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69年8月13日發生的中蘇鐵列克提衝突,是繼珍寶島之後兩國曆史上一次較為嚴重的軍事衝突。

這場衝突結果迥異於當年5月的珍寶島事件,結果造成數十名中國軍人傷亡,蘇軍的損失則小得多,是我方一場慘敗。

簡單回顧一下事件。

1969年8月13日清晨,中國邊防巡邏隊按既定路線在鐵列提克執行巡邏任務。巡邏途中,只有輕武器的中國士兵遭到早有準備的蘇軍300多人和數輛裝甲車的包圍。我軍寡不敵眾,激戰5個多小時後,參戰的109人中傷亡40人,其中堅守無名高地的22名戰士21人犧牲,1人被俘。蘇軍陣亡2人,受傷11人。

大致經過如此,不過背後原因並不簡單。在不久前珍寶島衝突中取得勝利後,為何會在鐵列克提遭遇慘敗,值得分析一下。

為何衝突會在鐵列克提爆發?

鐵列克提得名於裕民縣城以南60公里鐵列克提河,這是條河不到十米寬的小河溝,從中國流向蘇聯。

鐵列克提是當時中蘇邊界爭議地區之一,中蘇關係穩定時還好,赫魯曉夫後期起,中蘇關係開始趨於惡化。自1969年春開始,漫長的中蘇邊境線上一片風聲鶴唳,雙方都向前沿增派了大量兵力。

在中國鐵列克提哨所和蘇聯扎拉納什科利哨所之間有三個高地,它們是三座石頭小山。三座小山崗之間有一條巡邏便道,兩國邊防軍都會在這裡巡邏。這幾個小山崗的歸屬向來存在爭議,鐵列提克衝突就發生在這裡。

在鐵列提克,蘇軍已將邊防線上的第一道鐵絲網安插到中國境內,衝突爆發前,一些小摩擦已不斷髮生,雙方邊防軍敵對情緒非常強烈。

在之前,兩國巡邏隊也不時在小道相遇,彼此能做到視若無物,目不斜視地擦身而過。關係緊張後,雙方情緒開始變得激動,互吐口水、做鬼臉、對罵等時有發生,還有搶奪牲口與闖過對方鐵絲網等,火藥味已很濃,有一點火星就會爆發。

輕敵心理導致準備不足

事實上我方已預感蘇軍可能有所動作,這次巡邏已經提前做了應對,巡邏隊雖只有11人,但已提前將另外98人部署到三個陣地,並攜帶有試製型反坦克槍榴彈,隨行的還有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攝影記者。此外還部署了指揮部和掩護組,種種舉動說明事先對軍事衝突有所準備。

但這種準備,是在輕敵的心理下作出的,因而十分不完備。

當年3月,中國軍隊在珍寶島衝突中重創蘇軍,連蘇軍前線最高指揮官——伊曼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也在戰鬥中陣亡,蘇軍最先進的T-62坦克被我軍繳獲。號稱強大的蘇軍落了個灰頭土臉,極大振奮軍心。

此後的塔斯提事件、八岔島事件,也都沒有讓蘇方佔到便宜。

而且就在邊界附近,6月10日,在蘇軍企圖綁架我方一位牧民時,騎兵排長李永強果斷下令小分隊開槍,擊退蘇軍,隨後蘇方未發動報復。

這些都似乎證明著蘇軍也只是紙老虎,不過就那麼兩下。

這種心理和邊界實際情況下,當地軍區有了復刻一次珍寶島戰鬥的想法——蘇軍既然敢動手,那就再給他一點教訓。

自信是好事,過度自信就成了壞事。

我方意識到情況有些反常,巡邏前的凌晨已派出三組人員進入預設陣地為巡邏隊提供掩護,並有11人的指揮組和36人的預備隊準備支援。

但這種反應是建立在對蘇軍的輕視之上的,中方指揮員並未認真對敵情作偵察,沒有料到蘇軍已增派兵力,更沒料到還調來了火炮與裝甲車。

只攜帶輕武器的官兵完全無法對付突然出現的蘇軍BTP-60裝甲車,蘇軍裝甲車上的大口徑機槍可以遠距離射擊光禿禿石頭山上的中國士兵而我軍無能為力,強攻不下還能呼叫炮火支援,我軍只能憑手裡的輕武器死守。

而且,根據戰前的部署,參戰的109人被分散配置在數個點,戰線正面寬達5公里,也沒有修築工事。這樣的配置無法形成合力,被蘇軍切斷後更無法互相支援。後方的預備隊只有36人,根本無力衝破蘇軍防線解救被圍的戰友,去了就是送,所以最後也沒有被派上前線。

“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心理上的輕敵,對蘇軍兵力估計不足,過於託大,導致了這次失敗。

蘇軍準備周密

相反,這次蘇軍的情報工作做得很到位,這些異常調動早已被蘇軍前沿哨所觀察到。作為對應,在珍寶島吃虧的蘇軍很重視這次作戰,在8月12日就已在哨所前沿修築起掩體,部署好了兩輛裝甲車,但這些中方並不知情。

根據蘇聯哨所所長戈沃爾中尉回憶:

