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題記
長津湖戰役背景1950年9月,美仁川登陸後,陸戰一師和美步7師在前,第八集團軍還在洛東江激戰,突破朝鮮人民軍正面後,沃克沿公路狂飆猛進與陸戰一師匯合,並兵一處。下一步的北進,面臨著後方人民軍的遊擊襲擾和部隊開進指揮等問題。
為早日解放平壤,麥帥決定學習甲午戰爭日軍做法,分進合擊,同時解決後勤補給問題,於是策劃在朝鮮半島蜂腰處—元山登陸。於是剛在仁川登陸的美10軍,又繞個大彎,從朝鮮半島西海岸來到朝鮮半島東海岸,進行二次登陸。
日軍進攻朝鮮和美軍的二次登陸示意圖
這次登陸相對安全,因為在美軍繞彎期間,韓國軍隊已經解放了相關區域。美軍的計劃是直插朝鮮江界,與西線美第八集團軍相互配合,一舉“解放”朝鮮半島全境,韓國軍隊沿海岸線向惠山方向攻擊前進,陸戰一師擔負主攻任務,準備首先攻佔柳潭裡以西約90公里的武坪裡(從那裡到鴨綠江邊的道路條件比較好),然後向江界繼續挺進。步7師作為助攻,在陸戰1師東側展開,沿長津湖東岸向柳潭裡推進。步3師則負責掩護西翼,並保護後方地區。
如此一來,一次戰役期間,我在東線阻援的42軍兩個師就顯得兵力不足,因此我軍令9兵團迅速入朝,計劃全殲美陸戰一師於長津湖地區。
雙方力量對比美陸戰一師長期在亞洲作戰,在太平洋戰場上與日軍爭奪多個島嶼,此時陸戰一師下轄陸戰第1、5、7團、第11炮兵團以及坦克營和工兵營等支援部隊。總員額在2.2萬人左右。此外,陸戰一師還配屬美海軍航空兵的空中火力支援(這點在其撤退時發揮了關鍵作用)。
陸戰一師大致編制
陸戰團通常與一個榴彈炮營、一個坦克連和一個戰鬥工兵連組成團級戰鬥群,作為獨立遂行戰鬥任務的基本戰術單位。團以下單位為三三制,團屬建制火力單位包括一個裝備12門107毫米重迫擊炮的炮兵連、一個裝備5輛坦克和6門75毫米戰防炮的反坦克炮兵連。具體編制如上表所示(各營還分別有一個火力連,表上只區分步兵連)
我九兵團前身是華東野戰軍部,淮海戰役、解放上海後駐紮在福建,在為解放寶島做準備,此時下轄20、26、27三個軍,每個軍下轄4個師,每個師轄3個團,其中20軍50569人,27軍50501人,26軍48894人,全兵團總兵力約十五萬人。值得留意的是,我軍的大口徑火炮因為形勢發展快,大多留在後方,師配屬支援火炮最大口徑只有75毫米野炮,而且彈藥全部都靠人力或畜力馱運(每門82毫米迫擊炮為40發,60毫米迫擊炮為90發),子彈也是每人自行攜帶,平均每支步槍為80發,輕機槍600發,重機槍2000發。
9兵團編制
戰前態勢從11月7日,20軍渡過鴨綠江,到11月26日在長津湖地區與美軍交火,20天裡20軍行軍超過300裡,一直處於強行軍狀態。途中翻越的雪山無從計數,戰士們很多時候都是抱著槍從山上滑雪下來。
9兵團行軍略圖
美軍在11月26日的態勢是什麼樣的呢?美陸戰1師於10月26日在元山登陸向長津線發展進攻,曾與我志願軍四十二軍在黃草嶺交戰。11月16日進佔下碣隅裡,24日進至柳譚裡。到26日,由於美陸戰一師師長要求,其兵力三分之一用作進攻,三分之二用作防守補給線,故其兵力沿道路呈現出“一字長蛇”式佈局。
