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華 章

中途島海戰,在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上具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以4艘艦隊航母的沉沒為標誌,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開戰以來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遭到了強力遏制,儘管離最後的勝利還剩下戰鬥、苦難、英勇和犧牲的漫長三年,但這已是日本法西斯帝國覆滅的開始。雖然這場被很多戰史學家們稱為“太平洋上轉折之戰”的焦點戰役已經過去了78年,但是我們依然會感受到太平洋上的呼嘯的風、翻騰的浪、燃燒著的空氣和參戰者身上流淌著的血。

正如在戰爭史上幾乎所有經典戰役都會伴隨著很多未解謎團那樣,戰史學家和軍事愛好者總是習慣去解釋和總結重大戰役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瞬間來理清脈絡,並看清它背後所隱藏的意義。長期以來,受很多複雜因素的影響,中途島之戰很多事件真相被人為地掩蓋和誤導了,雖然很多歷史的細節都是很難完美解釋清楚並覆盤再現的,但是通過對這些經典鏡頭的準確掌握,將非常有助於我們“摒棄迷霧遮望眼,撥得雲開見月明”。

謎題一:中途島戰役美軍擊敗的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敵人嗎?

沃爾特˙勞德爵士在他那著名的著作《中途島之戰——難以置信的勝利》(1967年出版)中寫道:“不管從什麼標準來說,他們都處於劣勢。他們沒有戰列艦,而日軍卻擁有11艘。他們雖有8艘巡洋艦,而日軍卻有23艘。他們只有3艘航空母艦(其中1艘受損),而日軍卻有8艘……

他們不可能會贏。然而他們卻做到了,還因此改變了戰爭的程序。不僅如此,在鼓舞人心的著名戰役中又多了一個名字——中途島。像馬拉松、無敵艦隊、馬恩河,還有其他一些戰役一樣,中途島海戰向人們展示了不可能是怎樣變為可能的。即使面對著敵人壓倒性的優勢,人類精神中依然存在著某種因素——技術、信念和勇氣的完美組合,將他們從失敗的邊緣帶向巨大的成功。”

沃爾特·勞德是美國著名作家、歷史研究者,被譽為“歷史敘事”領域的一代名家,1967年出版的《中途島之戰——難以置信的勝利》,在當時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雖然這一觀點不是他首創的,但是卻影響到了戰後很多人對這場海戰的評價,在西方几乎每一篇講述這場海戰的文章中都引用了他的看法,大家對此深信不疑。

然而,這種看法卻是錯誤的,而且是亟需澄清的!

因為在1942年5月,日本聯合艦隊在兵力數量上佔有著相當大的優勢,但是在6月4日當天同時發起了阿留申和中途島兩個方向的作戰行動(相距約1600海里),根據日海軍作戰計劃,山本五十六所在的主力艦隊不可能與美軍發生交戰。那麼6月4日當天南雲機動部隊與美海軍參戰力量的對比是:

水面艦艇——20:25(弗萊徹、斯普魯恩斯的16、17特混艦隊)

艦載機——248:233(不含中途島陸基作戰飛機120多架)

潛艇——0:1(SS-168“鸚鵡螺”號潛艇)

一句話,在6月4日4時30分到10時30分這六個小時的時間裡,在真正決定勝負的海域,在戰艦和飛機數量上處於劣勢的是日軍,而不是美軍!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南雲機動部隊在作戰飛機效能(例如“零戰”和艦攻機)、飛行員經驗,以及航母的進攻火力方面佔有著極其明顯的優勢。但是僅僅憑藉著效能和技能方面的“隱性優勢”,就認定實力天平的傾斜方向是不準確的,也是不嚴肅的。這一點對於作戰籌劃、力量評估和戰術計算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那麼,在具有兵力數量佔優勢,部分裝備效能、參戰飛行員經驗和組織指揮能力居於劣勢的情況下,美海軍是憑藉什麼取得勝利的呢?尼米茲,也包括弗萊徹、斯普魯恩斯,他們首先就贏在了戰前準備和計劃上,憑藉著“單向透明”的情報優勢,不僅最大限度地調集、配置了現有全部力量,更重要的是準確判明了敵人的作戰企圖、手段和步驟。

從事後的戰鬥經過來看,6月4日的整個戰役程序基本上符合戰前尼米茲的構想。雖然美海軍航空兵由於作戰經驗、組織協調能力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損失了大量的飛機和飛行員,甚至部分地“貽誤了戰機”,但他們依然憑藉著作戰技能和勇氣,成功控制了戰場。可從更廣闊視角來看,“3+1>4”並不能被看作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蹟”。

其實,美海軍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在參戰艦隊的表現沒有完全反映其作戰規劃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取得了勝利。這場戰役美海軍的指揮決策者尼米茲非常清楚,他所面臨的敵軍力量是完全能夠承受的,即使輸掉了戰爭,他所作出的預先判斷和下達的命令依然是合理的。因為他擁有著軍事情報的優勢、大致相等的實力,還有出其不意。

謎題二:南雲機動部隊是因為運氣不好而遭到美軍突襲的嗎?

