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空-地基地,奠邊府自1954年3月28日關閉機場以後就失去了著陸機能。因此,法國遠東空軍在奠邊府戰役中的主要作用轉為空中支援和空投。本文主要分析法國遠東空軍對奠邊府的戰術支援何以不見成效的原因。
法國空軍未能有效支援奠邊府戰役原因有三,首先是空軍飛機數量有限,一要顧紅河三角洲作戰,二要炸越南人民軍的補給線,三要支援奠邊府作戰,法國遠東空軍有限的兵力根本就不能同時完成這三項任務,結果是這三項任務統統都沒有完成。
在整個4月,法國遠東空軍的戰鬥轟炸機共飛了641架次,合計1041飛行小時。其中,只有198架次是飛往奠邊府的,184架次攻擊41號公路補給線,至少259架次支援紅河三角洲作戰。飛往奠邊府的主要是駐紅河三角洲的第22戰鬥機大隊1中隊和上寮孟奔的第22戰鬥機大隊1中隊,他們共有40架“熊貓”式戰鬥機,每個中隊擁有16架現役機加4架備用機,最大作戰兵力為32架。沒有檔案顯示這2箇中隊的飛行員數量,但法國遠東空軍總部的統計顯示,“熊貓”式戰鬥機中隊平均缺乏23%的飛行員。假設每個中隊共25名飛行員,每名飛行員飛26次任務計41小時,那也是每6天才飛一次奠邊府任務。如此少的支援任務當然不可能讓守軍獲得充分支援。
相對而言,海軍航空兵第11戰鬥機中隊的“地獄貓”式戰鬥機飛行員在4月期間人均飛行58小時,出勤率高於空軍戰鬥機同行。海軍戰鬥機的出擊距離更遠,他們從紅河三角洲沿海的海防起飛。相對的,空軍戰鬥機基本都從川壙起飛,這比海防的白梅機場還要近177千米,也就是說海軍戰鬥機每次都要比空軍多飛35分鐘。即便如此,海軍戰鬥機飛行員和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在4月人均出架次一樣,都是24架次。根據法國遠征軍統計,4月法國空軍戰鬥機和法國海軍航空兵戰鬥機一共往奠邊府出了569架次。和空軍“熊貓”戰鬥機的198架次相比,海軍的“地獄貓”出的架次是空軍的3倍,這也使他們更受地面部隊的歡迎。
在奠邊府上空,戰鬥機對地支援有兩種方式:直接支援——攻擊友軍戰線當面之敵、按規定時間進行地空協同火力準備,或是支援友軍打退敵進攻;間接支援——根據經驗和情報,對戰場上任何地帶發現之敵實施轟炸和地空掃射,予敵以最大程度的重創。在奠邊府,直接支援的形式很少見,也鮮有成功的例子。造成直接支援困難的原因是越軍進攻多是在夜間,即使進攻失敗,其撤退也是選擇大霧掩護的晨間。空軍對具體的法軍攻防戰的支援主要是4月10日對C1高地的反擊,除此之外大部分任務都是打擊越軍可疑陣地而已。德卡斯特里上校的意思是希望它們在黃昏前(敵進攻前)儘可能飛臨奠邊府集中,在己方炮兵對敵實施反炮火準備時,尋殲敵炮兵和高射炮兵(但限制戰鬥轟炸機攻擊已識別的森林地帶)。同時,戰鬥轟炸機群也擔負戰場封鎖任務,粉碎越軍第二梯隊對具體戰場的增援,同時對D1、禿山和F高地轟炸和掃射,殲滅或壓制越軍炮兵。
不過,奠邊府戰場上沒有過哪怕一例呼叫空軍對敵據點或迫近友軍之敵進行精確空中攻擊的戰例。類似於需要地面部隊指揮官和機群長機飛行員進行密切聯絡和指示的精確的空中打擊,在奠邊府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因為奠邊府上空所有的飛行任務均由PICA統一指揮,地面部隊插不上手(即使是比雅爾也只能通過介朗少校向空軍傳達指示)。由於這一資訊傳遞的延遲,戰鬥轟炸機根本不可能按照地面部隊的指示精確攻擊目標,當友軍標定目標座標後把資料傳給介朗,再由介朗通報給戰鬥轟炸機時,目標早已移動。越軍利用了法軍地空之間缺乏配合這個缺點,在作戰中儘量靠近法軍,甚至和守軍攪在一塊,大大削弱了法國空軍的支援效能。
間接支援主要由海軍的F6F“地獄貓”式戰鬥機和空軍的“熊貓”式戰鬥機執行,給越軍造成的損傷極為有限。由於同時飛抵奠邊府的戰鬥機架次比較少,而且攻擊時還得迎著越軍37毫米高射炮的猛烈火力俯衝攻擊,故而他們的攻擊需要快速果斷。由於這類攻擊只有在對開闊地之敵才能見效,越南人民軍有效的反制措施就是白天隱蔽在坑道或是戰壕裡,儘量不暴露自己,減少因敵空軍打擊造成的損失。因此,每批掃射的大約6架戰鬥機幾乎不能殺傷對手,只是白白浪費彈藥而已。
