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這就是“有炮無車”,60、70年代我們也經歷過這樣的窘境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進入80年代,中國與眾多西方國家建立起廣泛的外交、經貿聯絡,中國利用這段“蜜月期”,引進了許多武器裝備。這些裝備有的至今仍在部隊服役,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的很低調,曝光率不高,但影響深遠。小編將通過幾篇文章,對80年代“蜜月期”中國引進的西方武器裝備予以系統介紹,以饗讀者。

越野重汽,兵器家族重要成員

武器裝備,既有武器,也有裝備,前3篇文章介紹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引進的空空導彈、L7坦克炮與155加榴炮,皆為武器,本篇(系列之4)為您介紹的是2款裝備:軍用重型越野卡車。嚴格來講,任何汽車都可作為軍車使用,只不過在和平年代,軍車的標準更高一些。1956年,隨著解放牌卡車(CA10)在長春下線,能夠滿足軍隊對於中型卡車的需要。但中國在重型汽車,特別是重型越野車方面,發展長期滯後。非越野卡車一般不是全輪驅動,只能在公路和土路等較好條件下行駛,這類車大都由民用汽車廠生產。越野卡車(一般)都是全輪驅動,比如4×4、6×6、8×8,技術標準高、研發難度大,但其作用和地位又極其重要。

軍用越野車是機械化的基礎,重型越野車大量用於牽引重炮、導彈,還可作為武器底盤,直接安裝火炮、導彈、雷達、電子和工程裝備。許多輪式裝甲車輛也是由這類底盤發展而來。經典輪式步兵戰車基本與知名重卡、動力企業聯絡在一起,如芬蘭XA系列裝甲車,直接採用本國SISU卡車的大梁式底盤;芬蘭暢銷國際的AMV系列裝甲車,動力系統與重卡巨頭斯堪尼亞有莫大的關係。因此,軍用越野重卡已成為兵器家族的重要成員。

當下輪式裝甲車越發重要,美洲虎與格里芬輪式裝甲車是未來法國陸軍蠍子計劃的核心

有炮無車,艱難起步

1959年,CA30在投產,為建國十週年獻禮。2.5噸級的CA30技術上源於蘇聯ZIL(吉爾)-157,是中國自產的第一輛軍用越野卡車。1959年投產至1985年停產,CA30共生產8萬餘輛,為軍隊現代化建設做出卓越貢獻。單一型號顯然不能滿足國防建設的需要,1961年,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成立軍用輪式專業組,統一制定軍用汽車發展規劃。1963年《軍用輪式車輛系列化方案》頒佈,確定研製0.5噸、1噸、2.5噸、3.5噸、5噸、7噸級基本軍用車輛,這6級構成了中國第一代軍車的框架。

74式火箭佈雷車就採用CA30越野車作底盤

60年代國際形勢日趨緊張,中蘇關係墜入冰點。60年代末,國家開始在湖北十堰建設二汽,生產軍用2噸越野車和3.5噸卡車。1975年,另一款2.5噸級軍用越野車東風EQ240裝備部隊,該車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南疆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與中型(2.5噸級)軍用越野車的枝繁葉茂相比,重型軍用越野車(5噸級及以上)卻捉襟見肘。60年代,軍隊極缺重型火炮牽引車,這點從仿製蘇聯130毫米加農炮後,暫緩仿製152加農炮可見端倪(CA30拖拖105、122榴彈炮還行,重炮無車可拉)。面對困難,洛陽第一拖拉機制造廠接過重任。

東方紅原型:法國Berliet GBC 8KT卡車

法國是最早(1964)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西方大國,60年代,中法兩國已經建立了廣泛的商貿關係。60年代,中國從法國進口了一批Berliet(貝利埃)GBC 8KT卡車,作為重型榴彈炮牽引車,這批卡車一直服役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一拖基於Berliet GBC 8KT卡車底盤和捷克斯洛伐克TATRA(太拖拉)風冷柴油機,進行大量改進生產出東方紅DFH665型重型卡車,1966年8月16日,該車試製成功,隨後裝備部隊。

注:法國Berliet(貝利埃)汽車公司,1967年併入雪鐵龍,之前一年,Berliet卡車佔據法國6噸以上卡車58%的市場份額。1974年,雪鐵龍的母公司米其林決定放棄汽車製造業,遂將雪鐵龍賣與標緻,把雪鐵龍下屬的Berliet汽車公司賣與雷諾,今天的雷諾重卡算是Berliet的繼承者。