陸戰1師戰前態勢
柳潭裡:美國海軍陸戰隊陸戰1師第5團、7團(欠2營營部、F連及機炮連)戰鬥群、陸戰炮兵第11團第1營、第3營G連和I連、第4營;約8000人;
德洞山口:陸戰7團2營F連和陸戰7團1營C連;約400人;
下碣隅裡:陸戰1團第3營、陸戰7團2營營部及機炮連、炮兵第11團第2營D連和3營H連、陸戰1師前指及師直屬部隊;約4000人;
古土裡:陸戰1團團部及2營、炮兵第11團第2營E連、陸軍第7步兵師31團第31團2營(欠E連)、1營B連、英軍第41特遣隊;約3000人;
真興裡:陸戰1團1營、炮兵第11團第2營F連,約1000人。
新興裡:美7師31團戰鬥群,約3000人,負責掩護陸戰一師側翼。
戰役基本經過:注意,此圖未標記新興裡附近戰鬥
27日,我軍20、27軍經過艱苦跋涉,也基本到達指定位置。(26軍出發較晚,所以作為預備隊跟在後面)
九兵團的計劃是由北向南,首先殲滅最北面柳潭裡與新興裡兩地的美軍,接著再殲滅下碣隅裡的美軍,最後轉移兵力圍殲陸戰1師敢於北上增援的部隊。
長津湖西側具體部署為:
20軍59師攻擊柳潭裡以南的德洞山口,切斷柳潭裡與下碣隅裡之間聯絡,並從南面攻擊柳潭裡;
58師從東南西三面攻擊下碣隅裡;
60師從古土裡以北出擊,切斷古土裡與下碣隅裡道路,從北面攻擊古土裡;
89師以267團協同59師攻擊柳潭裡之敵;
27軍79師從北面攻擊柳潭裡(原軍委副主席遲浩田同志在235團);94師為預備隊,80師,81師用於新興裡方向。
26軍為總預備隊,尚在趕赴戰場的路上。
25日,我西線戰場與美第八集團軍交火。
27日,東線長津湖附近天降大雪,西進的美軍遇到我“佯擊”部隊阻擊,遲滯不前並在下午3點開始構築工事,美軍用炸藥炸出散兵坑,用鐵絲網,鋁熱劑手榴彈等做前沿障礙,令部隊分散佔領附近高地,由於大雪紛飛,視野受限,15米以外幾乎看不見人。美軍防線做的相當嚴密,在我軍正面柳潭裡西北、北、西南方向高地佈置了10個連的兵力,構築環形陣地,在柳潭裡東部高地建立炮兵陣地,這些在日落之前部署到位。而後美軍鑽進睡袋裡,等待天亮。氣溫降至零下29度。
美軍環形防禦
27日夜,我20軍89師、27軍79師攻擊柳潭裡西北、北部高地,戰況膠著;我20軍59師攻擊美柳潭裡和下碣隅裡連線處的德洞山口和1419兩處高地,至天亮兩處高地仍在美軍手中,我軍搶佔其對面的死鷹嶺高地。
柳潭裡
28日白天柳潭裡美向南進攻準備打通下碣隅裡道路,行動失敗,只救走1419高地美C連,柳潭裡之敵鞏固陣地,等待指示。
德洞山口附近美空軍、下碣隅裡方向炮兵群連續火力支援,下碣隅裡之敵加強防守,四處偵查,探知我58師將沿公路從西南向東北進行主要攻擊,美軍將所有兵力用於環形防線,重點是西南方向。
德洞山口
28日夜我58師開始進攻下碣隅裡。柳潭裡方向戰事相對平靜,我軍仍未攻下德洞山口。下碣隅裡我軍主攻西南,部分兵力(含一級戰鬥英雄楊根思所在連)奪佔東丘,美軍抗住進攻,工兵加緊修築機場。
29日,古土裡美軍派出特遣隊增援下碣隅裡,遭20軍60師打援,傷亡慘重。但仍有兵力到達,美軍將其用於東丘方向。楊根思陣亡。
