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是二戰後規模最大的武裝衝突之一,在持續八年的戰事中伊拉克和伊朗都損失慘重,造成上百萬人傷亡和65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從作戰水平考察,兩伊戰爭卻是一場"用現代化武器進行的低階戰爭",交戰雙方動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各種先進武器,但是戰略戰術水準相當低劣,大多數作戰行動都乏善可陳。不過,戰爭初期爆發的霍拉姆沙赫爾戰役是個例外,伊朗守軍面對佔據優勢的伊拉克軍隊頑強抵抗了一月有餘,在巷戰近戰中給予對手重創,堪稱一場波斯灣畔的斯大林格勒式的血戰!雖然該城最終陷落,卻拖延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步伐,為伊朗籌劃反擊贏得了時間,並極大鼓舞了伊朗民眾的抗敵熱情。
戰役背景
兩伊戰爭的爆發原因十分複雜,摻雜了領土糾紛、宗教矛盾和民族仇恨,而最直接的導火索是兩國關於阿拉伯河控制權的爭議。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匯流而成,注入波斯灣,其下游100多公里為伊朗和伊拉克的界河。作為一條進出波斯灣的重要內河航道,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一直希望將阿拉伯河掌控在自己手中,同時伊朗西部擁有較多阿拉伯人口和豐富石油資源的胡齊斯坦省也是他覬覦的目標。
就領土面積、人口和軍事實力而言,伊朗都強於伊拉克,但是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倒臺,國內政局動盪,人心不穩,軍隊遭到清洗,同時又與美國交惡,與阿拉伯世界對立,軍事援助斷絕,可謂內外交困。相比之下伊拉克利用石油美元打造了一支頗具實力的武裝部隊,背後又得到阿拉伯國家和西方世界明裡暗裡的支援,這讓薩達姆看到了機會,準備趁伊朗虛弱之時,發動一場有限的邊界戰爭,佔領包括胡齊斯坦省在內的部分伊朗領土。但是,薩達姆沒有看到硬幣的另一面,新生的伊朗革命政權正需要凝聚人心和證明自己的執政能力,而一場抵禦外敵入侵的戰爭正是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所需要的。
霍拉姆沙赫爾位於胡齊斯坦省西南部,正處在阿拉伯河和數條支流的匯合處,南距著名石油工業中心阿巴丹10公里,順流而下60公里即可抵達波斯灣,是一座繁榮的內陸港口,也是伊朗重要的貨運口岸,在戰爭爆發前人口已達22萬人,居民生活相對富裕。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後,胡齊斯坦省的阿拉伯反政府勢力日漸活躍,力圖脫離伊朗,併入伊拉克,而作為邊界重鎮的霍拉姆沙赫爾更是各種矛盾彙集之處。早在戰爭爆發數月前當地就屢屢發生炸彈襲擊和暴力事件,而兩國間的邊界衝突也是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持續惡化的邊界形勢和治安狀況使得霍拉姆沙赫爾居民對於戰爭的降臨毫不意外,他們都很清楚兩國開戰是遲早的事情。
邊境危城
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撕毀兩國平分阿拉伯河航道的《阿爾及爾條約》,對伊朗宣戰。9月22日,伊拉克軍隊以對伊朗境內目標的大規模空襲揭開了進攻的序幕。9月23日凌晨,伊拉克以7個師、1200輛坦克的兵力分為北、中、南三路發起首輪進攻,其中南路是重點進攻方向,集中了5個師入侵胡齊斯坦省,以第3裝甲師和第5機械化師為主力的伊拉克部隊越過邊界向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推進,進攻部隊擁有約500輛坦克,並且得到大量火炮、飛機和特種部隊的支援。伊拉克軍隊的計劃是切斷霍拉姆沙赫爾通往北面首府阿瓦士的高速公路,迂迴包圍該城並迅速加以佔領。值得注意的是,進攻霍拉姆沙赫爾的伊拉克軍隊都屬於具有較強戰鬥力的精銳部隊。
