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第一支制式步槍

1939年生產的‘無名式馬步槍’,後來被取名為‘八一式馬步槍’,是人民解放軍自行研製和生產的第一支步槍。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每個遊擊根據地都必須儘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1939年4月25日,在陝甘寧邊區機器廠製成陝甘寧邊區第一支馬步槍。這是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技師劉貴福等,按照運動戰、游擊戰的戰略要求而設計和製造的。1939年5月1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舉辦第一屆工業展覽會。劉貴福研製的馬步槍來不及命名就去參會,並獲甲等產品獎。獲獎後,人們稱其為“無名式馬步槍”。後來,這支步槍又經過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部長劉鼎等人的設計改造,更加符合實戰要求。劉鼎曾留學德國、蘇聯,精通和熟悉各種常規兵器、機械化裝備的應用與原理。1940年7月,劉鼎帶著新槍到八路軍總部彙報時,受到彭德懷、左權等首長的肯定和讚揚。正好趕上8月1日,“無名式馬步槍”被正式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八一式馬步槍”吸取了“捷克1924式”“三八式”“漢陽造”,以及我軍積累的造槍經驗。它的長度比一般步槍略短,比馬槍稍長,射擊精度高,重量輕,體積小,外形美觀,抗腐、耐磨,壽命長,維修方便。全槍重3.36千克,口徑7.92毫米。檢測時,“八一式馬步槍”射擊刺殺等各項軍事技術指標全部達標。最突出的亮點是槍上可自動展開又能固定的三稜刺刀。它的凹進樣式易使血外流,刺殺後容易拔出,經過淬火後增加了強硬度,不用時反貼在槍管上,肉搏時按動鍵鈕一甩就可迅速自行固定,這樣對爭取時間、爭取白刃戰的勝利至關重要。而且在行軍時,不會有明顯的刃面反光,有利於隱蔽。從八路軍總部回來後,劉鼎立即給各軍工廠頒發統一圖紙,要求停止製造雜牌槍,批量生產“八一式馬步槍”。從1940年8月開始裝備八路軍抗日部隊,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一共生產了8700多支“八一式馬步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第一種大口徑火炮

我軍裝備的第一種大口徑火炮是新中國軍工部門在1954年仿製生產的122毫米榴彈炮,簡稱54式152毫米榴彈炮。這一榴彈炮於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開始大量生產並裝備部隊,曾是解放軍火炮中的骨幹,是步兵師、軍(集團軍)屬炮兵團裝備的基本火炮。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兵工代表團出訪蘇聯,經過多番談判後與蘇聯簽訂了關於中國工廠獲得製造蘇式槍炮、彈藥特許權和蘇式槍炮、彈藥樣品、生產技術資料及必要時蘇聯派遣專家給予技術援助的協定。隨後,蘇聯在1952年初派出了5人專家組在中國考察了3個月。中央軍委在聽取蘇聯專家組意見基礎上,於1952年5月擬定了《關於兵工問題的決定》,決定利用蘇聯提供的圖紙資料自行仿製15種陸軍武器,其中就包括蘇制1938年式122毫米榴彈炮。1938年式122毫米榴彈炮於1940年開始定型生產。雖然蘇方提供給我們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過的舊炮,但志願軍炮兵使用後反映此炮可靠、耐用、射擊精度良好,所以中國選擇其最終改進型進行大量仿製生產也在情理之中。仿製此炮的任務由齊齊哈爾的127廠承擔。1952年下半年,蘇聯的圖紙資料陸續到來,127廠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開始試製生產。僅用一年多時間,仿製的122毫米榴彈炮就研製成功,並於1954年9月試製生產出第一批成品。中國仿製生產的榴彈炮通過定型驗收後,正式定名為“1954年式122毫米榴彈炮”。由於後來127廠又承擔了新型遠端火炮的試製生產任務,它的生產便調整到了位於太原的247廠。54式122榴彈炮的成功生產並大量裝備部隊使用,使我軍擁有了可靠的火力保障,並經不斷的檢驗與完善,成為當時先進可靠的主流火炮,並且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陸續退出現役,被新型火炮取代。►第一代主戰坦克

