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日本的假想敵就是美國。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中均規定,日、美主力艦噸位的比例是3:5,日本在兩國海軍主力艦數量上的劣勢已是事實。日本海軍要以戰艦數量劣勢取得勝利,那麼首先要讓輕型水面艦艇大大削弱美國艦隊實力。作戰方式上如果是美方處於進攻勢態,那麼在雙方主力艦隊交戰之前使用小型艦艇對其進行逐次削弱,因此有較好的航程、適航性以及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的艦隊型驅逐艦很適合擔當此任務,日本海軍水雷戰隊的驅逐艦和輕巡洋艦,特別是數量眾多的驅逐艦將擔當這個任務。因此,有了在華盛頓條約時代相當成功的“吹雪”級、倫敦條約時代失敗的“初春”級(失敗的原因在於想在條約中驅逐艦排水量1850噸的限制下達到特型驅逐艦的能力)和效能不佳的“白露”級以及後來部分考慮條約同樣有缺憾的“朝潮”級。日本海軍對這些老型號驅逐艦一直存在不滿,主要是航程、穩定性以及武備“太弱”(其實相對於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的驅逐艦,日本海軍的驅逐艦武備相當強大)。當華盛頓海軍條約到期後,海軍無條約限制的時代來臨。

日本海軍對以前的朝潮級驅逐艦有諸多的不滿。由於是優先考慮武備,結果航程和速度都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同時艦艇的結構也不理想。於是提出了新的“理想型”艦隊驅逐艦計劃:

⒈與特型驅逐艦的尺寸、噸位大致相同,武備要超過。

⒉要克服“朝潮”級的所有缺點,主要是航程和最高航速。整體效能要全面超過特型和“朝潮”級。

⒊續航力達到18節/5000海里,特別強調魚雷攻擊的成功率,要迅速搶得發射陣位就必須有大約高於敵方10節的速度優勢,此時設計的“大和”級戰列艦最高航速為27節,所以新的驅逐艦最高航速要在36節以上。

艦政本部對軍令部下達的計劃進行了探討,得出的結論是必須有60000馬力以上的輪機,排水量不少於2750噸,全長超過120米,這和海軍方面的夜戰、雷擊戰計劃是相牴觸的,軍令部不得不做出了部分妥協,為了夜戰、雷擊戰能力,必須避免大型化,所以續航力優先,最高速度其次,可以下降到35節。在此基礎上艦政本部開始了設計,由吳海軍工廠造船部主任牧野茂技術大佐主持。“陽炎”級和其後改進型夕雲級驅逐艦被稱為"甲型驅逐艦"。

1937年的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陽炎級驅逐艦計劃建造15艘(上報的是18艘,有3艘的經費被挪用為“大和”號戰列艦的建造經費)。

1939年的第四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再追加了4艘,共計19艘(要補齊經費被挪用的三艘,另外多出的那艘“秋雲”號最初的計劃是列在“陽炎”級改型“夕雲”級上,但是後人重新分到了“陽炎”級內,原因是實際建造是按照“陽炎”級來建造的)。

陽炎級驅逐艦計劃完成18艘:陽炎(かげろ),不知火(しらぬい),黑潮(くろしお),親潮(おやしお),初風(はつかぜ),夏潮(なつしお),雪風(ゆきかぜ),早潮(はやしお),磯風(いそかぜ),天津風(あまつかぜ),時津風(ときつかぜ),浦風(うらかぜ),濱風(はまかぜ),穀風(たにかぜ),野分(のわき),嵐(あらし),湫風(はぎかぜ),舞風(まいかぜ)。外加一艘列在“夕雲”級的秋雲。

陽炎級是當時典型的艦隊驅逐艦之一。陽炎級是日本總結數十年驅逐艦建造經驗教訓的結果,該級艦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各方面比較平衡。