運氣,也可以理解為偶然性。在戰爭中,往往不管戰前計劃制定得多麼完善,情況考慮得多麼周密,預案看上去多麼有效,等到戰爭爆發後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甚至會形成尷尬的局面,導致失敗的結局。這種情況就是運氣,就是偶然性。

但老話說得好,好運氣是自己掙出來的,不走運也是自己找出來的。要是因為沒想到,“運氣”還可能幫你,要是遇到了一次還不長記性,那麼誰都幫不了你了。南雲的“一航戰”,在中途島戰役之前的兩個月,就獲得了“吃一塹長一智”的機會,但是壓根就沒人當回事;中途島戰役之前一個月,“大和”號上的兵棋推演也準確地預見到後來出現的災難性空中威脅,但是又被“厚顏無恥”地人為干預掉了。這麼一來,失敗就“無解”了。

1942年4月5日至9日,在印度洋上的“錫蘭海戰”(美國稱之為“印度洋空襲”)中,中途島戰役的主要場景就已經“完全按劇本彩排”了一遍。早在3月28日,英國東方艦隊成功部分破譯了日本海軍密碼,已經獲悉4月1日南雲機動部隊將空襲科倫坡,3月29日東方艦隊司令官薩默維爾(參加過塔蘭託戰役和圍殲“俾斯麥”號行動)就帶著艦隊離開科倫坡,前往錫蘭島的西南方向規避,並計劃打南雲機動部隊一個回頭,來個夜間襲擊。

4月4日南雲機動部隊被英軍飛艇發現,但南雲沒采取任何措施。

4月5日淵田美津雄指揮128架飛機轟炸科倫坡撲了個空,隨後請求第二次攻擊,就在“魚雷換炸彈”的時候,發現了英國皇家海軍“康瓦爾”、“多塞特納郡號”重巡洋艦。更換一次兵裝計劃用時1.5小時,一來一回就要3小時,此時的航空母艦防禦能力基本為零,如果敵轟炸機臨空的話,那麼將束手無策。

後來,因為敵人只有2艘重巡洋艦,所以只給部分艦爆機更換了兵裝,兩個小時後53架艦爆機起飛,52架飛機(1架故障)攻擊,46架命中,僅耗時20分鐘就結束戰鬥,將2艘重巡送入海底(可見當時“一航艦”的飛行員技術的高超,也說明沒有空中掩護的軍艦在飛機面前多麼脆弱)。

4月6日,在轟炸錫蘭島上的港口亭可馬裡的時候,與前一天一樣,在準備第二次攻擊時,偵察機發現附近海域英國海軍“競技神”號航母,又是一陣手忙腳亂地更換兵裝,67架艦爆機將37枚航彈傾瀉到“競技神”號上。(關於印度洋海戰,詳見同名公號搜尋“競技神”)

就在艦爆機剛剛起飛後,9架英國“布倫海姆”式轟炸機臨空,這跟6月4日中途島一模一樣,只不過晚來了十幾分鍾,要不是英國飛行員水平“太菜”,“赤城”號航母和“利根”號重巡就都要被擊沉。如果被擊沉或者擊傷的話,日本人可能會清醒一些,但恰恰是因為“一航戰”毫髮未損,所以機動部隊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從鬼門關上晃悠了一圈。直到戰後,日本人才從美國人那裡知道,其實“赤城”號應該沉沒在印度洋,讓他活到中途島已經讓日本人賺了。

所以說中途島戰役的結果是註定了的,戰役爆發前,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所有的失利原因都已經“暴露無遺”,只是因為被勝利掩蓋著而沒人看到而已。

要說聯合艦隊一個明白人也沒有的話也不全對,至少在當時小澤治三郎就注意到更換兵裝所需的時間和麵臨的危險,並上交了專門報告,可聯合艦隊除了先任參謀黑島龜人之外,再沒有任何人認為這次基本上屬於小規模的空襲戰鬥存在什麼問題。

其實,最有意思的卻是1943年8月軍令部下發的一篇名為《航空母艦的艦隊防空問題》的論文,文中在對日美雙方的艦隊航空兵空襲火力和防空能力進行分析後指出,航空母艦是艦隊中最脆弱的目標,要想保護日軍航母不受美軍艦載機攻擊,至少需要100架戰鬥機(而當時“一航艦”的戰鬥機總數只有70架)。

也就是說,“一航艦”在中途島的毀滅是理所當然的!這篇研究報告最邪門的還不在內容,而在成文的時間,是1941年10月,作者是海軍大學教官高木大佐。聯合艦隊人人都在問:“為什麼一年前不發下來?”

