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的量,要遠遠高於原子彈爆炸後的殘留量,而且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物質非常集中,原子彈爆炸後輻射物質分散。
在1945年,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放了兩顆原子彈,代號分別為“小男孩”和“胖子”,兩顆原子彈共造成20多萬人死亡,但是現在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依然居住著一百多萬和四十多萬人口。
而1986年,在蘇聯統治下的烏克蘭境內,發生了著名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方圓30公里內的十幾萬民眾被迫離開家園,幾十年內有200多萬人直接或者間接遭受輻射病痛的折磨,現在切爾諾貝利附近猶如鬼城。
原子彈與核電廠都是利用核裂變來產生能量,也都會產生核輻射,但是幾十年過去了,原子彈爆炸的地方人們已經可以長期居住,但是核洩漏的地方,還需要等幾十萬年,才能把輻射量降低到安全水平,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輻射物質的量
以“小男孩”為例,小男孩原子彈使用高濃縮鈾為材料,裝載量大約是60kg(胖子原子彈採用鈽239,裝載量大約7kg),實際發生裂變的鈾大約1千克,虧損品質不足1克,爆炸後輻射物質的品質大約就是60kg。
而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當中,根據俄國科學家給出的資料,有180~190噸的二氧化鈾以及核廢料失控,其中有5%~30%流到外面,如果只計算鈾的品質,切爾諾貝利核洩漏是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的數百倍。
二、擴散範圍不同
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均採用高空引爆的形式,爆炸能量把殘餘輻射物質分散向四周,再通過大氣運動發生擴散,真正到達地面的輻射物質並不多,就算到達地面,對地下水的影響也很小。
而且原子彈爆炸中的裂變產物一般是短半衰期物質,比如碘131半衰期只有8天,氙-133只有5天,一段時間後這些物質就會衰變為穩定元素,不再具有輻射性。
而在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當中,洩露的基本都是未發生裂變的鈾-235、以及鈽、錼等長半衰期物質,而且洩露過程產生的高溫,融化了核電站底下的混泥土保護層,這些輻射物質已經滲入地下水當中。
而洩露噴發到空氣中的輻射物質,會保持著很高的濃度向四周擴散,濃度是核爆炸後的數萬倍,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著很高的輻射劑量,需要數十萬年才能降低到安全水平。
目前,切爾諾貝利附近的30公里半徑內都被列為禁區,處於禁區內的城市“普里皮亞季”成為鬼城,雖然禁區內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裡面的動植物沒有了人類的打擾,依舊充滿活力,科學家最近的研究發現,禁區內生活的動物,體內的輻射量依舊高於正常水平數十倍,人類只能等時間來消磨這場災難帶來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