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依稀記得,在布武上初高中時候,當時很多地攤報刊都一致認為中國的第一代艦載機會是殲-10戰機改進的艦載機版,最後,另很多人“意外”的是殲-10並未上艦成為艦載機,甚至連驗證機型都沒有出現,那殲-10戰機為什麼沒能成為艦載機呢?

殲-10A效能不足

作為單發中型空優戰鬥機,主要任務是進行空中作戰,對海打擊能力並不足。另外,殲-10戰機的最大起飛重量只有20噸左右,所以載彈量並不高,最大隻有5噸左右;更重要的是殲-10A的內油作戰半徑更是隻有600-700公里,而掛上副油箱以後載彈量又大幅度降低。所以,在當時殲-10A的戰鬥力是不如同時期他國艦載機的!

單發戰機的劣勢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殲-10是單發戰鬥機,單發戰機的可靠性本就不如雙發戰機(F-35C艦載機也一樣,只是其發動機效能稍微強悍穩定),而且殲-10戰機安裝的主要還是俄製AL-31F發動機,本就有些“粗糙”,特別是在海上覆雜的起降環境和潮溼帶來的鹽腐蝕,這使得殲-10戰機在可靠性方面相比其他艦載機就有了不小的劣勢。

另外,殲-10A戰機使用的俄製AL-31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只有12.5噸左右,在發動機效能上也有些許欠缺,沒有強勁的發動機又不是雙發戰機,這就會使得戰機的短距起飛能力較差,而對於起飛跑道只有100多米航空母艦來說,看重的正是短距起飛能力,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殲-10並不適合成為艦載機!

殲-10改為雙發難度較大

看到這或許會有不少讀者想說,將殲-10改成雙發戰機上面所說的劣勢不就全部消失了?確實如此,殲-10能改成雙發版本說不定還真的適合成為航母艦載機,但事實上研發雙發版殲-10比單發殲-10直接上艦的可能性更小。要知道將一款單發戰機改為雙發版本其工作量並不比直接研發一款新戰機少多少。

全新研製一款現代化戰機,從立項研製到試飛,再到定型量產,至少需要15年的時間,所以,將殲-10改為雙發版的話也需要15年左右的時間,可遼寧艦等不了那麼長時間。拿到了蘇-33艦載機的T-10K-3原型機,又加上有改進生產殲-11的經驗,所以在此基礎上研發殲-15的時間要短很多(06年立項,09年首飛,12設計定型,13年上艦),而且蘇-33還是一款成熟的艦載機,效能更加強大,選擇殲-15艦載機才是情理之中的事。

總之,對於中國海軍第一代艦載機是殲-15的事情已是定數,目前布武說再多也都是“事後諸葛亮”。而最終的結果是,當時以及目前殲-15的效能、戰鬥力並不低於中國同時期的任何一款三代機,說明這個結果已經是非常好的了。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一天內可發射2萬枚導彈,伊朗將展開報復行動,目標或是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