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導航
前言駐紮在伊拉克的300個澳洲士兵、在霍爾木茲海峽的澳洲海軍恐怖報復?伊核協議?…美伊衝突的本質澳洲在摻和什麼?結語前言
博弈論中有一個模型叫“懦夫博弈”,賭的是誰更不要命:
比如兩名車手向對方驅車而行,如果任何一方都不避讓,那麼雙方勢必相撞且都會損失慘重;如果能有一方避開另一方,雖然避免了損失,卻會被恥笑為“懦夫”。
——因此,誰能堅持直行到最後而逼迫對方先打方向盤,那麼誰就是遊戲中的贏家。
可以說,美國總統特朗普在1月8日上午針對美伊衝突的講話,就帶著濃烈的“懦夫博弈”色彩。
在一份時長9分鐘的發言中,特朗普稱美國已準備好擁抱和平,“伊朗看起來是退下了(stand down),這對各方來說都是好事。” 他強調,美國已達到了能源自給自足,不再需要中東的石油,需要重組美軍在中東的部署。
實際上,隨著連日來“流血事件”的不斷髮生,美伊兩國在這場博弈中已經越陷越深。
在美國政府在1月3日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使用無人機在機場擊斃伊朗精銳武裝指揮官蘇萊曼尼後,該事件進一步發酵,伊朗隨後對美國駐伊拉克境內的兩處軍事基地發動了導彈襲擊報復…偏偏巧合的是,一家滿載著176人的烏克蘭航空的飛機在射程上的德黑蘭附近墜毀,無一生還。
雖然此前伊朗方調查人員給出的普遍版本是“飛機故障”,但根據最新來自烏克蘭的45個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的分析中卻指出:
該飛機在墜毀前已經起燃,並考慮到除了可能因為發動機故障導致外,也有可能是一枚防空導彈擊中了它。
而在美國情報部門的最新報告發言中,甚至用了“非常可能”來描述這架飛機被導彈在空中擊中的可能性。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危險在下一刻就可能吞噬生命的地方,卻仍然駐紮著300個澳洲軍人——哪怕在來自伊朗的重要政治影響下,伊拉克國會早在三天前就通過決議驅逐美國軍隊以及其盟軍出境,澳洲駐軍也不例外。
1
駐紮在伊拉克的300個澳洲士兵、在霍爾木茲海峽的澳洲海軍
最近,澳洲人民在網路上紛紛呼籲仍然駐紮在伊拉克境內的300名澳洲士兵撤離回國:
“回來吧!伊拉克從來不需要你們,但澳洲的山火非常需要你們!”
“與其在中東保護美國的石油權益,不如回國保護我們自己國家的權益。”
“我們的軍隊力量佔了還不到1.3%,能有什麼用呢?回來吧!”
…
但事實上,澳洲軍隊在這一問題上對於美國的支援,可以追溯到早在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的領導下發動入侵伊拉克之時。
以澳洲軍隊以“反恐”為名義在伊拉克地區進行的「Okra軍事行動」為例,該行動自2014年在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帶領下發起迄今已耗費高達25億澳元,僅本財年的支出就高達2.4億澳元。
而除了在伊拉克擁有地面部隊之外,澳洲還在去年底今年初以“保護航運自由”的名義,向毗鄰伊朗的霍爾木茲海峽派遣了一艘軍艦、偵察機和一批國防軍。
與駐守伊拉克的地面部隊類似的是,澳洲政府對於該計劃同樣沒有給出該派遣小組什麼時候撤回的訊息。
莫里森曾經在關於該計劃的發言中表示,“隨著任務接近尾聲,就像我們在所有這類問題上的做法一樣,”政府會再考慮他們如何返回。他補充,“我是說,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我們只能根據我們所了解的情況進行規劃和作出承諾。”
的確對於軍事武裝力量而言,幾百個人幾乎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了——可澳洲又為什麼會甘願棄炮火的危險與軍費的“燃燒”不顧、而執意不願挪走這幾步看似可有可無的閒棋呢?
2
恐怖報復?伊核協議?…美伊衝突的本質
不可否認的是,刺殺蘇萊曼尼只是一個美伊對峙激化的支點,而究其衝突的實質,真的是如特朗普口口聲聲所說不能讓伊朗擁有核武器嗎?