每個飛抵奠邊府的戰鬥機飛行員都發現,等待著他們的是無窮無盡的任務:既要摧毀越軍炮兵陣地,又要壓制敵高射炮兵支援空投(尤其是C-119的低空空投),甚至還要給步兵提供近距離支援。而他們的任務提示(根據空軍情報)和具體攻擊(根據奠邊府情況)毫不相干,這些任務性質的混亂情況一直持續到4月17日,德卡斯特里上校拍電給河內,提供了一大批具體目標,明確了空軍的攻擊,這才緩和了任務的混亂性。儘管空軍內部給飛行員的指示是尋殲越軍炮兵和高射炮兵是頭等任務,但飛抵奠邊府後,他們常常發現德卡斯特里(主要是朗格萊)在他們攻擊前(甚至即將俯衝投彈前的一刻)命令他們改變任務,轉而支援步兵,給飛行員在執行任務時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按地面指示攻擊的話,回去交不了差;按空軍指示攻擊的話,必然引來地面部隊的一頓臭罵,結果兩邊都不討好)。對在地面作戰的步兵來說,識別幾米乃至幾百米開外的敵人位置很容易,但對於坐在機艙內,戴著氧氣罩,以320~480千米/時的航速飛越奠邊府盆地的飛行員而言,不斷變更任務對他們絕對是心靈上的折磨。這點,不知道德卡斯特里和朗格萊是如何考慮的。
當飛行員從德卡斯特里指揮部接獲壓制敵炮兵任務時,他們又得尋找在山頭濃密森林掩護下進行厚重偽裝的越軍榴彈炮位,即使他們僥倖發現越軍炮位,投下1枚500磅炸彈,也無法炸穿越軍榴彈炮頂上重重的保護層(越軍為了確保寶貴的105毫米榴彈炮不受損失,於是挖開山頂,把大炮藏到地下隱蔽室,這樣既可以有效炮擊法軍,又不用擔心敵炮反擊和空襲壓制)。壓制榴彈炮不易,壓制越軍高射炮兵就更難了。37毫米高射炮便於機動,如果陣地暴露,他們可以在迅速機動並不耗費太多人力的情況下重新偽裝。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只有集中大量轟炸機用1000磅的炸彈實施地毯式轟炸才有可能重創敵炮兵。而法國遠東空軍飛機數量不夠,根本沒法實施地毯式轟炸。對越軍炮兵的反制任務主要由駐海防白梅機場的海軍航空兵5架B-24重轟炸機(每架飛機機組成員為8名)執行,他們在4月共出176架次,平均每機出35架次,這種出擊頻率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精銳飛行部隊戰鬥機飛行員的出擊頻率,但沒有一架轟炸機完成任務。通常,B-24重轟炸機是雙機巡邏,地勤人員和機組成員一樣累,他們在45分鐘內要完成檢修工作,平均每天要出3次任務。儘管海軍機組成員辛勤地工作,雙機分隊每次從3050米高度投下約2720千克炸彈,但毫無效果。諾登轟炸瞄準器在大霧和濃雲天氣下無法使用,只能靠肉眼目視瞄準,精確度可想而知。
除了海軍轟炸機,對空軍B-26的作戰分析也有助於闡述為什麼奠邊府戰役中的空中支援是如此失敗。
1987年關於第25轟炸機大隊1中隊在印度支那的戰史出版,裡面分析了該中隊的作戰情況。在遠東空軍,第19轟炸機大隊1中隊和第25轟炸機大隊1中隊都裝備了B-26中型轟炸機。首批25架B-26於1951年1月抵達印度支那,接著美國又於1954年1月到2月提供了第二批22架B-26。3月13日,2箇中隊共有34架B-26,主要是機鼻加裝了8挺0.50英寸機槍的B-26B型,以及少量在機頭為投彈手提供座位的B-26C。4月,第25轟炸機大隊1中隊就擁有23架B-26,但該中隊平均每天只有11架B-26出集體任務,另7架出獨航任務。
空軍總是抱怨說短缺地勤人員,但1954年3月,他們得到了從臺灣調來的200名美國地勤人員的支援。在地勤人員有力的支援下,第25轟炸機大隊1中隊在4月飛行時間達1450小時。從吉碑機場起飛,一天出兩趟奠邊府任務,來回時間3小時,在目標滯空約半小時,總出擊架次達483架次。實際上,該中隊在4月的作戰飛行時間為773小時,合297架次,但有47%的飛行時間和39%的架次被白白浪費。
造成如此窘境的一大原因是第25轟炸機大隊1中隊缺乏飛行員——2月中旬,該中隊記錄,中隊僅有21組受過良好訓練的3人飛行機組,而實際上投入實戰的僅16組。月,日均投入作戰的機組僅11組。法軍判斷如果所有機組都能投入實戰的話,出勤架次可達450架次。另一方面,這16組機組每天僅完成一次出航——這相當於每個中隊出的6次任務中每次只有3架轟炸機。根據統計,2個B-26中隊在4月往奠邊府飛了423架次往其他地方飛了80架次。平均每名飛行員每3天出2次任務。
