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大家的印象裡,似乎大部分民航客機的氣動外形都差不多,無非一個滾筒型的機身,以及兩側的機翼,只不過有的飛機是雙發機有的是四發機,三片式的平尾以及垂尾也大同小異。

這也難怪,畢竟在波音-7071954年首飛並奠定了現代噴氣式客機的“筒體-機翼”的構型之後,就很少有公司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進了。至今,對飛機構型的改進仍停留在改變翼型、加裝翼梢小翼、優化風擋形狀等等“小修小改”上。

(波音-707奠定了現代噴氣式客機“筒體-機翼”的構型)

然而,航空工程師們並沒有放棄對噴氣式客機構型進行探索,各國的飛機制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驗證機專案,譬如美國波音公司就在2004年開始了X-48B無人未來客機驗證機專案。

(X-48B驗證機)

中國雖然在航空領域起步晚,基礎相對較薄弱,但是航空裝備製造干係重大,因此,在噴氣式客機構型上也一直在努力,就在2017年,我們做出了中國對未來客機的第一步探索——“靈雀”(Sparrow)系列縮比驗證機。

(中國的“靈雀”驗證機)

(一)為什麼大家都愛“翼身融合體”?

大家可以很容易就發現,不管是美國的X-48驗證機,還是中國製造的“靈雀”驗證機,其機翼與機身的連線都相比一般的客機“圓潤”得多。在航空領域,這被稱為“翼身融合體”(Blended Wing Body)設計,下文中簡稱為BWB。

那麼,這樣的設計究竟有什麼魔力,會讓中美兩個大國的飛機制造商,都趨之若鶩呢?

傳統的“筒體-機翼”設計,擁有比我們想象的長得多的歷史,最早甚至能追溯到1920年代的德國容克三發客機。其能在噴氣時代沿用至今,其實主要是由於技術較為成熟。規則的筒狀機身便於加長、縮短,為客機的家族化提供了便利。在航空界,差20座的飛機甚至就能單獨分出一個新的市場需求。

(空客A-320家族)

然而其缺點也顯而易見,機身承受了絕大多數的載荷,卻產生很少的升力,翼根處的應力非常集中,必須在翼根設計一個極為堅固的“中央翼盒”結構,由此帶來巨大的重量增加。人們一直在研究更好的解決方案,而BWB設計就是其中非常優秀的一種。

BWB設計具體指的是以加寬的筒體為基礎,機翼在翼根處圓滑地融入機體,在外觀上渾然一體,機翼與機體沒有明顯的分界線的設計,整架飛機看上去會短、寬許多。在戰鬥機上BWB設計被採用也已經有不短的時間了,但其主要作用是在於降低阻力,使蒙皮更加平順流暢,更符合“跨音速面積率”。

(在殲-10戰機機身中段,就能明顯看到翼身融合的曲線)

而在民航飛機上,這樣的設計,相當於把不產生升力的筒體“藏”到了一片更加“肥厚”的機翼當中去,不僅提升了整機的升力係數,而且改善了應力分佈,在經濟性上比傳統構型要好得多。對於300座以上的客機,採用BWB設計甚至可以降低油耗45%以上。

實際上,BWB設計內部還是區分機身和機翼的,只不過外觀難以分辨,至少製造起來成本可接受得多。

(二)形不似神似?X-48B與“靈雀”的跨國PK

可能有細心的讀者已經發現,雖然兩家公司的驗證機都採用了BWB設計,但是它們的外觀看上去並不相似。X-48B看上去更科幻,而“靈雀”驗證機與傳統客機相似之處更多。

首先,兩者的翼面數量就不一樣,X-48B是沒有尾翼的,而“靈雀”驗證機卻有一對呈V型的尾翼。

X-48B的設計被稱為無尾設計。這是一種較為激進的設計,未來的民機要是採用這種構型,就要依賴於更先進、穩定的飛控系統才能安全地飛行。

取消尾翼可以大幅降低阻力,但同樣會加大操控和保持航向穩定性的難度。雖然波音的工程師加長了翼梢小翼,使之具有了一定的垂直尾翼效果,但是尾翼依然是無法完全被替代的。

而“靈雀”的設計被稱為“V尾”。傾斜的尾翼可以同時保證和控制航向、垂直方向的指向,同時相比傳統的三片式尾翼設計,能夠減少尾翼在來流中的浸溼面積,省去約30%左右的阻力和重量。