“陽炎”級動力系統採用三座燃油鍋爐,兩座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52000馬力,設計最大航速35節。陽炎級前10艘艦在試航的時候最高航速平均值是34.6節,沒有達到35節的標準,軍令部不肯讓步,反覆強調“一定要35節才行!”,要求立即改進。由於輪機部分一時也無法提高,於是設計部門改進了螺旋槳外形以提高效率——加大了槳葉直徑,部分改良了槳葉面的外形,安裝了5艘艦進行的試航中得到的最高航速平均是35.4節,之後的14艘更是加大了槳葉的面積,航速提高到了約36節。至此,航速問題得到圓滿解決,軍方正式接收了“陽炎”級。“陽炎”級機艙的安排是一點缺陷,牧野大佐後來回憶說:為了提高抗打擊性,“陽炎”級的輪機左右軸原計劃是分別置放在不同的艙室,但沒有能夠實現。在戰爭中,“陽炎”級中幾艘的沉沒就和這個問題有關。“陽炎”級搭載重油622噸,續航力超出了計劃18節/5000海里的要求,達到了18節/6000海里左右的水平。

在“陽炎”服役後,由於技術改進,主力艦的最高速度普遍提高,日本軍方認為現在的驅逐艦將不能有效攻擊之,下一代驅逐艦的速度必須提高,為此戰爭期間“天津風”號做了輪機改裝,抽調各海軍學校的優秀人員配屬該艦,與“島風”號一起搭載新型高溫高壓鍋爐進行試驗。舊型號鍋爐為300度30千克壓力,新型號為400度40千克壓力。該新型鍋爐還比較節省燃料,使得“天津風”號的續航力達到了18節/6300海里。在“朝潮”級上試驗交流電還沒有正式結果,所以“陽炎”級仍然採用直流電。

陽炎級驅逐艦強調對艦攻擊能力,延續了先前日本海軍驅逐艦的設計思想,武備方面,裝有新研發的三年式C型雙聯裝127mm/50倍口徑炮3座(前幾型艦為A、B型,另外由於對艦攻擊能力被提高了優先順序,C型炮的最高仰角反而從先前B型的70度改為55度。主炮設計指揮儀是對艦攻擊用,高射時候只能使用先測定敵機高度然後設定炮彈中的定時引信),艦首一座,艦尾呈揹負式兩座。炮塔重31噸,最大俯仰角度-7度~+55度。射速11發/分(平射)或4發/分(高射),最大射程18400m。九二式四聯裝610mm口徑魚雷發射管2座,備魚雷16條,有快速再裝填設施。是93式氧氣魚雷設計中就計劃裝備上艦的第一級驅逐艦,之前諸型艦都為改裝。另裝備雙聯裝25mm高射炮2座、深水炸彈發射架1座、水雷導軌6條、掃雷具1具、3式聲納以及主炮用94式2米測距儀和魚雷用91式3型方位測定儀、92式射擊指揮儀。1943年陸續開始安裝一號3型⒀對空雷達和二號1型(21)對海雷達。

1942年至19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一座後主炮塔,25毫米高射炮增至14座,艦尾的佈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投擲器。至1944年25毫米高射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

太平洋戰爭開始時陽炎級成為日本聯合艦隊驅逐艦隊的骨幹力量。陽炎級驅逐艦在太平洋戰爭中參與了各大主要戰役。

陽炎級入役後編入各一線的水雷戰隊,被分別編入第4(野分、嵐、舞風、萩風)、第15(黑潮、親潮、早潮、夏潮)、第16(初風、雪風、時津風、天津風)、第17(穀風、浦風、濱風、磯風)、第18(陽炎、不知火)以及第10(秋雲)驅逐艦分隊。作為水雷戰隊的核心力量,日本海軍方面對其效能非常滿意,評價“陽炎”級為“勝過列強所有的艦隊型驅逐艦!”當然,驅逐艦的主要作用還是擔任護航、護衛艦艇,而不總作為突擊力量,這一點日本海軍軍方似乎完全沒有認真去考慮,在到來的戰爭中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941.12.07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從開始就是制空權的較量,而日本海軍反而在不斷的搖擺中,仍然將戰列艦放在首位,執行的戰略思想還是主力艦隊海上決戰,航空兵不過是個提高了地位的配角而已。