東風EQ240牽引火炮受閱

東方紅665卡車安裝了液壓助力轉向裝置,驅動橋加裝了氣動操縱的牙嵌式強制差速鎖,雙片乾式液壓傳動離合器採用氣動力裝置,駕駛室安裝了暖風器。該車主要裝備陸軍炮兵部隊,用於牽引130加農炮、152加榴炮等,1970年投入批量生產,還實現了少量出口。1958至1966,中國基本形成了“一大四小”五個汽車生產基地,“一大”是指長春第車製造廠,“四小”是指:上海汽車製造廠、北京汽車製造廠、南京汽車製造廠、濟南汽車製造總廠。60年代中期開始,上述汽車基地,連同新成立的二汽、陝汽等汽車製造廠,每年為軍隊補充萬餘輛軍用汽車;到1980年,全軍車輛裝備中,中國產車輛佔到90%以上。70年代起,“紅巖”(重慶)、“黃河”(濟南)、“延安”(陝西)大量裝備部隊,被稱為“三重”,影響超過炮兵使用的“東方紅”。

“紅巖”品牌誕生於1966年,產地是重慶雙橋。1965年2月,中央釋出《關於西南三線建設體制問題的決定》,重慶憑藉優越的地理條件與良好的工業基礎,成為三線建設的主戰場。1965年10月,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四川汽車製造廠的前身(由四川宜賓高壓電器廠遷來,改建為宜賓重型汽車製造廠,後更名為大足汽車製造廠)在雙橋動工,建設重型軍車生產基地,為炮兵生產重炮牽引車。提起紅巖,又得提到法國車。解放軍裝備的進口卡車中,法國車佔了相當比例,上文提到的Berliet GBC 8KT屬於小號的,被稱為“小法”;大號的Berliet GBU 15,綽號“戴高樂”。

除一拖仿製的“東方紅”,中國還向法國Berliet汽車公司引進了“戴高樂”技術與部分關鍵生產裝置,生產了中國版GBU 15,這就是“紅巖”CQ 260。1966年6月,第一輛8噸級6×6軍用重型越野車“紅巖”CQ260試製成功,該車採用衝壓焊接重型車橋,搭載了當時較為流行的多燃料發動機,動力充足。1968年,“紅巖”CQ260改型為CQ261,1971年7月量產,但產量較低,直到幾年後才達到年產500輛規模。1984年4月老山戰役打響,一輛輛“紅巖”滿載炮彈,在危急關頭駛上陡峭的山頭陣地,為我軍收復老山、者陰山立下了赫赫戰功。同年10月,“紅巖”作為海軍導彈牽引車參加了國慶35週年閱兵。

上世紀70年代,不管是軍用還是民用,“缺重”仍是中國汽車工業的主旋律。僅1976年到1978年,國家每年進口重型卡車的費用就高達2億美元;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建設步伐加快,中國所需重卡數量持續增加,“缺重少輕、轎車為零”的順口溜客觀反映了當時的情況。軍用“東方紅”+“三重”只能說差強人意。東方紅LT665因技術指標高、材料水平低,使用中經常出現小毛病,反觀輕量級的CA30A就十分耐用,更受軍隊喜愛,“東方紅”LT665只生產了3000餘輛就停產了。“黃河”系列也好不到哪裡,跑冒滴漏小毛病不斷,雖經改進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可靠性差的問題,影響列裝數量,很多人表示冬天不準備幾桶開水,“黃河”是發動不起來的。

黃河JN252牽引東風導彈接受檢閱

引進吸收,二代軍車肩負重任

完成第一代軍車研製任務後,1975年起,總後會同各軍兵種車管部門和科研單位,擬定《第二代軍用汽車系列型譜》。恰好70年代為解決“缺重”困難,國家批准了從國外引進重型汽車技術的計劃。汽車本就是軍民融合比較充分的領域,商用汽車技術不可避免地滲入軍車領域,二代軍車順其自然走上引進、吸收再創新的道路。

中國選擇了斯太爾91,也成就了斯太爾

20多年間,第二代軍車相繼定型、服役,想必軍迷對這代軍車已十分熟悉(小編就對斯太爾的保險槓印象深刻),在三代軍車換裝到位前,他們依然是軍車主力。二代軍車主要包括:

奧地利|斯太爾重型卡車

70年代,行業主管部門有意籌建新的重型汽車廠,即三汽(籌備組都成立了)。1978年,機械工業部組團到歐洲和美國考察國外汽車工業,聚焦國內最為緊缺的重型卡車與轎車。代表團考察了通用、福特、克萊斯勒、賓士、福斯、斯太爾等國際知名汽車公司,與這些公司進行了意向性交談。中方希望引進技術,追求利潤的西方企業不願將技術拱手送人,賓士直言:“我們只賣產品,不輸出技術”。此時,美國通用公司提出合資的思路,談判並不順利。

