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歐洲老牌海軍強國,法國和義大利共同研發了一種,效能出色的防空驅逐艦,這就是地平線級驅逐艦。
最初,英國、法國、義大利曾決定聯合研製一種歐洲先進共同驅逐艦,但由於各方實際需求不同而引發了很多分歧,英國決定獨立研製45型,也就是“勇敢”級驅逐艦,法國和義大利決定聯合研製“地平線”級驅逐艦。由於法國海軍內部沒有驅逐艦這 一艦型,而義大利作為二戰戰敗國,與日本一樣儘量迴避戰鬥力更強的驅逐艦這一名稱,所以在法意兩國海軍的編織內,稱這型艦為地平線級護衛艦,而外界都稱其為驅逐艦。
實際上,地平線級驅逐艦採用了很多,當初歐洲先進共通護衛艦的技術,地平線級驅逐艦上的很多設計、技術都和英國的45型驅逐艦很相似,比如共有的S-1850M長程3D警戒雷達,相控陣雷達都是位於艦島主桅杆頂端,也被網友們戲稱為頂個球,都側重隱身化設計,垂直導彈發射系統都是48單元,而且都裝填由法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紫菀防空導彈,排水量都是7000噸上下。
地平線級驅逐艦長153米,舷寬20.3米,吃水5.4米,滿載排水量6950噸,艦上裝備2臺LM-2500L燃氣輪機,以及2臺柴油機,艦艏有2部推進器,最高航速29節,18節航速時續航力7000海里,由於自動化程度很高,7000噸級的地平線級驅逐艦滿載編織只有174人,而國際上同等噸位的驅逐艦,編織都在240-300人。法國和義大利都各自裝備了2艘,兩者基本的配置差別不大,只是一些次要的系統則根據本國需求而有所差異。
地平線級驅逐艦採用法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EMPAR- G相控陣雷達,垂直導彈發射系統為48單元,六組八聯裝佈局的的Sylver A-50垂直髮射系統,都佈置在前甲板,艦上還預留了16管的垂髮空間,必要時經過改裝,垂髮單元數量可以增加到64單元。艦上有32個發射管可以發射紫菀-30中程防空導彈,另外16個發射管裝填紫菀-15短程防空導彈。其中,紫菀30防空導彈最大射程100公里,可進行區域防空作戰,但是其射程和標準2,以及我們的海紅旗9B有一定差距。
反艦導彈方面,法國的地平線級驅逐艦仍然是改良版的飛魚導彈,而義大利則是MK-42反艦導彈,都是2座4聯裝發射器,半埋式佈置在艦體中部。
艦炮就非常有意思了,現代驅逐艦、護衛艦通常都只採用一門佈置在前甲板的主炮,即使是裝備2座主炮的俄羅斯“無畏”級大型反潛艦,也是採用一前一後的佈局,而地平線級驅逐艦,在防空導彈發射系統後方的平臺上,並列佈置了2門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一左一右,最大射程17000米,最大射速每分鐘120發,義大利版本在艦尾直升機機庫上方,還佈置了一門該型艦炮,一共就是3門,義大利版的地平線也成為了先進世界上,主炮數量最多的主戰艦艇。
更有意思的是,地平線級驅逐艦沒有裝備多管小口徑速射炮,而只是在艦橋後方兩側,各安裝了1門20毫米單管人控艦炮,用來打擊近距離的小型艦艇,地平線級也是目前唯一一種沒有近防炮的防空驅逐艦,這樣的設計是因為,法國和義大利認為,小口徑速射炮射程太近,有效攔截距離只有2000-3000米且殺傷力有限,他們決定用76毫米義大利炮同時擔任主炮和防空火炮的任務,76毫米艦炮在射速上比100毫米以上的艦炮更快,達到了每秒2發的速度,而在射程上,可以在十幾公里的距離上打擊空中目標,儘可能地在更安全的距離上攔截來襲目標。
他們認為,76毫米義大利炮可以在距離來來襲目標十幾公里處,發射精確制導彈藥,在目標必經航線上爆炸產生大量的破片,十幾公斤重的彈藥可以產生上千塊彈片,覆蓋半徑幾十米內的區域。同時紫菀15近程防空導彈也可以在差不多的距離上配合進行攔截,這種思路可以說是一反常態。而實際上,76毫米艦炮的反應速度遠遠不如小口徑的近防炮,在遠距離情況還比較好,但是現有的任何防空系統,都無法保證來襲目標進入距自身幾千米的區域,在這個非常近的距離上,較大口徑的艦炮難以跟上來襲目標的節奏,76毫米艦炮只能產生點狀的小範圍間斷炸點,而近防炮可以產生持續的彈網。
從左到右依次為:地平線級驅逐艦、阿基坦級護衛艦、貝爾加米尼級護衛艦綜合能力來看,地平線級驅逐艦與45型驅逐艦基本相當,但和“阿利.伯克”級、同噸位的052D型驅逐艦還有一些差距,而且由於價格問題,原本的採購數量也大幅縮水,法國和義大利在其基礎上,研製了一種6000噸級的多用途護衛艦,法國版為“阿基坦”級護衛艦,義大利版為貝爾加米尼級護衛艦。
-
1 #
-
2 #
地平線也已經是很多年前的艦型了,那時的海軍發展思路還不像後來那樣清晰,等裝備了才知道走岔了。
-
3 #
如果導彈從後方來襲該咋辦呢?靠那個20㎜小口徑?
-
4 #
這船看著很漂亮當年的網紅
-
5 #
跟英國配置不一樣,瞎寫
-
6 #
這煙筒佈置太醜了,逼死強迫症
總是覺得,這樣並列安置主炮影響射界,設計師為什麼還要這樣設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