中途島海戰後,美軍開始取得戰爭主動權,來自空中的威脅增加,日本海軍大量的驅逐艦無法去執行原預想的夜間雷擊戰。作為航空母艦的護衛艦,對空火力貧弱,反潛能力有限。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扮演運送陸軍部隊及給養的角色。在圍繞爭奪瓜島進行的幾次海戰中出色的表現。到了後期美軍人員素質不斷提高加上雷達的合理使用,在維拉灣夜戰的時候出現了對陣美軍的日本驅逐艦幾乎全軍覆滅而對方沒有損失的場面。面對美軍潛艇的活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都沒有能在驅逐艦上搞出有效的反潛手段,加上對商船護衛的不重視,使得本已脆弱經濟備受到沉重打擊。太平洋戰爭對驅逐艦的要求是強大的對空、對潛作戰能力,所以,“陽炎”級也被謔稱為“缺乏第二次世界大戰必要能力的艦艇”。太平洋戰爭日本最終無條件投降,19艘“陽炎”級驅逐艦僅僅剩下一艘“雪風”號,其餘全部損失。

陽炎 1939.11.6竣工 1943.05.08在索羅門群島布拉基特海峽中觸雷,後被美機擊沉

不知火 1939.12.10竣工 1944.10.27在民都洛以北被美艦載機炸沉

黑潮 1940.1.27竣工 1943.05.08在索羅門群島的庫拉灣觸雷,後被美機擊沉

親潮 1940.8.20竣工 1943.05.08在索羅門群島的庫拉灣觸雷,後被美機擊沉

夏潮 1940.8.31竣工 1942.02.08在望加錫被美潛艇S-37擊沉

初風 1940.2.15竣工 1943.11.02在奧古斯塔皇后灣海戰中和妙高號巡洋艦相撞後重傷,後被美驅逐艦隊擊沉

雪風 1940.1.20竣工 1947年作為戰爭賠償移交中國,改名丹陽號,1971年拆毀

早潮 1940.8.31竣工 1942.11.24在Guna灣被美機炸沉

天津風 1940.10.26竣工 1945.04.06在廈門以東被美艦載機炸沉

時津風 1940.12.15竣工 1943.03.03在Finchhaven東南被美機炸沉

浦風 1940.12.15竣工 1944.11.21在臺灣西北被美潛艇“海獅Ⅱ”號(USS Sealion Ⅱ SS-315)擊沉

磯風 1940.12.15竣工 1945.04.07作為“大和”戰列艦屬護衛艦參加菊水特攻,被美艦載機重創,後由“雪風”號擊沉

濱風 1941.6.30竣工 1945.04.07作為“大和”戰列艦屬護衛艦參加菊水特攻,被美艦載機擊沉

穀風 1941.4.25竣工 1944.6.9在Sibitu水道被美潛艇“鯔魚”號(USS Harder SS-257)擊沉

野分 1941.4.28竣工 1944.10.26在呂宋島的Legaspi東南被擊沉

嵐 1941.1.27竣工 1943.08.07在韋拉灣海戰中被美驅逐艦隊擊沉

萩風 1941.3.31竣工 1943.08.07在韋拉灣海戰中被美驅逐艦隊擊沉

舞風 1941.7.15竣工 1944.02.17在特魯克西北被美艦隊擊沉

秋雲 1941.09.27竣工 1944.04.11在三寶顏附近被美潛水艇“小銀魚”號擊沉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2000噸,滿載排水量2500噸

全長:118.49米;全寬:10.82米;吃水:3.76米

動力裝置:3臺重油鍋爐,2座艦本式齒輪減速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52000馬力,雙軸推進。