1959年10月1日的國慶十週年閱兵式上,32輛坦克雄赳赳、氣昂昂駛過天安門廣場。當年年底,這型坦克正式被命名為“1959年式中型坦克”,簡稱59式坦克,成為中國第一代中國產主戰坦克。西方國家大為驚歎:“中國軍隊一夜之間有了和西方相同的主戰坦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蘇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從此,蘇聯重型武器裝備源源不斷來到了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建設坦克工業。中國第一家坦克製造廠於1956年4月動工建設。1958年12月,第一輛用蘇聯提供的配件生產的T54坦克樣車下線。1959年8月,中國完成首批生產任務,結束了不能製造坦克的歷史。作為我軍裝甲兵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象徵,59式坦克成為我軍坦克的標誌,其水平與當時服役的世界軍事技術先進國家的坦克比較,在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效能方面還是比較先進的,防護和機動性甚至還超過一些先進國家的坦克。59式中型坦克不僅大幅提高了我軍地面突擊作戰能力,也為我軍坦克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奠定了強大基礎。上世紀80年代,59式坦克批量生產已經停止,但作為59式坦克的改進和現代化工作仍在繼續。而今,我軍很多坦克都有59式坦克的身影。►第一代噴氣式殲擊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人民空軍是一支只有幾架日本飛機和不多的其他國家飛機組成的軍種。為提高作戰能力,中國迅速開始了仿製生產噴氣式殲擊機的工作。1953年,瀋陽飛機制造廠被列入中蘇援建重點工程之一。次年,這個廠承擔了噴氣式殲擊機的研製任務。研製飛機需製造的零件達1.4萬種、25萬餘件,涉及十幾個行業的300多個企業,來自全國各地的上萬名技術人員齊集瀋陽。1956年7月13日,全部用自制零件組裝的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56式”飛機(後改稱殲-5)完成總裝。相隔不到一週,殲-5在瀋陽飛機制造廠試飛成功。從此,中國結束了不能製造噴氣式殲擊機的歷史,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成批生產噴氣式飛機的國家之一,中國航空工業跨進噴氣技術時代。1956年國慶首都閱兵,瀋陽飛機制造廠生產的4架殲-5飛機列隊飛過天安門上空。截至1959年5月轉產新機型,瀋陽飛機制造廠共生產了767架殲-5飛機。這些飛機屢立戰功,曾在福建前線和廣西擊落擊傷入侵敵機多架。►第一架預警機

新中國成立後,多次遭到美國和臺灣國民黨軍機夜襲。在艱苦的夜間攔截作戰中,以地面雷達為主的探測、指揮體系上所暴露出的問題急需解決,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的山區,存在著大量的雷達盲區。擁有作為的預警機,成為中國當時的迫切需求,1969年9月,緊跟當時世界空軍裝備建設發展潮流,人民空軍提出研製空中預警機。根據研製工作被批准的時間,研製中的預警機取代號為“926飛機”。在當時的飛機裝備中,空軍選擇了蘇聯圖-4遠端轟炸機。由圖-4轟炸機改裝的載機,在背部安裝7米直徑的龐大雷達天線罩和支架系統之後,重量增加5噸,飛機阻力增大30%。科研人員替換了圖-4轟炸機原裝發動機,改裝中國產化發動機,使全機動力裝置的功率增大。此外,載機的氣動外形和結構也被做了修改,進行了大量吹風試驗。1971年6月10日,中國第一架預警機首次試飛成功,並被命名為“空警一號”。但在在經過近5年試飛後,“空警一號”終因效能不能滿足需要,而在1979年停止了研製工作。►第一種無人機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在無人機領域只能依靠從國外進口,來滿足航空武器靶場試驗需求。隨著國內國際形勢惡化,外方撤走專家、帶走資料,實行技術封鎖,中國航空武器試驗一度陷入困境。為擺脫依賴國外進口靶機的窘迫局面,1965年3月,中國啟動“長空”一號靶機的自主研製工作。由於人才匱乏、技術條件落後,研製工作舉步維艱、進展遲緩。起步之初,研製團隊除了有限的幾本無人機操作規程外,沒有其他任何參考資料。他們根據某型渦噴發動機安裝點應力集中的特點,自行設計了一種發動機與飛機殼體連線的固定箱,把渦噴發動機牢固地連線在機殼上,徹底解決了無人機動力問題。起飛,曾是困擾研製團隊的最大難題。一個偶然的機會,團隊成員由一張國外小車圖片激發靈感,產生了一個全新設計理念,決定用於運載無人駕駛靶機滑跑起飛的工具。1966年12月6日,長空一型靶機首飛成功,奠定了中國無人機發展的堅實基礎。作為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種大型噴氣式無線電遙控高亞音速飛機,“長空”一號可供導彈打靶、防空部隊訓練以及取樣、監控等需求。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伊朗導彈襲擊美軍基地第2天 這艘俄艦以大無畏氣勢單挑美軍航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