除了出擊次數和飛行員狀態外,載彈量也是影響作戰效能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B-26最大載彈量是8000磅,即攜帶8枚1000磅通用炸彈(有時混上小型人員殺傷彈),但如果是裝載小型炸彈的話,這個.5噸的載彈量就可以忽略掉了,取而代之的是5000磅(10枚500磅炸彈)、3000磅(12枚250磅炸彈)。在整個戰役中,沒有1架B-26載彈在實戰中超過4000磅——僅及最大載彈量的一半。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是彈艙裡裝載了不同的彈種,且其數量也不同。另外,目標性質和天氣狀況也是影響載彈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滑跑問題,吉碑機場跑道僅1420米長,而B-26滿載飛行的滑跑安全距離至少也是2400米,因此所有出任務的B-26為了安全起飛均攜帶最大載彈量一半以下的彈量以保安全。在轟炸中由於不同種類的炸彈都以約30米/秒的速度落下,在它們爆炸前就已深深嵌入泥土,因此,B-26機組成員對所有載的炸彈都用觸發引信(0.025秒觸爆),而非美造的延遲引信。在法軍飛行員看來,VT引信就是延遲引信,難以控制。而事實上,VT引信是由內建微型雷達控制,在距目標幾英尺(1英尺約為30.5釐米)上空爆炸,引信爆炸延遲時間可在1~58秒內靈活控制。但遺憾的是,法軍飛行員幾乎無人仔細閱讀過VT引信的英文說明書(很多法軍飛行員不懂英文),導致在奠邊府戰場上無人使用這種先進的炸彈引信,而使用老式觸發引信,結果大大減低了作戰效能。
最後,天氣也是影響空中支援的一大要素,將近15%的B-26是在濃雲上、高炮火力圈外盲目投彈,命中率幾乎為零。另外,越軍進攻多在夜間進行,B-26飛夜航任務十分危險,因而就更無法進行有效的空中支援了。唯一的例外是越軍第二階段攻勢的最初2天夜裡,B-26出了19架次夜間任務——但支援效果為零。在夜空中,他們只能通過地面空軍管制中心傳來的目標靜態座標進行轟炸,但進攻中的越軍位置隨時都在變動,在這種情況下要命中目標,只能求老天保佑。根據美國空軍的經驗,要想進行有效的近距離空中支援,一要有準確的目標座標,二要迅速回應,三要和地面部隊密切進行無線電聯絡隨時掌握目標動態情況,上述三個條件在奠邊府戰役中根本不具備,也難怪空軍作戰效能低下。
4月上旬,空軍在奠邊府出任務的情況是:46%是支援步兵和攻擊敵軍,44%是壓制敵高射炮兵,9%是攻擊敵炮陣地。而到4月下旬情況完全變了,13%是支援步兵和攻擊敵軍,68%是壓制敵高射炮兵,21%是攻擊敵炮陣地。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隨著于格特防區的激戰,越軍越來越迫近中心區,法空軍對步兵的支援已經退居次要位置,當務之急是壓制越軍高射炮兵和榴彈炮兵,摧毀越軍的重火力支援能力。但連這個任務他們也無法完成。到此時為止,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空軍進行如此多的攻擊能摧毀哪怕1門越軍的105毫米榴彈炮,至於他們的重點——越軍第367高射炮兵團,該炮團從4月20日起已從周圍山林向中心區推進,也同樣沒有被法國空軍摧毀哪怕1門37毫米高射炮。
除開載彈量和引信問題外,飛行員素質也很值得懷疑。大部分B-26轟炸機機組成員都是前運輸機機組成員,尤其是第25轟炸機大隊1中隊,其前身是一個運輸機中隊,全體中隊機組成員直接從運輸機向轟炸機過渡,他們並沒有進行過高強度的對地攻擊訓練,他們只經過幾個星期的飛行轉換訓練後就倉促上陣,既沒有進行準確的目標識別訓練,也沒有進行投彈訓練。如上所述,法國遠東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奠邊府戰役中糟糕的表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空投場越縮越小,守軍兵力日益枯竭,空軍支援不力,奠邊府已經奄奄一息,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指望美國出兵了。
本文摘自《奠邊府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