最大航速:35節;續航力:18節/5000海里(計劃),18節/6000海里(實測)

武備:50倍口徑三年式C型雙連裝127mm炮三座;610mm九二式四連裝發射管2座;25mm雙聯裝高射機關炮2座;最初有深水炸彈發射架1座和佈雷軌道6條和掃雷具;1942年至19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後主炮塔,25毫米防空炮增至14座,艦尾的佈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發射架。1944年25毫米機關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

定員:根據1937年9月27日下達的內令827號和1944年改正令第51號,設中佐艦長1人,航海長兼分隊長大尉1人,槍炮官兼分隊長大尉1人,水雷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輪機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其他尉官4人,士官72人,兵147人,共計228人。以上稱為“陽炎”級一等驅逐艦定員編制。

雪風號[Yukikaze]是陽炎級驅逐艦唯一倖存到戰後的。經歷了多次的海戰(包括伴隨大和號戰列艦進行沖繩特攻)而未受損害。

雪風號是陽炎級8號艦,1938年8月開工,次年3月24日下水並被命名,1940年1月20日竣工,後被配屬到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配以僚艦黑潮號和初風號組成第16驅逐艦分隊。

太平洋戰爭開戰後,雪風號與時津風號在第三艦隊,參加了攻擊菲律賓呂宋島、支援拉蒙灣登陸作戰、佔領蘇拉威西島、蘇臘巴亞海海戰(泗水海戰)等行動。接著,在中途島海戰時作為護航艦跟隨航空母艦戰隊,之後,在南太平洋戰區第三艦隊第十戰隊給翔鶴號、瑞鶴號航空母艦護航。

1942年11月12日,在第3次所羅門海戰(瓜島以北海戰)中與天津風以及其他12艘驅逐艦以及長良號輕巡洋艦護衛比睿號、霧島號戰列艦,計劃炮擊瓜島上的美軍機場。遭到美國巡洋艦艦隊攔截,雙方艦隊發生夜間混戰,比睿號重傷,最後被鑿沉。之後,瓜島作戰失敗後雪風號參加了撤離部隊的行動。1943年3月,雪風號作為新幾內亞輸送部隊的護航艦進入俾斯麥海,連續數日的空襲日軍損失慘重,但是雪風號平安無事。7月12日,雪風號配屬到第二水雷戰隊,駛向科隆班加拉島,於夜間遭遇美軍,戰鬥中第二水雷戰隊的旗艦神通號輕巡洋艦被擊沉。

雪風號參加了馬里亞納大海戰和萊特灣海戰,被配屬於第十戰隊。以後雪風號護衛金剛號戰列艦調回本土,在途中金剛號戰列艦被美國潛艇擊沉。1944年10月28日,雪風號護衛信濃號航空母艦出航,信濃號被美國潛艇擊沉。1945年4月7日,雪風號加入自殺性特攻艦隊(菊水作戰),為大和號戰列艦護航,結果大和號被擊沉,雪風號沒任何損失。回到佐世保,在美軍空襲中,中了一枚啞彈,最後雪風號被調回吳港基地待機,直到8月15日,日本投降。戰爭結束後,雪風號成了人員遣返艦,被拆除了所有武備。1945年10月5日除籍。

1947年7月雪風號作為賠償艦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被命名丹陽號(編號DD-12)。該艦移交時艦上火炮已全部拆除,接收後前主炮裝備雙聯127毫米炮 (來源不明,與原雪風號炮塔型式完全不同),後主炮裝備雙聯100毫米炮,此外丹陽艦還裝有日製25毫米機炮8門。1956年丹陽艦因彈藥補給與庫存限問題決定改裝美式127毫米火炮3門(敞開式炮位)、76毫米炮2門、40毫米炮10門。1966年11月16日丹陽艦退役,做練習艦用,直到1971年才拆毀。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電影當中迫擊炮彈磕一下當手榴彈用確實存在,但要求臂力過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