這一切荒謬發生的根源還得從日本海軍的軍事文化上去找。日本人“重攻輕防”觀念早已有之,甚至還有一定的“客觀原因”。防禦是一個消耗很大的東西,戰前山本五十六就提出過“沒有3000架零戰無法開戰”的觀點,但問題是日本人根本沒地方去弄這麼多飛機。也正因為戰鬥機是“防禦性武器”,所以在海軍中“戰鬥機無用論”才很有市場,包括山本五十六本人,還有大西瀧治郎、源田實都是這一理論的支持者,因此,高木的論文不可能得到重視。甚至可以說,山本不死,這篇論文根本不可能下發。這,才是日本海軍真正的悲哀。

謎題三:是“決定命運的五分鐘”導致南雲機動部隊失敗的嗎?

作為親身參加了“偷襲珍珠港”和“中途島海戰”兩場戰役的淵田美津雄,在《中途島海戰》一書中曾這樣寫道:

“在敵魚雷機隊進攻時,我四艘航空母艦一直在繼續進行反擊敵人的準備。飛機一架一架地從機庫中提上來,迅速在飛行甲板上排好。必須分秒必爭。10時20分,南雲中將下令,一旦準備工作完成,飛機立即起飛。在‘赤城’號飛行甲板上,全部飛機都已經發動了。龐大的航空母艦開始逆風航行。五分鐘內,全部飛機都可起飛。

五分鐘!誰能料到在這短暫的瞬息之間,戰局發生徹底改變呢?

能見度良好,雲層高3000米,偶爾散開,給敵機的接近提供了很好的庇護。10時24分,從艦橋話筒裡,發出了開始起飛的命令。飛行長搖動著小白旗,第一架零式戰鬥機開足馬力,飛離了飛行甲板。突然,警戒哨喊道:‘俯衝轟炸機!’我抬頭張望,看到3架黑色敵機朝航母垂直俯衝下來。”

這段話簡直就是電影劇本的“經典素材”,可以一字不改地成為戰爭大片的“經典臺詞”,從筆者知道“中途島戰役”開始至今的二十多年時間裡,這段描述簡直就是“不容置疑”的“經典場景”。雖然這裡連用了三個“經典”,但淵田所描述的這一幕卻是假的!事實上,當麥克拉斯基他們發起“致命一擊”時,南雲機動部隊的4艘航母中沒有任何一艘的攻擊機隊做好了起飛準備!

為什麼美國的戰爭史學家、《斷劍》一書的作者喬納森·帕歇爾和安東尼·塔利敢於“翻”淵田美津雄——這一現場親歷者的“案”?就是因為他們手頭掌握著最原始的記錄和資料。

在中途島戰役結束之後,由於種種原因,4艘參戰航母的航海日誌等原始檔案都沒有儲存下來,但是艦載機的作業記錄卻被保留下來了。作業記錄顯示,6月4日當天“赤城”號的飛行作業是:

08:37—09:00,回收中途島返航的艦攻機隊

09:10,回收巡邏戰鬥機

09:51,回收戰鬥機

10:06,戰鬥機升空

10:10,回收戰鬥機

從記錄中可以看出,從8時37分開始,“赤城”號飛行甲板就一直在進行起飛和降落的操作(主要是起降擔負巡邏任務的戰鬥機),間隔在20分鐘左右。到10時10分已經回收了三批戰鬥機了。而15分鐘之後,就遭到了美軍轟炸機的致命轟炸。

按照日本海軍航母操作規程,艦載機起飛前的準備作業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最少需要45分鐘(一般是1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內航母的飛行甲板是封閉的,因為飛機要在艦尾進行定位、暖機等準備工作,在這個時候飛機的降落是完全不可能的。

如果南雲想在10時20分發動進攻,那麼他就要提前45分鐘,也就是9時35分就要開始攻擊機的起飛準備。即使沒有遭到美海軍SBD轟炸的“飛龍”號航母,此時也在規避VT-3中隊魚雷轟炸機的攻擊。自顧不暇之時,是不可能起飛任何攻擊機隊進行反擊的。

時間——這一決策和行動最需要的東西,就像是機動部隊的血液,已經慢慢地被美軍無情地抽空了。現在機動部隊——這個病人已經不可能恢復了。

一句話,淵田美津雄所說的“決定命運的五分鐘”不過是個掩蓋歷史真相的“傳奇故事”。

謎題四:這次戰役讓日本海軍精英飛行員損失殆盡了嗎?

