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志願軍入朝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40軍與韓國軍隊在溫井等地交戰,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也掀開了這場為期兩年零九個月的大戰。

戰爭中,我軍先後有27個步兵軍入朝參戰,兵力最多時有19個軍同時在戰場;美軍先後有9個師入朝參戰,另有韓軍全部及英法等15個國家派出的規模不等的軍隊。

志願軍入朝

當時,志願軍的主要對手是美軍與韓軍,在軍隊編制上志願軍兵團之下為——步兵軍——步兵師;敵軍為集團軍——作戰軍——步兵師。

表面上看雙方層級相當,但實際上美軍及其整編下的韓軍,其步兵師的規模比我軍要大很多。很多時候,其步兵師的作戰方向對應的是我們的步兵軍。

那麼僅以規模而論,當時美軍的步兵師和我軍的步兵軍都有多少兵力呢?本文就來探究下。

美軍裝甲部隊

美軍的師以步兵3個團為主,另有3個105毫米榴彈炮營、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1個坦克營、1個防空炮營及工兵營、補給營、補充營、偵察連、通訊連、軍械連、突擊連、憲兵隊、醫療隊,甚至軍樂隊組成。

其編制內的兵力約在17000人左右,但戰時往往加強了部分美軍、2500名左右的韓軍步兵以及其他國家軍隊,因此當時美軍1個師的實有兵力超過了20000人。

而志願軍是從國內各大野戰軍抽調部隊而來的,由於當時剛解放不久,因此各大野戰軍步兵軍的實力數並不平均,因此兵力數字也大小不一。

朝鮮戰爭剛剛爆發時,我方首先動員的是擔負戰略預備隊的第四野戰軍13兵團,該兵團轄有當時我軍最精銳的38軍、39軍、40軍。

這三個軍入朝時兵力分別為44521人、52946人、48357人,同為四野的王牌部隊,為什麼兵力會大小不一呢?

其實在四野南下時,其每個軍兵力曾高達六七萬人,但在之後的南下及剿匪作戰中,很多部隊就留在當地,另有部分幹部戰士轉到了地方工作。

正式參戰前,東北軍區為參戰部隊補充了2萬餘名新兵,因為各軍之前分流及補充的程度不同,因此兵力數會有差異。

但相對我步兵軍當時下轄3個步兵師,而且配屬部隊並不多的編制結構,人數最少的38軍其每個步兵師也都是齊裝滿員的,人數較多的39軍有的步兵連甚至充實到了300人之多。

由於朝鮮局勢的嚴峻性,後來又增加了原本準備全體轉業的第42軍。該軍是四野中的年輕部隊,但兵力極充實,達到了53219人,比前面的39軍兵力還多。

但從入朝參戰總兵力上來說,依然不夠多,因此又將留在東北地區第50軍及原隸屬於華北軍區的第66軍調入13兵團。

這兩個軍本不是主力作戰部隊,其兵力數字分別為36688人和41246人。在兵力數少於前幾個軍的同時,這兩個軍的裝備也差些,因此在最初參戰時作為輔助戰線部隊。

第13兵團入朝後不久,第9兵團部隊也開到了朝鮮。

該部是由第三野戰軍最精銳的第20、26和27軍組成的,由於其之前任務所需,這3個軍除了本軍所轄的3個師外還加強了1個步兵師,因此是四步兵師制軍。

其兵力數分別為,20軍50569人、26軍48894人和27軍50501人,三個軍的實力數較為平均,與13兵團最初的3個軍兵力數相當。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四野的部隊長期就是滿編甚至超編的情況,而三野部隊在淮海戰役前很多縱隊只有2萬多人,到後來也只是到滿足編制的3萬多人,因此多一個師才達到5萬人左右的兵力。

