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網釋出訊息,印度中國產“光輝”海軍版輕型戰鬥機首次完成在航空母艦上的阻攔降落。對此,印度各媒體紛紛大幅報道,並晒出現場視訊與照片。此外該報道還說,戰機曾在陸上進行過廣泛的阻攔降落測試。
根據新聞釋出情況來看,此次印度光輝戰機應該是在陸地起飛後,在航母上進行降落,印度目前光輝戰機還未在航母上進行起飛,不過有關媒體猜測,印度中國產戰機將會在近期內進行首次航母滑躍起飛測試。
印度光輝戰機可謂是命運多舛,該機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直至2001年1月4日首架驗證機才得以升空。這其中原因多樣,而最為主要的是印度的國防工業體系並不具備製造高階武器的能力。光輝戰機包括髮動機在內的關鍵部件都是從國外引進,因此可以說該戰機自從設計開始便處於落後。
雖說光輝戰機在設計階段,製造階段都經歷了“難產”,但是在價格方面卻獅子大張口,據印度媒體披露光輝戰機的單價已經在9000萬美金以上。
雖然光輝戰機在很大程度上受法國Phantom-2000的影響,但印度卻對其前景無比看好,除了此次海軍的艦載機版本外,印度稱有能力將"光輝"發展成"具備隱形能力的第五代戰鬥機",並在效能上優於中國的殲20戰鬥機。
雖然"光輝"戰鬥機交付部隊後此舉可以成為"印度航空工業的里程碑",但是印度光輝戰機的前景真的不容樂觀。
在當初在研發"光輝"時,有關方面本將其定位為第四代戰鬥機;但到投產時,它僅僅可以算作是一款三代或是三代半戰鬥機。更令人無奈的是,光輝戰鬥機裝備的發動機目前還不能實現中國產。就連印度前任國防部長也承認,"光輝"仍是"半成品"。
與印度戰機相同的還有印度的坦克製造工業和中國產航母製造以及航天領域,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訊息,在向俄羅斯支付技術轉讓費後,印度已經獲得了一份價值31.2億美元的合同,在該國境內生產464輛T-90S“毗溼摩”主戰坦克。印度國防部官員稱,這份合同是在11月份早些時候簽署的,當時並沒有大張旗鼓的簽訂,此舉也標誌著印度的中國產坦克“阿瓊”進一步的流產。
長期以來,“阿瓊”坦克都是以一個問題纏身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的,首當其中的就是自身技術能力不足問題。從1974年開始研製,到2014年第一個量產型“阿瓊”MK1坦克部隊成立,花了30年時間,但直到2017年還不成功,印度不僅創造了研製第三代主戰坦克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還創造了35年研製坦克也不能讓印度陸軍滿意的世界紀錄,這個世界紀錄沒有人能爭得過印度。
在中國產航母製造方面,印度網友多次吐槽除了造價漲得快,其餘皆落後。印度首艘航母的建造歷程頗為艱辛。在1999年時,印度議會就批准了建造計劃。
2004年11月底,印度政府宣佈撥款300億盧比,開始建造。航母的建造與中國產核潛艇,被看做是印度海軍未來發展的核心專案。但直到2005年4月,科欽造船廠才正式宣佈啟動中國產航母建造工程,當時預計該航母將於2011年建成並下水。
故事看到這裡已經足夠冗長,但這只是航母建造的開端。隨後直到2009年"維克蘭特"號開工伊始,船廠才被告知建造的航母的鋼材不夠,因此在隨後的建造過程中維克蘭特號屢屢停工。由於船廠的工期一再延誤,這艘印度中國產航母建造程序時間成為了未知數。
有印度媒體預計,印度中國產航母的服役時間不會早於2025年。雖然印度媒體有猜測,但印度官方卻時有迴應。2018年7月,印度國防部發言人宣佈“維克蘭特”號將於2020年海試。
在航天領域,印度發展一直穩居世界準一流行列,但是在中國成功首飛長征五號火箭前後,印度也釋出了自己的航天建設規劃。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印度軍工研究委員會已經宣佈,將會研發效能強於中國長征5號的新型運載火箭,計劃2023年研發成功,2025年發射。
印度在航天領域一直處於全球準一線行列,在今年6月時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還宣佈了印度的系列航天計劃,包括將從2022年開始著手建設該國首個空間站。據印度航天相關負責人介紹,印度擬建設的空間站預計重達20噸,將位於距地表400公里處的近地軌道,可用於微重力實驗等研究。
航天工程是極為嚴謹的科學探索任務,容不得半點吹牛。中美俄的航天進步,無一不是歷經數十年,一步一個腳印,才達到今天的水平。印度目前航天從業人員大概在2萬人左右,精英人才的培養嚴重依賴美歐。在航天領域的核心環節,印度的解決方式一直是以購買為主。而美俄等航天強國,包括中國在內,航天行業的從業人數長期保持在20到30萬左右,且骨幹人才都是由本國培養,印度在此方面還有差距,短時間內無法彌補。
隨著印度航天實力的不斷加強,印度被卡脖子的特點也將更加明顯。印度航天的發展速度,已經超出了美俄預期,對於曾經的夥伴美俄來說,他們絕不會讓危險出現在自己身邊。畢竟印度已經在反衛試驗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在2019年3月,印度向太空發射的反衛星導彈成功擊中一顆衛星,印度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備反衛星能力的國家。)
目前來看,印度要建設空間站也好,還是要建造新型大推力火箭,在不借助俄美的前提下,印度必然困難重重。
其實不難發現,在印度穩步發展的當下,其一直在於中國對標,而且中國有我也要有的思想極為嚴重,但與中國不同的是,中國的國防建設體系是經過數十年自力更生建設得來的,而印度的國防工業體系是依靠資金買來的,但在核心科技領域,無論再多的資金也無法購買。中國有,我也要有的想法固然值得尊重,但在高精尖領域還需耐下性子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