面對伊拉克人的大舉進攻,伊朗在西部邊界上僅有4個實力虛弱的師,而在關鍵的胡齊斯坦省更是隻有一個編制不足的第92裝甲師。與齊裝滿員、裝備精良的伊拉克部隊相比,伊朗軍隊正處在實力低谷,缺兵少將,裝備不整,尤其是大批忠於國王的軍官被清洗後嚴重缺乏有經驗的指揮官,恰如蘇德戰爭初期經歷大清洗的蘇聯軍隊。伊朗軍隊在邊界的佈防毫無重點,也沒有預備隊和縱深防線,因此伊拉克軍隊在進攻初期遭遇的抵抗非常微弱。
與伊朗整個邊界防禦的薄弱狀態相仿,霍拉姆沙赫爾的防禦力量也是匆忙組織的,其城防部隊完全是一個臨時拼湊的大雜燴,包括了陸軍、海軍陸戰隊、邊防警察、革命衛隊和民兵在內的各種單位,其中戰鬥力最強、戰鬥意志最堅定的是由胡桑·薩馬迪中校指揮約700人的第1海軍陸戰營和由穆罕穆德·賈哈納拉指揮的當地革命衛隊,此外,第92裝甲師還在霍拉姆沙赫爾部署了一個坦克連,裝備十餘輛英制"酋長"坦克。霍拉姆沙赫爾的城防司令部設在市中心的大清真寺內。
據薩馬迪中校回憶,在守城戰鬥初期,伊朗部隊的主要問題在於各方武裝沒有統一的指揮,而且缺乏重武器、彈藥補給和醫療器材,幾乎沒有炮火和空中支援,除了少量坦克外,伊朗人手中最重型的武器不過是RPG火箭彈和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步兵手中的輕武器同樣雜七雜八,比如革命衛隊同時裝備著戰後研發的德制G3自動步槍和二戰時期的美製M1加蘭德步槍,而警察部隊還是捷克造的Vz 24栓動步槍!至於民兵就更加可憐了,能找到什麼就用什麼,更糟的是大多數革命衛隊成員和民兵只接受過不足15天的軍事訓練,不過他們的戰鬥熱情極為高漲。關於守軍的人數缺乏詳細記錄,有資料估計約有3000人,在戰役期間有來自伊朗各地的援軍和志願者抵達,還有當地市民自發加入戰鬥,因此參戰人數可能更多。
兵臨城下
戰爭爆發的第一天,霍拉姆沙赫爾就籠罩下戰火之下,城內的海關辦公室被伊拉克空軍列為首批目標而遭到空襲,集結在阿拉伯河對岸的約150門伊拉克火炮向城區周邊展開炮擊,到9月22日夜幕降臨,整座城市濃煙瀰漫,火焰四起,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斷水停電,有數百人傷亡,其中大多是平民。
9月23日凌晨,伊拉克地面部隊開始進攻,然而伊拉克人的行動證明他們在進口先進武器的同時並未學到相應的作戰藝術,即便擁有絕對的裝甲優勢而且抵抗微弱,伊拉克指揮官仍然固守一戰時期在大規模炮擊支援下進行步兵突擊的教條,而非坦克部隊的快速突進。伊拉克裝甲部隊在越過邊界十幾公里後就停滯不前,等待步兵和炮兵的跟進,從而為伊朗人組織防禦提供了時間,在霍拉姆沙赫爾城郊構建了兩道防線,外層防線是由步兵散兵線構成的警戒陣地,內層防線部署了坦克和反坦克武器,而在城內的主要街道也都壘起路障,構築工事,做好迎敵準備。
9月24日至25日,伊拉克先頭部隊逼近霍拉姆沙赫爾城郊,在部分地段他們的進攻被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擊退,但憑藉兵力和火力優勢還是逐步瓦解了伊朗的外圍防線,並從兩翼對霍拉姆沙赫爾形成了新月形包圍圈,但是直到開戰一週後,伊拉克人也沒有完全封閉包圍圈,伊朗人依然可以通過水路向城內輸送補給和援兵。
9月28日,伊拉克部隊開始向霍拉姆沙赫爾城區展開進攻,經過兩天的試探行動後,9月30日拂曉,在60名特種部隊的引領下,數千名伊拉克部隊從最南側突入城區,但他們迎面遭到革命衛隊的頑強阻擊,在首輪交火中有8名伊拉克特種兵橫屍街頭,後繼進攻也受挫。次日,伊拉克第3裝甲師調集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大舉進攻,圍繞屠宰場、火車站和警察兵營與守軍展開激戰。