實際上,不管是最近發生的這些“流血事件”、還是2018年“伊核協議”的破裂,其實都不過可以追溯到早年間繼1979年伊朗佔領美國大使館並劫持人質,1980年代美國在“雙伊戰爭”中支援伊拉克,以及90年代力度擴大的伊朗制裁中體現的美伊衝突的一種延續。
有不少學者認為,美國與伊朗的衝突實際上還是來自於地緣政治角度的利益衝突。
對於美國而言,在全球主要石油輸出國中,可分為包括加拿大、阿聯酋、科威特與沙特在內的「親美陣營」,與包括伊朗、俄羅斯、伊拉克、利比亞、委內瑞拉在內的「反美陣營」,而在這個被修剪得寥寥無幾的反美陣營裡,伊朗實際上是現在除了俄羅斯之外仍然保持“堅挺”的國家。
儘管過去四十年來伊朗經濟在美國製裁下表現不佳、近年來通脹率走高,但實際上伊朗除了盛產石油之外,還扼守著全球石油重要通道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南部之間,呈人字形,是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要道,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素有“海灣咽喉”之稱。
“霍爾木茲”在波斯語中的含義為“光明之神”,而這份耀眼的光芒也使這個地方在歷史上一直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目標。
1930年代,海灣地區的石油陸續被發現,各大國加緊搶奪海灣的石油開採權與控制權。冷戰期間,海灣地區成為美蘇爭奪的戰略要地。80年代,隨著海灣地區石油儲藏量的進一步探測結果顯示,海灣地區一度被譽為世界的“石油寶庫”,霍爾木茲海峽成為國際石油運輸通道。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卡達等中東產油國的原油出口,都要經由霍爾木茲海峽運往西歐、美國、日本、澳洲等地。
作為“石油寶庫的閥門”,現在全球大約五分之一的石油都依賴這一海峽運輸,其中,包括運往澳洲15%的原油和近30%的成品油。
與此同時,自2018年伊朗在美國宣佈對其石油禁令後稱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去年又在該區域扣押了外籍幾艘油輪之後,這個地方也實際上早就成為了美伊博弈的一個重要支點。
3
澳洲在摻和什麼?
去年,澳洲宣佈加入“國際海事安全建設”,重點在於確保航道和商業航行的自由。而這一結構的存在,其實也是為了應對在通過海峽期間發生的事件和威脅。
澳洲政府表示,澳洲將與美國、英國和巴林等國際合作夥伴合作,“依照國際法”維護海上貿易安全通行的權利。據稱,派遣的澳洲人員很有可能從事情報和後勤工作;其他軍事力量則可能會護送油輪,並監視來自空中的潛在威脅。
但在澳洲國立大學的國際法教授唐納德·羅斯維爾(Donald Rothwell)看來,雖然霍爾木茲被公認為是國際航運路線,也就是油輪與軍用船隻即便經過伊朗水域也有權在這些航道上安全通行,但當軍用船隻進行護送等行動時,這個權利就可能會消失。
“航行自由不是絕對的,通過霍爾木茲海峽水域的航行可能受到法律限制,” 他說,“在我看來,澳洲皇家海軍試圖護送沒有懸掛澳洲國旗的船隻通過該海峽時,會有重大的法律問題。”
羅斯維爾教授補充,行動的規則以及澳洲國防部隊在受到攻擊時能否進行自衛仍然是個問題。
而正如美國和伊朗互相給對方冠上“恐怖主義者”的頭銜一樣,這些行動在澳洲的軍隊與伊朗看來,也有可能帶著完全兩個不同的“濾鏡”:
對於澳洲與其他合作伙伴來說,這份新軍事任務實際上加強了對於反恐與反海盜的貢獻;但由於這些行動針對的是“非國家行為體”而不是針對另一國的海軍,伊朗實際上也可聲稱這些行動的存在構成了使用武力的“非法威脅”。
兩種似曾相識的說法,究竟誰才是對的?
又或者是利益當頭,本就沒有對錯?
END
不僅僅是美國、伊朗與澳洲,這條最窄處甚至只有30多公里的海峽還牽扯著許多國家和人們的命運。
1月6日,國際油價走出8個月以來的新高,超過了沙特原油設施遭無人機襲擊以來的最高記錄,國際金融機構甚至已將油價看向每桶100美元上方。此外,石油供應的基本面或也因此改變。儘管目前國際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因經濟增長動力不足而供過於求,但作為石油主產區的中東地區一發生地緣政治緊張,還是會立即推高油價。
只要美伊不和談,持續緊張的地緣政治就會不停推升油價,而這不僅不利於製造業和增加成本,還可能會進一步拖累增長動力不足的世界經濟。
與此同時,這一系列的“黑天鵝”事件也極大地觸發了全球避險情緒:黃金價格在1月3日當天就創下7年來的新高,黃金價格連續上漲至近每盎司1600美元;
而避險情緒加劇,影響的不僅是部分資產拋售,以及國際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與恐慌,
——還有現在這個市場裡,每一個草木皆兵的投資者。
-
1 #
-
2 #
澳洲就是美國一塊抹布!
-
3 #
澳洲就是美國的跟屁蟲
-
4 #
幹就完了,打就對了,人類要在地球上生存,怎麼可能不發生戰爭…
-
5 #
胡說油價Q氏:走一走大路:西口不會好:都好看看吧:學家們見論
-
6 #
弄幾個袋鼠玩一下!
-
7 #
澳洲參與了美帝的所有戰爭,自己決定不了自己軍隊的事。
-
8 #
美國控制中東就是看上哪裡的石油資源了!
-
9 #
兄弟因為一些瑣事還打架,吵架呢。世界這麼多的國家,為了利益哪有都能和平共處的?幹就完了;看看誰的武器厲害,只有戰爭打勝了,才能國富民強!
-
10 #
可惜了!伊朗為什麼不送給澳洲袋鼠兩顆大導彈!
-
11 #
一盎司是多少克,金為什麼不用克而用盎司?
-
12 #
感覺澳洲人和俄羅斯人都比較反覆,小人行徑比較突出……
-
13 #
澳洲不打不知道疼!幹就完了!
-
14 #
揍澳洲一下,他就老實了
教訓澳洲軍隊,讓他們知道鍋是鐵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