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跨過鴨綠江》正在熱播,談判期間,打打談談,中間夾雜著多場戰鬥。其中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攻防雙方發生的最為劇烈的戰鬥,在尺寸方圓之地雙方投入了10多萬兵力,戰爭之殘酷,超出人們的想象。

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那場戰爭,美軍為什麼選擇上甘嶺來突破三八線呢?

上甘嶺位於朝鮮半島三八線的中部,東面分佈著起伏連綿上千米的高山,山谷相間,道路崎嶇,不適合機械化部隊作戰。西部地勢低窪,有源於江源道、平康來的北漢江,沿三八線順向流動,河流彎曲,小湖泊眾多,地形也不利於大規模機械化部隊展開。中部丘陵與谷地相間分佈,交通網密集,這對於敵我雙方來說,是兵家必爭之地。

事實上抗美援朝中第四次、第五次戰役主要從中部地區鐵原、伊川、平康一帶展開,而上甘嶺就是位於中部位置,對於志願 軍來說,如果上甘嶺一帶防守線被聯合國軍撕破,志願軍將失去東西線的聯絡,聯合國部隊將從背後包抄,各個擊破,整個作戰計劃將被打亂,陷入非常被動的地位。

上圖,上甘嶺西側有三座主要城市,鐵原、金化、平康,呈等邊三角形分佈,三地可以相互依託,戰略地形構成“鐵三角”關係。三地之間多是一些海拔不高的丘陵地帶,只有五聖山海拔在1000米多,其中四方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正處於三角形的重心之處,位置就像魚刺一樣卡在喉嚨上,這種如梗在喉的地形註定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如果把四方山拿下,整個區域作戰全面盤活。

四方山西部是平康谷地,北部是朝鮮半島中部的最大平原——平康平原,平康谷地南北長約100公里,東西兩側是山脈,最窄處才70公里,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地勢平坦,這條走廊式的地形對於志願軍防守來說比較艱難。

上圖,四方山,海拔不高,看等高線分佈山麓帶海拔才400米,多數是400~500多米環繞,最高點650米左右。地形起伏也不大,相對高度才100米左右,特別有利於美軍這種機械化部隊展開。對於志願軍來說,沒有一個很高大的主峰反而不利於控制整個區域,低緩的山頂,防守起來也是比較困難的,還容易分散兵力,但位置重要,15軍不得不把兵力重點佈置在四方山。

當時敵我雙方態勢是:美方控制鐵原、金化,我方控制著三八線上的五聖山及山前高地上甘嶺、四方山、平康地區。

美軍想從平康平原突破撕開一個口子,是從鐵原走平康河谷,還是從金化進擊平康呢?如果選擇平康谷地,地形非常有利。

而從金化發起攻擊,谷地狹窄,就要首先拿下五聖山下面的上甘嶺陣地,穿越平康~金化的谷地時,還要受到來自守衛在四方山和五聖山兩個方向的夾擊,這條線路對美軍來說不併適合。

可是美軍偏偏選擇金化這條線路,為此才有了非常激烈的爭奪戰——上甘嶺戰役。如果從地形條件來看,選擇重點攻擊上甘嶺這條線路是錯誤的,事實上也是如此,美軍不但沒有實現戰略目的,就是連上甘嶺的兩個小山頭也沒能拿下,不得不說這次戰略計劃是愚蠢的。

雖然美軍上甘嶺戰役失敗了,但美軍也不是平凡之輩,而且經過太平洋戰爭的考驗,對於作戰計劃制定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範弗裡特又是一名天才的指揮官,對於平康谷地及四方山地形非常有利於他們,又不是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選擇金化線路呢?

最有可能的是前一次戰役的影響。

《跨過鴨綠江》電視劇中,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時,大家還記得有一場鐵原阻擊戰,美軍在範弗裡特指揮下,日推進80公里速度向鐵原穿插,而鐵原又是志願軍的大後方,是重要的糧食、兵器等物資補給地,面對美軍的快速穿插,沒有機械化運動能力的志願軍不能及時回防,恰好63軍在這一帶活動,為此鐵原阻擊戰打響了,63軍面臨著數倍於已的敵人堅守了13天,損失慘重,待到主力到達指定位置後,光榮地完成任務,才開始撤退回後方休整。

志願軍主動放棄鐵原後,後退到四方山佈防,美軍乘勝北上,穿過平康谷地,當時堅守四方山的志願軍是第26軍,由於地形特別適合美軍作戰,他們依靠強大的裝甲洪流迂迴包抄,攻擊陣地兩翼,26軍經過艱苦作戰,最後不得不選擇撤出四方山,向五聖山方向轉移。

金化方向美軍攻擊上甘嶺下的雞雄山,戰鬥非常激烈,也出現了反覆爭奪,最終被美軍佔領,但上甘嶺中的597和537高地美軍還是未觸及到,陣地還在我方手中。

從鐵原和金化兩邊攻擊部隊匯合在五聖山下,雙方在此開始爭奪,不久進入了相持階段,開始了拉鋸戰,美軍連續作戰,得不到休整,已經很疲勞,表現為信心不足,志願軍趁此機會開始反攻,經過一次次反覆爭奪又奪回了四方山,從此四方山又回到了志願軍手中。

經歷了一個多月,第五次戰役才告一段落,雙方又回到談判桌前繼續談判,同時準備下一次戰役,這一次就是上甘嶺戰役。

兵者詭道也,也許是範弗裡特經過前一次四方山失敗給他們留下的陰影,也許是他們不想重複上一次戰役的過程,擔心志願軍熟悉上一次四方山的戰法,這次卻選擇了上甘嶺作為重點攻擊目標。

對於志願軍來說早已經把兵力重點放在四方山防守,而上甘嶺兩個高地只派了2個連,以致於戰鬥打響前兩天,還不能判斷出美軍的重點攻擊目標在哪裡,而範弗裡特恰恰想在兩天裡就吃掉兩個連,控制住597和537兩個高地,可是志願軍有坑道防守,便有了固守陣地的能力,這才贏得了時間,從而判斷出美國的重點進攻方向在上甘嶺,才開始了調兵部署,從此上甘嶺戰鬥開始升級為大規模戰役。

也許是範弗裡特兵行險招,劍走偏鋒,沒想到志願軍的坑道讓這位天才的指揮員翻了船,但就地理位置來看,主攻方向還是應該選擇四方山,歷史上太行山上陳賡指揮的八路軍兩次在同一地點伏擊日軍,這樣的經典伏擊戰也是成功的,可是範弗裡特卻沒有這樣選擇,才有了失敗的結局。

21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志願軍深入敵後行動,韓軍以為是自己人主動讓路,韓國人至今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