狂熱的革命衛隊抱著寸土必爭的信念與伊拉克人死磕到底,並組織反坦克小組,使用包括火箭筒和莫洛托夫雞尾酒在內的各式武器對抗伊拉克坦克,在實戰中革命衛隊缺乏訓練的弱點被徹底暴露,只能以血肉之軀與裝甲搏殺,但他們也的確讓進攻者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相比之下,少量伊朗"酋長"坦克表現得更加靈活,在城郊成功阻止了伊拉克坦克的突破。經過激烈戰鬥,伊拉克部隊佔領了屠宰場和火車站,但大多數地段的進攻均被守軍挫敗,退回出發陣地,遭受了上千人的傷亡。
血染街頭
伊拉克軍隊對霍拉姆沙赫爾的首次進攻只取得了有限的進展,反而損失不小,只能暫停進攻,轉入圍困,以便從後方調集更多增援部隊。在此期間,伊拉克炮兵持續不斷地向城市傾瀉炮彈,製造了大片的廢墟,但效果不佳,給之後的進攻製造了更多的障礙,也更有利於防禦者的隱蔽伏擊。
10月11日,伊拉克人重啟攻勢。在總結之前進攻失利的教訓後,伊拉克人變得更加謹慎,同時也改變了戰術,將特種部隊滲透和夜襲相結合,以達成突然性,同時在建築物制高點上部署觀察哨,更好地監控戰場,此外還加強了各兵種間的協調合作。伊朗守軍也針鋒相對,在夜間派出狙擊手埋伏在前沿,遲滯敵軍的進攻步伐。經過三天的反覆拉鋸,伊拉克人的兵力優勢開始發揮作用,通過多兵種聯合攻擊,逐步克服了伊朗人的抵抗,向城區緩慢推進。此時,伊朗人手中數量不多的"酋長"坦克已經損失殆盡。
10月16日,伊拉克人以聲勢驚人的大規模炮擊開始了對霍拉姆沙赫爾的總攻,據薩馬迪回憶,伊拉克部隊甚至動用了BM-21火箭炮和130毫米加農炮等重火力對伊朗守軍的防禦陣地猛轟,更多的房屋在爆炸中化為齏粉。藉助強有力的炮火支援,伊拉克混成部隊在特種部隊的引導下突入主要城區,奪取了港口和交通警察局,裝甲部隊則佔領了警察兵營,並控制了通往大清真寺的主要道路。然而,越是深入城區,伊拉克人遭遇的抵抗越是激烈,戰鬥已經演變為慘烈的逐屋巷戰,革命衛隊和民兵不計生死地與對手展開搏殺,用自動步槍、手榴彈乃至棍棒匕首等武器反擊伊拉克人,每一座房屋、每一個樓層、每一個房間都變成了血腥的戰場。
戰至10月21日,大清真寺的圓頂已經進入了伊拉克人的視野,此時他們調整部署,調集5個營的兵力在特種部隊的配合下,以政府辦公樓和連線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的大橋為目標實施新的進攻,計劃在48小時內達成目標進而取得城市的控制權。10月24日凌晨,伊拉克人開始了最後的攻擊,儘管遭到猛烈的抵抗,還是在五個小時內奪取了大橋,但是政府辦公樓的戰鬥進行得異常艱難。伊朗守衛者誓死不退,然而不斷增加的傷亡、給養彈藥的匱乏正逐漸削弱他們的力量。伊拉克人在付出更多的生命代價後於當天下午佔據了政府辦公樓,但他們隨即陷入反包圍並遭到伊朗人的連番反擊,陣地隨之易手。血戰在夜間繼續,經過徹夜戰鬥,伊拉克人終於完全控制了這處關鍵建築物。
當10月25日的太陽升起時,除了大清真寺外,霍拉姆沙赫爾的所有重要目標均已被伊拉克人佔領,薩馬迪、賈哈納拉等人手下只剩下大約300人還在堅持,他們當中包括革命衛隊、陸戰隊員和民兵。鑑於城市陷落已經無可避免,伊朗指揮部向守軍發出了撤退命令,伊朗空軍將發動一次空襲進行掩護。當天夜間守軍殘部冒著伊拉克人的炮擊沿水路突圍,但一部分民兵自願留下掩護撤退,他們在城市廢墟中繼續堅持游擊戰,與伊拉克人周旋。
