰對人體的傷害以及防治方法,每天都要和大量的放射性物質打交道。為了節省時間,他和同事們他們吃住在實驗室,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項事業中。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之前,黨中央命令解放軍總後勤部祕密組建"一個特殊支隊赴西北參加核試驗",吳德昌作為科研骨幹有幸成為了西部"原子大軍"的一員,他的任務就是在原子彈爆炸後迅速取回核武器對生物殺傷的各類標本和資料。

這是一項危險性極大的工作,作為科研工作者,他深知離爆心越近放射性沾染就越重,他更知道放射性沾染對人體會產生多麼可怕的危害。但是為了資料的準確,每次核試驗之後吳德昌都帶領團隊第一時間進入核爆現場以至爆心,取回爆前布放在試驗現場的效應物。他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在沾染區大步奔跑,讓具有放射性的塵土在身邊騰起一陣陣煙塵只為收集具有放射性的煙塵落下時候的揚塵係數規律。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核現場與實驗室相結合的研究,吳德昌在國內首次闡明了放射性落下灰的沾染規律,揭示了落下灰的危害特點,並且提出了糧食、蔬菜、水等經汙染後,高效的洗消與除沾染措施,研發了阻止吸收及加速排出藥物。還參與編寫了《裂片產物放化分析》手冊及《放射性沾染的監測與防護》手冊。對平、戰時核能應用的防護,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面對這樣的成績,吳德昌謙虛的說道:"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們核試驗生物效應隊所做的工作在整個國防事業中也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作為西部'原子大軍'的一分子,作為中國國防機體的一個細胞,能為維護祖國尊嚴、維護世界和平儘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我們無愧於人生!"

3. 新時期的育人先鋒

1987年,吳德昌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主抓科研和外事的副院長,他以開創本研究領域國際學術交流和培養學術人才為己任,展現出卓越的涉外才能,他以主席、副主席的身份8次主持國際學術會議,出國講學達40餘次,不僅促進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也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國際放射(輻射)醫學領域的話語權。

(1990年5月8日,參加UNSCEAR39屆會議,IAEA大樓各國國旗前留影)

他從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員轉型成了一名優秀的行政管理者,科研行政兩不誤。他曾指揮全國9個單位共同協作,擔任了國家"七五"攻關專案"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治"及"安全法規"的負責人,對保證中國核電站按時執行起到了重要作用,為秦山、大亞灣核電站建設有關防護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意見。被國家授予"七五"攻關"有突出貢獻個人"的光榮稱號。

(秦山核電站考察留影)

1990年吳德昌正式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在任期間積極穩妥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現了從單純軍用型向軍民結合型轉變、從單純科研型向科研開發型轉變、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從而走出了一條和平時期軍隊科研單位發展的新路。同時他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將人才培養視為科學精神的延續,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跨世紀的科技人才。他直接培養出博士後4名、博士生13名、碩士生7名,其中不少已成為學科帶頭人,正在為中國的防原醫學努力拼搏。

4. 輻射致癌分子機理研究的先行者

1994年,吳德昌從行政管理崗位退了下來,此時的他在外人眼裡已經稱得上是功成名就。但他並沒有在乎這些外界賦予他的"標籤",而是選擇回到科研第一線,繼續在和平時期為祖國貢獻力量。

(1995年在細胞培養室工作)

雖然這一想法的實現任重道遠,需要經過複雜的基因克隆和推算,很多技術還無法實現,但他找到了30個相關基因片段,其中15個被世界基因序列資料庫收錄。並通過篩選,找出了一個3360鹼基對的全長基因,經檢索及序列分析,推測出它可能是蛋白激酶類的癌基因。1997年,古稀之年的吳德昌提出的"人肺癌變分子機理的研究"的選題獲得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專案支援,為其基因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2018年5月10日,91歲的吳德昌院士在北京逝世,中國工程院在唁電中對吳老一生進行了高度概括和讚美:吳德昌院士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他熱愛祖國,胸懷人民,治學嚴謹,勇於攀登,敬業奉獻,品德高尚,具有崇高的科學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參考文獻:

1. 周平坤. 吳德昌院士(1927-2018). 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誌, 2018, 38(7): 557-560.

2. 《吳德昌院士:敢闖"生命禁區"的人》,中國科學報

3. 《常州大家吳德昌:放射毒理學及輻射防護創始人》,常州日報

4. 《記軍事科學醫學院吳德昌院士》,科學時報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患難見真情!中國不忘當年情誼鼎力相助,俄鉅艦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