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得越凶,往往越打不起來。在伊朗打擊駐伊拉克美軍的2個基地後,所造成的損失就成了一個羅生門,可謂“一個空襲,各自表述”。
1、“假打”VS“真和”
美國防長埃斯珀1月9日對外確認:伊朗至少從3個陣地向駐伊拉克美軍的2個基地發射了16枚彈道導彈,命中目標的有12枚。美軍的損失有:一架直升機、多頂帳篷和停車場損毀。
俄羅斯媒體報道稱:伊朗用導彈襲擊駐伊拉克美軍基地只是“象徵性的自衛”,其目的並非真的想殺傷美軍。根據衛星影象,伊朗1月7日空襲“阿薩德軍事基地”和“埃爾比勒軍事基地”所造成的損失都很小,只是倉庫和裝置儲存設施受損,軍營毫髮無傷。德黑蘭只是想證明自己有能力殺傷美軍。但不想因為殺傷美軍而導致與華盛頓的衝突驟然升級。
伊拉克方面在1月8日透露,伊朗在發動襲擊前已經通知了伊拉克方面。另外,駐紮在那2個基地的芬蘭和立陶宛部隊也提前知曉會有空襲,並做好了準備。絕大多數人員在導彈來襲之前就已經藏入了掩體。
美媒則報道稱,當美方忙於評估這次導彈襲擊時,伊朗通過至少3個非正式渠道與美方接觸,所傳遞的資訊就是:報復行動已經結束。而白宮內部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伊朗的導彈故意避開了美軍人員密集的場所。由瑞士搭建的溝通渠道一直在美伊之前傳遞資訊。
當然首先軟化立場的也不是伊朗。美國總統在當地時間1月7日收回了此前的威脅,表示會謹慎對待伊朗的文化遺產。在1月5日,他曾經恐嚇伊朗,已經對準伊朗的52個目標,其中有些對伊朗文化很重要。而按照國際公約,在衝突中摧毀文化遺址將犯下“戰爭罪”。
當地時間1月8日上午,美國總統又發表講話,他主動為局勢降溫,聲稱“伊朗看起來是往後退了一步(stepdown)”。他強調:我們的早期預警系統運轉良好,及早採取了疏散措施,襲擊沒有對我們造成傷亡,只有軍事基地和一些設施受到輕微損傷。與此同時,他又宣佈將對伊朗實施更多制裁,並更新了“極限施壓”的新舉措——伊朗任何緩和關係的努力都必須在美國訂下的框架內操作。
隨後,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向安理會致信,聲稱除掉蘇萊曼尼只是為了“自衛”,美方隨時準備無條件地與伊朗展開嚴肅談判。美國把大棒高高舉起,看似要凶狠地砸向對手,結果中途忽然又收了回去,像變魔術一樣從棒子裡抽出了一束“橄欖枝”。這個操作,相當騷氣。
伊朗方面1月8日遞交給安理會的信件裡也提到“行使自衛權”,並強調對美軍基地的打擊是“有節制且成比例的軍事迴應”,伊朗並不尋求衝突升級或擴大為一場戰爭。
美伊雙方可謂是異曲同工。可以說,美伊雙方都在尋找那個“妥協點”。本來劍拔弩張,雙方拳對拳腳對腳,眼看就要打個血肉橫飛你死我活,結果畫風一轉、音樂一變,兩個傢伙一起扭起了秧歌。
2、伊朗達到3個目的——展示勇氣、安撫民意、找回面子
伊朗電視臺1月8日引述訊息稱,週三對駐伊拉克美軍基地的空襲至少打死80名美軍。而美軍也沒能攔截射入“阿薩德空軍基地”的15枚導彈。這次襲擊摧毀了美軍不少直升機和無人駕駛空中裝置。美軍就是使用這種武器暗殺了蘇萊曼尼。
當然,所謂“至少打死80名美軍”的說法聽聽即可,這一數字並未得到美國的證實。從各方的反應來看,“80名美軍死亡”更像是伊朗方面對其國內的宣傳,以證明“武德充沛”。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平息一下民眾的怒火,安撫民眾的情緒。
但敢於直接攻擊美軍目標已經證明了伊朗並不缺乏勇氣。此舉頗有點“斬衣三躍”的意味。春秋末年,豫讓為主公智伯瑤報仇失敗,沒能殺掉趙襄子,最後只能拔劍擊斬趙襄子的衣服,以示報仇成功。伊朗沒能懲罰暗殺蘇萊曼尼的美軍,因此用摧毀美軍相關裝備來顯示報復成功。
伊朗還發出警告:已經鎖定了超過140個美國及盟友的關鍵目標。如果華盛頓方面再次犯錯,就將遭受沉重打擊。1月5日,伊朗方面的高層人士對外表示:如果在伊朗實施報復之後美國膽敢還手,以色列的城市就會化為灰燼。
比起那些遭到美國欺辱或攻擊卻只停留在口頭譴責與怒批的國家而言,伊朗已經算是很強硬了,而且也算是找回了面子。畢竟實力對比擺在這裡。對美國而言,伊朗連個合格的對手都不算。近期部署在海灣地區的美軍已經達到近8萬,6架B-52H重型戰略轟炸機已經在太平洋上的迪戈加西亞島待命。摧毀德黑蘭不是問題,問題是這有什麼意義。
3、雙方都找臺階下,伊朗還是吃了個暗虧
如果說伊朗在此次交手中是被剁了一根非常重要的“手指”(蘇萊曼尼的死亡是巨大損失),那麼美國充其量就是“擦破皮”,伊朗仍然吃了個不小的暗虧。可以說,美國依然佔據了上風,但付出了道義的代價。不過,“失道”往往不會馬上對現實利益產生衝擊,因此白宮為了短期的選舉考量可以透支信用。
可以說,伊朗對美國的“復仇戰”既果斷又堅決,找回了面子。但這種“復仇”是建立在與美國達成默契的基礎上。白宮給伊朗人劃下的紅線就是“不能殺死美國人”,而德黑蘭方面雖然氣勢洶洶,但也沒有越過這條紅線。
美國為了讓伊朗出氣,也做出了讓步,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你可以輕輕踩我的腳,但不能打我的臉,更不能撓出血。”伊朗公然轟炸了美軍2個基地,美軍也暫時沒有進行反報復(貌似就這麼算了),顯示出雙方都在找臺階下。
德黑蘭的當務之急是穩定國內秩序、保證民生、遏制經濟衰退、爭取早日打破制裁,而美國則不想在中東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美國總統則成功地討好了國內的福音派、猶太勢力和以色列,起碼撈到了不少選票。雙方各取所需,點到為止。總體而言,事件還是向著美國所設想的方向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伊朗會忍氣吞聲,反而會讓伊朗更加認真地尋找機會給美國來一次狠的。
4、其他大國是否應該入局?