29日夜,我軍進攻德洞山口,仍未攻下。
30日,美軍下達撤退命令,柳潭裡美軍開始派出部隊奪佔北部和西部高地,企圖建立前進基地。我軍與之反覆爭奪。德洞山口守敵接受空投、空援。
30日夜,我軍繼續進攻下碣隅裡西南側陣地。未果。
12月1日8時,柳潭裡美軍在飛機掩護下,向下碣隅裡撤退。其採取“穩住大路,佔領兩廂”戰法,先佔公路兩側高地,逐個掃清撤退障礙,而後先頭攻堅,工兵破障,重傷員上車,其餘隨車攻擊前進。我軍凍傷嚴重,仍向美軍追擊前進(我79師236團臨時編成1個營,受235團指揮,追擊敵人),出現兩條腿追著四個輪子的奇特現象。
12月2日,長津湖東側新興裡地域美7師殘部逃至下碣隅裡(1000餘人),同時下碣隅裡方向美軍向德洞山口增援進攻受阻。
12月3日,美前衛分隊到達德洞山口。美下碣隅裡援軍突破阻擊線,打通德洞山口到下碣隅裡道路。
12月4日下午2點,柳潭裡美軍全部進入下碣隅裡。
12月1日起,美軍在下碣隅裡利用空運向後方輸送傷員,計1日311人,2日960人,3日464人,4日1046人,5日1850人。
12月6日晨,美收攏殘軍,從下碣隅裡向古土裡撤退。我軍在東丘與敵後衛激戰,傍晚我援軍到達展開,追擊美軍。美軍在撤離期間仍後送傷員137人。(下碣隅裡計後送傷員4768人)
12月7日晨,26軍全力進攻,攻擊的重點是東丘和阻擊美陸戰7團戰鬥群突圍的先頭部隊。
12月7日晚9點,美軍主力撤到古土裡。又利用飛機後送傷員,7日200人,8日319人,9日225人(計744人)。
撤至古土裡後,陸戰一師基本逃出我軍包圍圈,其後在我軍的英勇追擊下,美一路跌跌撞撞,舉全國之力,15日,美陸戰1師在美國陸軍掩護下,在海軍傾力支援下,全部乘船離開興南。
至此,長津湖之戰由圍困戰打成追擊戰,直到把美軍趕下海,歷時19個日夜。雖然未能全殲美陸戰一師,略有遺憾,但已完成戰略任務。我九兵團付出巨大犧牲,計戰傷傷員14062、凍傷傷員30732、戰鬥死亡7304,總減員52098。
美軍傷亡數字,陸戰一師記載,從1950年10月26日至12月15日(從元山登陸進入東線戰場到從興南登船撤出整個東線作戰,而非僅指長津湖之戰),陸戰一師共付出了陣亡604人,傷重死亡114人,失蹤192人,傷3508人的代價。戰鬥傷亡總數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戰鬥減員。且不說美軍玩陣亡和非戰鬥減員的數字遊戲,實際上,陸戰一師傷亡遠非如此,僅兩次空運後撤就達5512人,要知道要想上飛機,傷要比一位少校軍醫嚴重(一條腿被擊中)。另外,從美軍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值得玩味的一點:元山登陸,美陸戰一師人數為21525人,興南撤離,美陸戰一師22215人,人數反而增加了?據現在出版的美軍紀錄片,許多在下碣隅裡空運走計程車兵都直接去了日本,那麼空中撤走的5000多人又計算在哪了呢?另另外,由於美軍在前期的洛東江歲月中損失嚴重,部隊中已加入韓國軍隊(美稱為“好朋友”),整場柳-下-古戰鬥下來,美軍居然對韓國軍隊隻字不提,難道真的沒有麼?