在中途島戰役中,南雲機動部隊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和搭載的248架飛機(未包括重巡洋艦搭載的水上偵察機),損失飛行員121人。而太平洋戰爭開始前,日本海軍儲備的艦載機飛行員總數超過2000人,中途島戰役中損失的飛行員人數所佔比例並不高,與後續1942年8月進行的東索羅門群島海戰(損失110名飛行員)、1942年10月進行的聖克魯斯群島海戰(損失145名飛行員)相比,損失飛行員人數大致相同。

實際上,在東索羅門群島海戰中對日海軍精英飛行員的消耗才使艦載機飛行員的戰鬥水準發生了質的下降,而聖克魯斯群島海戰則標誌著日海軍戰前儲備的精英飛行員損失殆盡。

在中途島海戰損失人員中,真正對聯合艦隊航空戰力產生深遠影響的卻是航空飛行技術人員,總共721名航空機械師陣亡,超過了其總人數的40%。在日本海軍航空作戰的序列中,這些技術人員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但是在航空母艦與艦載機之間的協同配合環節中,這些“身經百戰”的技術人員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雖然此役後,暫時沒有對作戰效能產生明顯影響,但正是由於這些“無法替代”的技術人員的損失和培養補充工作的“後繼乏力”,致使在戰爭中後期,也就是1944年的時候,對艦載航空兵的作戰能力的消極影響才逐步顯現出來。

另外,這些飛行員、航空技術人員的損失也帶來了一個無法忽視的重要後果——組織管理知識的喪失。不要以為徵集3000人,150架飛機和2艘航空母艦,就能組成像“赤城”與“加賀”、“飛龍”與“蒼龍”那樣高效的作戰體系。

在珊瑚海海戰時,剛入列的“翔鶴”、“瑞鶴”號就曾因為飛機重灌作業速度遲緩而嚴重影響作戰程序,其中“瑞鶴”號因為作業速度慢,為儘快騰出甲板,接收返航機群,而不得不將12架甲板上來不及收入機庫的珍貴戰機丟棄入海,造成了不必要的非戰鬥損耗。

中途島戰役大量人員裝備損失的另外一個隱形結果就是:破壞了日本海軍航母技戰術的統一性,統一的操作規則是指導日本海軍艦隊建設的中心原則,從一開始就是指導日本海軍艦艇建造的政策,從對馬海戰開始就成功服務於日本海軍。

在突襲珍珠港時,6艘航母組成的三個航空戰隊,構建了平衡合理的攻擊陣型,“一航戰”是久經考驗的老兵,“二航戰”是勁頭十足的戰士,“五航戰”是充滿希望的新兵,三支航空戰隊的組合在速度、攻擊、補給等方面完美地集合在了一起。效能相近的航母進行編組的最大好處就是統一化的操作使用,減少了指揮協同方面不必要的麻煩。但是“一航戰”和“二航戰”的覆滅永遠地摧毀了日本海軍令人羨慕的平衡能力和配合水平。

一系列力量與結構的失衡,直接導致了作戰中的後繼乏力和戰爭形勢的整體逆轉,正如“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一樣,日本海軍航空兵在經歷了“膨脹—擴張—輝煌”之後,“相持—防禦—潰敗”的趨勢已不可避免。

這,就是那個“真實的中途島”!

(關於中途島的更多文章,詳見同名公號搜尋:“中途島”、“巨獸之亡”、“捕鼠籠”和“加賀大火”)

最新評論
  • 1 #

    看《決戰中途島》電影前後,都可以來補補課!

  • 2 #

    艦爆用不著換彈吧,只能用炸彈。

  • 3 #

    所以說,人家玩航母領先我們幾十年,中國現在有兩艘航母沒什麼可炫耀的,沒有經歷過實戰一切都是浮雲,管理水平,操作水平誰也不知道,只能不斷的操練再操練,演習再演習,如果哪天遇到實戰,最好不要讓祖國納稅人失望

  • 4 #

    不可忽視的細節----損管,日本不重視,不管是飛機還是艦艇從設計上就不重視,一打就爆,反觀美國,約克城號就像不死鳥,戰前臨時修復,傷痕累累,被炸了兩輪都不沉

  • 5 #

    美國人在破譯密碼的前提下,要讓日本人達到美國人期望的目標,犧牲了不少

  • 6 #

    在中途島海戰以前,日本帝國海軍的一切缺陷,都被戰初所取得的巨大耀眼光茫所遮蓋!能認清形式的明白人寥寥無幾!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印尼軍艦挺入南沙,稱主權不容討論,耿爽:中方行為符合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