在美國與伊朗走到戰爭邊緣時,一些國家看到了機會。當地時間1月8日,普京與埃爾多安在伊斯坦布林宣佈正式啟用天然氣管道“土耳其溪”。這條長約930公里、跨越黑海的管道有望成為俄羅斯向歐洲輸氣的備選,其終端距離歐盟邊界(位於保加利亞)只有50公里。2019年12月,俄羅斯對歐輸氣的“北溪-2”管道遭到美國的制裁。現在既然保加利亞出於獲得廉價天然氣的考慮而歡迎“土耳其溪”,無疑讓俄羅斯距離“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更進一步。在中東戰雲密佈時,想必美國也沒多少資源投入到遏制這條管道上來。
土耳其也沒忘了趁亂向北非擴充套件勢力。當地時間1月5日,埃爾多安對外宣佈,土耳其已經分批向利比亞派兵,目的是“確保停火”。越是冠冕堂皇、大義凜然的理由,其可信度越低。如果不是為了確保對土耳其有利的地中海劃界協議,如果不是為了爭奪地中海的資源,如果不是為了追逐那個“帝國夢”,恐怕找不到什麼合理解釋。
中東陷入亂局,自然有國家希望引入新的力量進行平衡。埃及最近就呼籲東方某大國在中東亂局裡主動作為,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而埃及方面得到的迴應是“願意與埃及深化戰略協作、一起維護中東的和平穩定,維護多邊主義和公平正義,捍衛欠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這個迴應滴水不漏。翻譯一下:一超多極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路見不平一聲吼,背後要有實力撐腰,有利益所凝聚的意願。現在如果可以維持各方都能接受的秩序,各方都能相安無事,石油繼續賣,油輪繼續開,那就沒必要把事情鬧大。
洗洗睡吧,中東目前看起來打不起來大戰。能上臺面的國家都不傻。不能再指望靠重大事件或某個特定的國家帶來“戰略機遇期”。從此以後,很多國家反而都會靠“二哥”享受“戰略機遇期”。這是正在崛起但還未完全崛起的現狀所帶來的“宿命”。
5、美國真正的隱憂是什麼?
可以說,美國在此次衝突中的最大損失來自一次“意外”——烏克蘭一架波音737型客機在德黑蘭附近墜毀,機上人員不幸全部遇難。波音公司的聲譽再次遭受重創。
本來生產波音737MAX飛機的蘭頓工廠生產線就在2020年1月進入停工關閉的倒計時,這次空難一發生更是雪上加霜。100年來,蘭頓工廠是波音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但現在,這個象徵光榮的傳統正在緩緩落幕。在資本逐利的驅動下,為了能夠及時交貨,放鬆了品質管理要求。波音的品質檢測現在存在很大漏洞,品質體系管理日趨渙散。
如果深挖根源,恐怕還是因為勝利來得太容易,而誘惑又太多。贏得“冷戰”後,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開始一門心思發展金融業。畢竟,賺快錢的感覺最爽。由此一來,苦哈哈的製造業就開始走下坡路。
飛機制造是“工業CROWN”上的寶石,而今,美國手握的這塊寶石開始失去曾經耀眼的光澤。跌下神壇的波音臉先著地,或許僅僅是美國製造業衰敗的縮影。僅靠高階製造業無法支撐整個工業體系,更無法保證一騎絕塵。
對白宮來說,真正的心腹大患肯定不是伊朗,而是本身的製造業。根據統計,美國2019年全年製造業PMI平均值為51.2,創下10年來的最低水平。即便與2018年相比也下滑7.6,降幅創2001年以來最大。白宮對外掀起經貿大戰,並未讓製造業迴歸,反而讓美國製造業陷入10多年來最嚴重的衰退,這是“大統領”成績單上一個醒目的“差評”。
現實令美國總統選擇剋制。在懲罰伊朗的快感與制衡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白宮保持了清醒。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專家表示:白宮“軟化立場”、緩解與伊朗的緊張形勢,有利於美軍聚焦於亞太的地區,集中精力應對“大國競爭”。白宮不想因為打擊伊朗而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泥潭——那樣會給戰略競爭對手提供機遇。
伊朗雖然有志於成為地區大國和中等強國,但美國用一句“軍事和經濟實力就是威懾力”就能令其現出原形。真正的博弈不會出現在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