美陸戰一師傷亡多少成謎,但其日後活動軌跡可以說明其損傷嚴重性,長津湖之戰後,陸戰一師直接退到釜山休養,而後掃蕩北朝鮮在大邱,馬山附近的游擊隊,一掃一年多。
力量分配有失誤,是美軍得以逃脫的一個重要因素。戰役開始後,由於情報方面的問題,在美軍被截斷的各處,我軍兵力分配並不佔明顯優勢:
柳潭裡方向,美8000人對我79師和89師1個團共約1.6萬,兵力對比為1:2,加上支援火力和後勤,明顯我軍啃不動。
德洞山口方向,第一次夜間奇襲,只有59師117團進攻,而且是分為打、阻、預三組,相當於1個營在啃美一個加強連;
下碣隅裡方向,首先進攻在柳潭裡的次日夜,美軍於有準備,而後人數美4000我1萬2,兵力對比為1:3,在一夜之間打下來,要看火力的強弱,很遺憾,敵人火力很強大。
今天的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上來看,下碣隅裡是敵人的軟肋,大量的物資,少量的部隊,處在Y字路口的中心,是最應該投放最大兵力的地方,然而我軍的首要攻擊目標選在打垮敵柳潭裡部隊,加上嚴寒天氣的影響,陸戰一師僥倖逃過一劫。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1 #如果,當時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和美軍接近,美軍跟夲不是志願軍的對手,趕出朝鮮全境,根本沒問題。
-
2 #九兵團當面之敵不僅僅是美陸戰一師,還有美7師(27軍殲滅的美31團級戰鬥隊就隸屬美7師),美25師部及韓軍一部。
-
3 #美軍打贏的戰爭,基本都是對小國取的的,真的面對大國,美國沒有勝利的歷史。
-
4 #美軍真堅持下去 九兵團怕都沒人了 全都凍死 此役志願軍被陸戰一師打爆了
-
5 #長津湖戰役之後美軍看到我軍慘重的損失才回過神,看清了我軍沒有他們原先認為的那麼強大,美軍才樹立了繼續進行戰爭的信心。在強大的機械化武器和空軍面前,我軍與美軍的巨大的代差暴露無遺,人海戰術和孫子兵法無論如何也彌補不了。美軍作戰也很勇敢,也很講實際情況,這是人家整個社會處於領先的原因。可以說,長津湖戰役是朝鮮戰爭的轉折,要跳海逃命的美軍堅持了下來。再如中東戰爭阿拉伯軍的失敗證明,光有先進的武器不行,還必須有先進的文化為基礎和保證。
-
6 #如果當時是李奇微當司令的話,環形防禦堅守不退,九兵團估計全會被凍死。
-
7 #別說殲滅一個師,就是志願軍包圍了美軍一個連都很難完整的消滅,沒辦法裝備差距實在太大了
-
8 #不是一個層面的對決,能打個平手很不錯了
-
9 #以15萬打2.2萬,以十倍以上的傷亡打跑敵人。志願軍固然是不怕犧牲,奮勇作戰,但教訓也是慘痛的。血肉畢竟拼不過鋼鐵,裝備的差距並不能完全靠勇氣彌補。
-
10 #九兵團十五萬人,打完長津湖戰役後。基本喪失戰鬥力了。說明什麼是先進的武器裝備優越性。
-
11 #如果美陸一師不撤退死戰,那麼第九兵團鞏怕也沒了(已經打殘回國休整補充大量兵員)。
-
12 #從福建一路拉到朝鮮,都沒有棉衣棉鞋
-
13 #全殲大紅一師?怎麼可能?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保障,而且就是存在著不平等,對方武器精良 後勤保障及時,這是對方的優勢,但是 我方人員有優勢啊,不能老是找這方面原因,就好像遊戲一樣 你有錢你充值你的裝備就是好。不存在公平與否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