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爆發的西班牙內戰中,蘇聯、德國、義大利均派遣了人員和技術裝備直接參戰,並從中獲取了大量軍事經驗。
其中,德國派出了以空軍為主的禿鷹軍團,他們在西班牙戰場上測試了從戰役戰術轟炸到對地支援等各種航空技術和戰術。在測試中,他們發現有必要設計一種專用的火力支援飛機,這種飛機需要能夠打擊裝甲車輛,並能在必要時強擊對手的防禦線,此外,由於需要近地攻擊,這種飛機還需要有相當的裝甲防護能力。
禿鷹軍團凱旋式
1937年秋天,德國空軍正式提出了對這種強擊機的招標,標書上要求這是一種單座飛機(考慮飛機要有足夠的裝甲,同時重量不能突破上限),至少要有兩臺發動機(如果一臺損壞,剩下的一臺還能讓飛機返回),另外計劃安裝兩門20毫米機炮。
標書釋出後,有四家德國航空業公司參加了專案的投標,最終贏得德國空軍青睞的是亨舍爾公司的設計方案。該方案使用的是經典單座單翼機體佈局,安裝兩臺Argus V型發動機。
1938年9月,亨舍爾的飛機獲得了Hs 129的型號命名,1939年四五月間,生產了首批三架原型機,結果發現飛機在超過45°的俯仰角時實際上是不可控的,首架原型機直接墜毀。
亨舍爾公司連忙進行了緊急改進,一是換裝了馬力更大的As 410A-1發動機,二是對飛機的操縱系統進行了優化。
改進後的飛機依舊存在很多問題,飛行員抱怨說在遭遇氣流的情況下這種飛機幾乎不可能依靠一臺發動機飛行,此外飛機的座艙狹窄(這樣所有的儀表裝置等都擠成一團,飛行員使用操縱桿非常不方便),玻璃面積也太小(直接導致飛行員視野狹小),總之,如果不是當時亨舍爾的競爭對手所提供的方案缺陷更多的話,Hs 129幾乎就要停工了。
不過這種飛機的優點在於它的防護性很好,駕駛艙玻璃部分稀少的另一面就是設計師用厚厚的裝甲包裹了整個駕駛艙,駕駛艙前部和底部是12毫米鋼板,側面是6毫米鋼板,飛行員座椅背部也用鋼板加強,發動機艙側面則安裝了5毫米鋼板--當時這種飛機的飛行員常開玩笑說自己是在蒸汽機車裡飛行。
1940年夏,亨舍爾公司試生產了一批被稱作Hs 129A-0的改進型機,並將其送入軍中進行測試,測試結果是該機即便是在只攜帶兩枚50公斤重炸彈的情況下,最大俯仰角也不能超過15°,否則操縱桿就幾乎無法拉動。此外飛行員視野狹窄的老問題依舊存在,這直接導致了飛行事故的發生。
為修正這些缺陷,亨舍爾公司又採用了擁有更好視野的新座艙,以及更輕巧的操縱機構,這樣就形成了Hs 129A-1型飛機。但德國空軍拒絕接收已生產出來的七架Hs 129A-1,因此該型飛機開工即停產。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德國佔領法國之後,當時德國人已經可以實際利用法國的工業能力,亨舍爾公司用法國的Gnome-Ron 14M發動機替換了德制Argus發動機,法國發動機的重量是德國發動機的兩倍,但功率卻高50%,這樣,Hs 129的操縱性理論上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這種安裝了法國發動機的Hs 129被命名為Hs 129B-0,首批生產了10架以供測試。測試結果依舊不符合德國空軍的需求,但是此時大戰已經擴大,德國空軍對強擊機的需求很大,因此德國空軍沒有再度中止這款飛機的生產,而是一邊把這些飛機交給有關部門供訓練之用,一邊要求亨舍爾繼續改進。
飛機裝彈
改進後的新飛機被命名為Hs 129B-1,該型飛機主要是加強了飛機的武裝,例如使用了更先進的機炮,以及改進了炸彈掛架等。根據武器和照相器材等設定的不同,該型飛機還有R1-R5等幾個亞型。
1942年春季,在法國成立的第一個Hs 129B-1中隊被投入東線實戰,結果發現法國發動機可靠性堪憂。這些發動機在歐洲的混凝土機場起飛時沒什麼問題,但是在東線的草原簡易機場起飛時,其除塵機制無法抵禦空氣中的大量土塵。結果,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裡,該中隊根本沒有進行作戰--他們一直在等待新的發動機濾塵部件。
1942年夏末,在波蘭成立了第二個Hs 129B-1中隊,同年11月末,該中隊被派往北非協助非洲軍團作戰,結果在飛往利比亞的過程中,同樣由於發動機吸塵的緣故,中隊損失了四架飛機。
儘管如此,Hs 129B-1的生產依舊繼續,原因是這款飛機的防護性和火力是德軍此時所有的同類機種中最好的。
1943年初,德軍在東部戰線建立了專門的空中坦克殲擊單位。其中第一個這樣的單位就是配備了Hs 129B-1 / R-2的第51獨立飛行中隊。此後,德軍又成立了若干類似中隊,他們在此後的東線作戰中盡了自己的力量。例如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當時德軍的四個坦克殲擊飛行中隊實施了不間斷連環作戰--當一箇中隊攻擊蘇軍坦克時,第二個中隊正準備起飛,第三個中隊已經在飛行途中,第四個中隊返回飛機場。然而,當時德軍正在逐漸喪失制空權,這些德國飛機同時也遭到了蘇軍戰鬥機的打擊。
Hs 129也裝備了僕從國軍隊,圖為被擊落的羅馬尼亞Hs 129。
該型飛機後來又產生過若干變種,其中包括安裝了反坦克炮的Hs 129B-2 / Wa,但是此時德國已呈現整體敗勢,法國發動機供應不上,德國的訂單朝令夕改,能適應強擊攻擊的熟練飛行員越打越少,到1944年底1945年初,東線只剩下了兩個Hs 129中隊,其餘的中隊或者解散,或者被殲滅後再未重編。而就在這之前,在1944年的9月,兩個裝備了Hs 129B的羅馬尼亞航空中隊在反正後向德軍發動了攻擊。
同樣是在1944年9月,德國空軍下達了指令,停止一切強擊機的批量生產,力保戰鬥機生產,而Hs 129的生產,也就此告終。
Hs-129系列飛機總共生產了約870架,其中主要集中生產是在1943-1944年間,由於此時蘇德戰局已發生根本逆轉,這個數量的強擊機並沒有對戰局造成什麼重大影響。但是縱觀其設計和生產過程,還是可以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一些參考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