最後戰鬥在霍拉姆沙赫爾城內的守衛者中包括一名年僅13歲的少年志願者,來自庫姆的穆罕穆德·侯賽因·法赫米德赫。在戰爭爆發,法赫米德赫揹著父母離家前往霍拉姆沙赫爾參戰,與很多年長的民兵一道參加了殘酷的巷戰。10月30日,一支伊拉克坦克縱隊沿著狹窄的街道追擊伊朗抵抗者,由於缺乏火箭彈,伊朗人無力阻止伊拉克坦克,此時法赫米德赫身邊的戰友非死即傷,他收集手榴彈綁在身上,埋伏在路邊的瓦礫中,當伊軍先頭坦克接近時,他猛然衝到車底引爆了手榴彈,與目標同歸於盡。法赫米德赫的行動讓伊軍以為此地埋設了地雷,因此停止前進。法赫米德赫的事蹟傳到後方後立刻被伊朗官方廣泛宣傳,樹立為保家衛國的英雄典範,甚至霍梅尼都發表演講盛讚這位少年的犧牲,他也由此成為兩伊戰爭的一個標誌性人物,並在1989年被追授一等勝利勳章,他是該勳章的第一號獲得者。
爭奪霍拉姆沙赫爾的主要戰鬥進行了34天,在守軍殘部撤離後,城內的零星交火又持續了約兩週時間,直到11月10日伊拉克人才徹底佔領了城市。
結語
霍拉姆沙赫爾戰役是兩伊戰爭中雙方第一次主要交戰,其慘烈程度讓這座城市被稱為"血城"。當槍炮聲平息時,霍拉姆沙赫爾已經形如鬼城,到處殘垣斷壁,遍地屍骸瓦礫。交戰雙方都蒙受了重大損失,伊朗方面包括平民在內約7000人傷亡,損失坦克12輛;伊拉克方面投入約2萬兵力,傷亡與守軍不相上下,超過7000人陣亡、受傷或失蹤,更被擊毀坦克裝甲車輛約200輛!更為嚴重的是,霍拉姆沙赫爾的慘烈戰鬥極大牽制伊拉克人的兵力,打亂了行動節奏,同時令其對城市巷戰心生畏懼,不敢對其他伊朗城市實施正面進攻,因此當伊拉克人的攻勢停滯時,胡齊斯坦省的主要城市如阿瓦士、阿巴丹仍在伊朗人手中。
雖然城市最終失守,但持續一個多月的戰鬥拖延了伊拉克人的推進,為伊朗方面從後方動員、調集增援部隊,進而穩定戰線贏得了時間,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更重要的是,霍拉姆沙赫爾守衛者的堅決抵抗和無畏犧牲極大地激發了伊朗全國的抗敵熱情,凝聚了人心軍心,為新政府領導民眾將戰爭進行下去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以至於有評論家將霍拉姆沙赫爾之戰與法國大革命期間法軍擊敗反法聯軍的瓦爾密戰役相提並論,稱之為"伊朗革命的瓦爾密",是確保政權生存的關鍵性事件。1982年4月,伊朗軍隊在胡齊斯坦省南部發動反攻,於5月24日收復淪陷一年半的霍拉姆沙赫爾,這也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此後伊朗將戰火燒到伊拉克境內,但這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仍將持續六年之久。
-
1 #
-
2 #
救活了一大批中國軍工企業
-
3 #
解放軍打越南用解放戰爭時期的戰術:穿插,分割,包圍,圍點打援。別國用了就不行
-
4 #
兩國的軍事水平都不高
-
5 #
伊朗收復霍拉姆沙赫爾以後霍梅尼改命為胡寧沙赫爾!意思血城
-
6 #
雙方用現代化武器打了一場中世紀戰爭。
-
7 #
一場戰爭,一對輸家
-
8 #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那時我開國將帥中隨便去一個估計都是橫掃。
-
9 #
就種戰鬥力被我人民解放軍第一輪衝擊就拿下了 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都不是好士兵
-
10 #
伊朗和美國真正的較量還是在敘利亞,伊拉克,雙方都會保持一定底線,所有的戰火都是在他國燃燒
-
11 #
我家附近有個724的靶場,兩伊戰爭的時候。上午伊拉克人來考察,下午伊朗人來考察。那幾年各種口徑的火炮,白天晚上的打。
-
12 #
雙方交戰都用同一戰術=平推。看得全球各大軍方百思不得其解,咋就不能變通一下呢!
-
13 #
戰爭倒黴的永遠是普通老百姓,願祖國越來越強大
-
14 #
薩達姆不是戰略家!!!
這幫人要不打仗的話過100年地球都是他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