第一次戰役由第13兵團的6個軍打響;第二次戰役時西線是13兵團的6個軍,東線是9兵團的3個軍。

第二次戰役中,我軍獲得了絕對勝利,並將戰線推到了三八線左右。但由於9兵團在東線作戰中,戰鬥減員達19000餘人,同時出現了更為嚴重的凍傷減員,無法再繼續作戰。

因此第三次戰役和第四次戰役只能是13兵團的6個軍扛大樑,由於長期作戰的損耗,當時我軍甚至不具備對敵軍的兵力優勢,是打得很苦的。

終於到了第四次戰役末期,國內新部隊抵達了,其中3兵團是從第二野戰軍中抽調的12軍、15軍和60軍;19兵團是原華北部隊,後轉隸第一野戰軍,所轄第63軍、64軍、65軍。

其中3兵團各軍的兵力數為54265人、48056人、41364人,相對來說是比較充實的;19兵團是原華北部隊,兵力不是很多,在補充了23000名新兵後,其3個軍才分別有36366人、38092人和35872人。

在新部隊到來的同時,也有從國內各部隊中抽調的部分老兵及徵召的新兵補入第9兵團各軍及13兵團各軍中。

1951年4月的第五次戰役中,主要就是由第3兵團、第9兵團及第19兵團參戰的;

需要強調下的是,已經連續作戰了四次戰役的第39軍和第42軍也參加了第五次戰役的部分作戰,這與這兩個軍戰前兵力雄厚有關,此時其仍具一定的進攻能力。

在第五次戰役進行時,又從湖南抽調了第四野戰軍的47軍入朝,其擔負當時志願軍戰略預備隊任務,後來也開上了前線。

因為該軍入朝時做的準備工作很完善,同時也考慮到了戰場的極端情況,因此兵力極為充實,達到了59857人之多。其每個步兵師除了原有編制外,還增配了1個由4000餘人組成的補訓團,每個師的兵力很富餘,而且補訓團的戰士大多都是湖南兵,山地運動能力極強。

1951年6月第五次戰役落下帷幕後,戰爭由運動戰轉入陣地戰模式,夏秋防禦戰期間,我軍又調20兵團所轄的67軍、68軍,及23兵團所屬的36軍、37軍入朝。

67軍和68軍是華北軍區部隊,入朝前各補充了上萬名新兵,每個軍的兵力在4萬到5萬之間;36及37軍為原綏遠起義部隊改編、整編後補入新兵2萬餘人組成,各軍兵力為2萬人左右,但沒有參加前線作戰,其任務為建設後方機場。

1952年1到8月,志願軍在全線掀起了建設坑道工事的熱潮,使得對方在我陣地前難以再前進一步。因此我軍有計劃地輪換部隊入朝,以使更多部隊具備現代化作戰經驗。

此期間一直到停戰協議簽署,一共有第1軍、16軍、21軍、23軍、24軍、46軍、54軍等7個軍入朝參戰。

由於此時前線已經很穩定,這些部隊在國內就已經補充及整訓完畢了,因此都是齊裝滿員,其兵力數都達到了近5萬人或略有超過。

以上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我軍27個步兵軍參戰時的基本兵力情況了。

不過,儘管志願軍步兵軍的兵力是美軍師的2倍左右,但是火力尤其是重火力則不如後者。

美軍1個師中就有4個18門制的重炮營、1個71輛編制的坦克營和3個22輛制的坦克連,各類汽車3800輛,這些技術裝備我軍幾乎所有步兵軍一直到戰爭末期也未能實現。

甚至唯一一支按照蘇軍標準換裝的16軍,在很多技術裝備上也是不如美軍步兵師的。

這還沒有談美軍的空中優勢及補給優勢,因此在實際作戰中,我軍往往會動用相對多的兵力圍殲美軍的營以下部隊。這種“零敲牛皮糖”式的戰鬥積少成多,戰果也是非常可觀的。

23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日本研製巨型火箭,發射成本遠低於獵鷹9號,長征8迎來強勁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