相比於無尾設計,V尾是一種更折衷的方案。同樣的設計也出現在了中國的軍貿明星產品——彩虹-5無人機的身上。

(彩虹-5無人機)

從結果上來看,或許有尾設計現階段還是更符合民航飛機的選擇。在2012年NASA的“環保航空”計劃(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Aviation,簡稱 ERA)中,波音公佈了自己的中期未來民航技術驗證機。可以看到,波音已經把X-48B上沒有的尾翼又加回去了。

(波音基於X-48的ERA中期未來客機方案,把尾翼加回去了)

其次,兩者的發動機佈置的位置也有所不同。“靈雀”選擇了把發動機吊掛在翼下,而X-48選擇了發動機上置。

前者是比較傳統的發動機佈置方式,由於升力會在機翼上形成一個升力矩使其彎扭,而在翼下吊掛一個發動機正好可以平衡這個力矩,減小結構重量,因此大部分大尺寸的民航機都會採取這種佈置方式。

後者則是一種理念更為新穎的設計,發動機上置使得飛機機體成為了發動機噪音的天然“擋板”,能大大降低地面感受到的噪聲。然而,其缺點就是在飛機大迎角進近時,發動機卻可能由於機身的遮擋,導致進氣不足,算是這個佈局的一個小缺陷。

除了這些方面以外,這兩架驗證機的設計思想、驗證技術也還有諸多的不同。比如X-48的起落架不可收放、而“靈雀”的起落架是可收放的。

這種不同是令人可喜的,因為這正說明了中國製造是善於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的,既沒有盲目樂觀,也不妄自菲薄,而是腳踏實地驗證和運用自己所需要的技術。

(三)未來客機真的都是“翼身融合體”構型的麼?

BWB設計優點很多,但並沒有在民航領域得到推廣,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BWB飛機在機艙佈置上難度比較高。

傳統客機的座位是一列列的,即使是最大的飛機,經濟艙乘客距離過道也不會超過兩個座位的距離,舷窗也能保證機內的採光良好。然而,在BWB飛機上,機艙的寬度驟然加大,大量的經濟艙乘客需要坐在中間的位子當中。

試想一次十小時的跨洋航班,你大部分的時間都坐在低矮機艙的中間,這體驗應該沒有人會喜歡。而且當遇到險情時,中間的乘客距離逃生通道實在是太遠了,不僅逃生效率低下,還很可能會引起機內的混亂。

(中間的乘客見不到Sunny,恐怕只有開天窗了)

但你也不要以為,坐在兩邊就會很舒服了。飛機在空中是需要做機動的,一旦飛機需要做橫滾機動,坐在最兩側的乘客距離中軸最遠,體會到的加速度也更大。這樣被甩來甩去,如果不繫安全帶,頭都有可能撞到天花板,顯然也不是什麼美好的體驗。

(BWB客機的乘坐體驗未必會好)

其次,BWB飛機對於機場的設施也是一個考驗。

比如大家坐飛機時會走的廊橋,在BWB飛機上就很難實現。機場的滑行道寬度、排程系統、上置的發動機檢修也都是大問題。可能為了更換這些配套設施,增加的成本就會完全蓋過飛機本身所節約的,反而得不償失。

總的來說,雖然BWB設計省油、降噪的願景十分美好,但是短期內,我們是不太可能看到BWB飛機真正成為一個實用化型號的民航客機,出現在市場上的。

結語

“靈雀”驗證機專案是一個里程碑,標誌中國未來民機探索正式進入了飛行驗證階段。不過,“靈雀”驗證機雖然很美,但大家還是要明白,它並不是真正的一個客機型號的縮比驗證機。

以後,雖然我們很可能不會看到和它相似的飛機,但它的價值絕不會因此而打折扣。或許,在以後某一款中國製造的大飛機上,就有它曾經驗證過的先進技術,這也正是它的使命所在。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世界十大最強大的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