時間到了“六五”(1981-1985)期間,三汽建設計劃放緩,一機部根據現有重型汽車廠的綜合評價,決定濟南汽車製造總廠與川汽、陝汽等整車、發動機及零部件製造商聯營,組成重型汽車工業聯營公司,以此作為引進和談判主體。提出各廠結合老產品,有側重地利用引進技術,研發新一代產品,內部分工如下:濟南汽車廠以民品為主,川汽、陝汽發展軍品(陝汽是贏家也是分工的結果);濰坊柴油機廠和陝汽齒輪廠負責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總成的消化吸收。

自中方發出引進重型汽車資訊並與各車企接觸後,為爭取中國市場,1980年起,通用、雷諾、斯太爾、賓士等相關汽車公司陸續給中方送來了樣車、樣機。對送來的樣車、樣機,分別由重型汽車研究所、部隊、高校、工廠做了效能測試與可靠性試驗,並送一些單位試用。1981年最終選定斯太爾公司91系列;經比較,選擇了WD615系列發動機作為動力。過去的黃河重卡,其實只有一種車型;引進的斯太爾91系列,有15種基本車型,單車總重從16噸到40噸,有19種發動機、44種駕駛室可供選擇,變型車高達328種,可滿足多方面的需求。斯太爾軍車後懸掛採用了四鋼板彈簧結構,而不是傳統的6推力杆式平衡懸掛,既提高了車輛平順性,也改善了車架的受力狀況和穩定性,在總後組織的5輛進口軍車對比試驗中,斯太爾91的平順性最好。

斯太爾真的很能拉

80年代初,引進賓士的呼聲很高。與斯太爾相比,賓士更成熟,品牌更為響亮,我們為什麼不引進賓士?於是,1983年,國家又派出代表團前往歐洲。賓士公司開門見山,提出合資不談,引進技術可以,前提要購買4萬輛重卡,並且態度強硬,毫無迴旋餘地。當時一輛重卡售價1萬多美元,4萬輛就是4億多美元,1979年中國外匯儲備只有144.76億美元,1983年因為大批進口,外匯儲備更是捉襟見肘。反觀斯太爾,條件非常務實,只需門檻費用+生產提成,為促成此項合作,奧地利政府還提供5億美元混合貸款,更關鍵的是,斯太爾技術與賓士伯仲之間。

重汽版斯太爾軍車,分立後重汽、陝汽、川汽共享斯太爾技術

1983年12月17日,重汽聯營公司與奧地利斯太爾公司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訂了“重型汽車製造技術轉讓合同”,隨同斯太爾進入中國的還有WD615發動機、採埃孚變速箱和斯太爾車橋。1989年第一臺中國產化斯太爾卡車下線,但重汽聯營公司吸收消化斯太爾技術,花了很長時間。2000年,重汽聯營公司三家主機廠分立,重汽、陝汽、紅巖開始獨立發展,圍繞著斯太爾技術平臺各自創新開發,許多車型紛紛面世(3家車長的都很像),民用斯太爾重卡迎來繁榮時期。這也從側面說明,引進斯太爾技術,對滿足之後20年國內對於軍用、民用重卡的需求至關重要。

濰柴WD615發動機技術

隨斯太爾91引進國內的WD615系列發動機後來成為濰柴的拳頭產品,該發動機可在零下40、零上50度的惡劣環境工作,北奔、重汽豪沃都使用了斯太爾WD系列發動機。後來出現的許多中國產重卡也受到斯太爾影響,某種程度來講,斯太爾已經嵌入到中國重卡行業體內。

【陝汽SX2190】陝汽在斯太爾91系列車越野車及原有SX 2150(也受斯太爾91影響)基礎上,研製出二代軍車中的經典款:SX2190。該車於1996年裝備部隊,分為SX2190、SX2190BQ、SX2190E、SX2190D四款。陝汽SX2190經受住了98抗洪“實戰”檢驗,並出現在99年及以後各次閱兵中。這款車至今仍是軍隊主力車型,兢兢業業地滿足部隊運輸需求。SX2190軍車還出口到許多友好國家。

【陝汽SX2300】【黃河JN2300】在研製出7噸的SX2190之後,中國重汽集團就開始籌劃在7噸級車的基礎上研製“去一橋的輕量化車型”與“加一橋(傳動轉向橋)的重型化車型”,也就是4×4 5噸級與8×8 12噸級車型。最早的8x8 12噸級車叫2270,由川汽負責;2000年前後,重汽內部調整,這個專案就變成陝汽集團和中國重汽兩家同時負責。按軍方要求,12噸重卡將與7噸重卡共用發動機,減少後勤維護壓力。斯太爾91系列已有8×4的載重車,兩家企業決定在此基礎上研發8×8軍車。