我們全神貫注地監視著對面的情況,很快就發現兩隊新來的中國士兵進入鐵列克提哨所,他們依次登上瞭望塔。我和捷列賓尼科夫大尉(邊防軍區派到哨所的軍官)面面相覷,不知道對方要幹什麼。很快,我倆就明白了,於是迅速制定一個晝夜的邊境加強警戒計劃,上半夜由我帶領一支分隊巡邏,下半夜由捷列賓尼科夫帶領另一支。捷列賓尼科夫還命令在最重要的地段內設定火力支撐點,並在兩個側翼部署兩輛裝甲車,並由剩下的兩名軍官分別指揮。為防止敵人發現,裝甲車被隱蔽在掩體裡。隨後,我們又命令各個觀察哨加強對中國境內的監視。

戰鬥發生前,我軍對發現的蘇軍動向也沒有足夠重視。

8月13日這天8點左右,蘇軍先後飛來兩架直升機,一架偵察了我軍部署的三個前置陣地,另一架直接飛到後方,把中方指揮組和預備隊的佈置也看得一清二楚。

兩架一前一後的直升機並沒有引起警覺,我軍兩位戰士還站起來作怒視敵機的動作以讓攝影師拍攝照片。

9時許,中方11人的巡邏隊走到開闊地帶時,蘇軍在用喇叭喊了兩聲後立即開槍射擊。巡邏隊撤退到中部的陣地上,蘇軍步兵立即以散兵線隊形發起進攻。裝甲車插入到三個陣地之間,切斷了他們互相之間的聯絡,讓各個山頭陷入被包圍的各自為戰中。

顯然,蘇軍是早有計劃的,他們對我軍的兵力和部署瞭如指掌,而我邊防軍卻缺乏相應準備和預案,這讓戰鬥最後成了一邊倒。

兩難的巡邏任務

從另一角度來看,邊防官兵從上到下也存在著兩難的選擇。

地形上,鐵列克提的防守地形有利於蘇方而不利於中方。中方一側山地密佈,車輛難以通行,到達戰場只能以徒步的方式,不利於我兵力調動。而在蘇聯一側地形平緩,得以建有良好的道路條件,這意味著一旦戰鬥發生,蘇聯很容易就能調集更大規模力量支援。即使衝突擴大,蘇軍的後援也能源源不斷,而我軍則調兵困難。

看上去我軍佔據高地有一定防守優勢,能夠憑險據守一段時間,但蘇軍可以很快召喚炮火覆蓋山頭,最後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因此,從地形上看,戰鬥發生的地點對中方而言幾乎就是死地,一旦遭敵圍攻,失敗機率極大。

但巡邏是不能隨便取消的,這不僅是軍事行為而有政治意義。所以即使很危險,巡邏還要繼續。

還有更大層面的問題是,在戰略上不允許在邊界地區繼續惡化與蘇聯的關係,也就不得大規模調動兵力到靠近巡邏線的地區。蘇軍兵敗珍寶島後,蘇聯已有不少動用核武器的呼聲,如果在另一處再擴大沖突事態,後果不堪設想。

此種情況下,註定軍區一級無法給邊防連更高層級的支援。

這點,忠勇的基層官兵心裡其實很清楚,許多人巡邏前都留下遺書,以捨身成仁之決心踏上巡邏道路。

這些都不同於珍寶島,珍寶島我軍早有準備,預備隊充足,火力支援達到軍級,這些條件鐵列克提完全不能比。

至於為何事後不反擊,這也是當時中蘇形勢決定的。無論是中方還是蘇方,誰也不敢冒把事情鬧大的風險,雙方都只能把衝突限制在邊界衝突的框架裡。

9月10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在北京對珍寶島及鐵列克提問題達成共識,兩國軍隊將保持9月10日形成的各自控制區域,停止交火。

1999年,時任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問北京,簽署了《中哈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獲得全面解決的聯合公報》。至此,鐵列克提地區主權問題得到解決,當年衝突地帶已明確劃歸中國。

不能忘記的是為國捐軀的官兵,2008年8月13日,中國新疆軍區將當年的主陣地無名高地命名為“忠勇山”,並立“忠勇山烈士紀念碑”,以示紀念。

時隔60多年後,再看鐵列克提事件,仍有現實意義。

關於用兵之道,古老的《孫子兵法》中“兵勢篇”就有“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這樣的認知。

善用奇兵出奇制勝,給敵出其不意打擊,在珍寶島戰鬥裡起到關鍵作用。在鐵列克提卻反了過來,成了蘇軍出奇兵制勝。究其原因,也就是“驕兵必敗,勢之必然”。

現在中國實力強大了,但這些先輩用鮮血換來的教訓不可不記。和平永遠第一位;若發生衝突,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如果不得不戰,那麼要牢記毛主席的一句話: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也即是:在戰略上,應當輕視敵人的時候,卻決不可在每一個區域性上,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上,也輕視敵人。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珍寶島與鐵列克提,一勝一敗,原因涇渭分明。事猶在目,吾輩自當惕惕。

17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抗美援朝時,美空軍拼命摧毀所有地面建築,但為何這種建築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