陝汽SX2300

後來研發人員發現,8×8車型的越野承載能力完全可以超過12噸達到15噸,經軍方同意並重新規劃,12噸級車型就變成了15噸級車型。隨後兩家的15噸級車型先後通過了軍方的定型試驗,型號分別是重汽“黃河”JN2300、陝汽SX2300。陝汽SX2300採用康明斯發動機,中國重汽JN2300則是繼續沿用濰柴動力的斯太爾發動機;SX2300採用衝壓焊接車橋,JN2300則是鑄造橋。後來兩車均經過改進,陝汽SX2300換裝了新駕駛室,“黃河”JN2300則融入了豪沃民用卡車的成熟技術。

德國|賓士重型卡車

為緩解軍隊現代化過程中的供需矛盾,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從原聯邦德國戴姆勒·賓士公司引進了8噸級NG73-2026越野卡車(6×6)。該車載重牽引能力和行駛速度比部隊原先裝備的重型越野車(有進口也有中國產)有較大提高,加上賓士過硬的品質,使用單位反映良好。引進奧地利斯太爾之前,中方也與賓士接觸,希望引進技術,賓士獅子大張口,嚇退了中國代表團。

使用該底盤的90式火箭炮,主供出口

引進不成,中國人走上了仿製之路。80年代初,以重慶西南車輛製造廠為主的四川省11家有關企業以賓士2026為基礎,結合中國國情,開始研製新一代重型越野車“鐵馬”。1982年底,鐵馬XC2200(6×6)7.5噸級重型越野卡車試製成功。1985年,中國又從原聯邦德國引進了具有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ZF(採埃孚)機械變速箱與道依茨KHD413系列V型8缸風冷發動機,這些技術均用於鐵馬XC2200。1986年,XC2200設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

與中國產第一代越野汽卡車CA30相比,XC2200載重從2.5噸增長到8噸,最高時速從61公里/小時增長到85公里/小時。華柴道依茨柴油機具有溫度適用範圍大的特點,可在零下40度的低溫至零上70度的高溫下正常運轉,幫助該車在青藏高原、荒漠戈壁和中國東北部的極寒地區均展示出可靠效能。上世紀80年代起,XC2200已逐步成為陸軍重型越野車的主力之一,除牽引重炮,利用其底盤改裝的裝備還有90式122毫米40管火箭炮、WS-1遠火等;利用其技術還研製了我軍上一代WZ551輪式裝甲車、反坦克導彈發射車、WZ901保安車、WJ94裝甲防暴車等。

不少輪式裝甲車都由越野重卡發展而來

賓士自然不甘心斯太爾獨霸中國市場,恰好中國企業和軍方也有賓士情節。引進斯太爾幾年後,機械(電子)工業部又跟賓士接觸,終於在1988年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引進的型號是NG80(鐵馬XC2200原型為NG73,NG80屬升級款),由今兵器工業集團下屬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廠負責生產。當時斯太爾技術已經進入中國,ZF(採埃孚)變速箱與WD615系列發動機成為國內成熟的動力組合,這些技術完全滿足賓士的中國產化需求,無需重複引進賓士的OM402柴油機,12億中方投資主要用於購買車架和駕駛室生產裝置。自此,北方賓士也成為國內重要的重型越野車生產企業。

近水樓臺先得月,兵器工業集團裝備優先使用北奔底盤

自主創新|三代軍車驚豔亮相

2015年9月3日,MV3亮相勝利日閱兵,揭開了我軍第三代越野卡車換裝的序幕。隨著技術的進步,過去7噸、8噸級就被稱為重型越野車,現在10噸以上才被視為重卡。軍方對10噸以上級越野重卡的要求較高,進度也晚於MV3。設計時要求該車效能對標美軍HEMTT(Heavy Expanded Mobility Tactical Truck):一是標配裝甲駕駛室,加強防護性以應對越來越複雜的戰場環境;二是發動機佈置方式採用歐美戰術軍車常用的中置方式;三是配備全獨立懸掛,提高機動性;四是配備大馬力自動變速箱(最近幾年才突破技術瓶頸)。

備受關注的三代重卡最近也有了結果,北奔、泰安、萬山、陝汽、重汽5家競標,陝汽和北奔笑到了最後。看這兩家造型科幻、效能先進的新車,多少軍迷還能想起上個世紀60、70年代“有炮無車”的尷尬處境?小編必須感慨,正是80年代引進奧地利斯太爾和德國賓士重卡技術,推動了國內重卡行業的發展,也奠定了陝汽和北奔兩家企業在軍用重型越野車領域的領先地位。(作者:軍研吳小胖。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北奔H10重型戰術軍車,同樣入選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五代機裝備急不可耐,美單一基地實力碾壓全球,給殲20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