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A.一名1934年的步兵身穿標準的野戰夾克與這一時期的軍褲。武裝帶上整合了彈藥袋,每個彈藥袋容納著15發7.92mm步槍彈,供他右手上的毛瑟98K步槍使用。而他的軍靴則裝有1934年的試製型帶扣,該軍靴並沒有被大規模採用。

1:德國國家代表色帽徽,最初位於頭盔左側,但在引入國徽(2)時移到了右側。

2:國徽盔徽,位於頭盔的左側,一般為白色。

3:1916式頭盔,在前方安裝了一塊裝甲帽簷來保護第一次世界大戰塹壕中的哨兵。

4:制服上衣上的國徽胸章。

5:1936年末期的V形軍銜臂章:( I)上等兵(Oberschutze) ,(II)代理下士(Gefreiter); (III)下士(Obergefreite /)。,(iv)參謀下士(Oberstabsgefreiter)。士官的軍銜標示在他們的肩章上。

6:第30步兵團的步兵肩章。在戰爭之前被磨損嚴重,但一旦開戰,士兵們就會用衣物遮住肩章,或者將之反過來以避免向敵軍暴露身份。

7:船形帽。士兵們一般在營房內佩戴,有時穿在鋼盔下,避免寒冷天氣凍傷頭部。

8:毛瑟98K,一種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制式步槍。這種武器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被改進為一種更短,更有效的旋轉後拉式栓動步槍,使用7.92mm步槍彈(通常寫作7.9mm或者8mm)。彈夾容量5發,重量超過4.3千克(9磅),並在150至2,000米(164-2,187碼)距離內進行了射擊測試。

9:可安裝在槍口下方焊接刺刀座的刺刀,通常配有黑色刺刀鞘;

10:5發步槍彈夾;

11:P08或者叫魯格手槍。它是一種9毫米半自動手槍,其淵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來被瓦爾特 P38手槍取代。

12:腰帶後方的工具。上圖為1935年全副武裝或者奉命開拔的步兵,帶有防毒面具罐,刺刀,挖掘工具,水壺,軍糧袋和防毒面具。摺疊的包裹裡是他的大衣和帳篷布。細節展示了如何挖掘工具固定在皮帶上。

14:24型手榴彈和一本戰術手冊。

14a:戰術手冊。

15:過渡型的軍靴,外側有三個靴扣。該型軍靴很快就被淘汰,因為它很容易進水,不適合在灌木叢中行動。

16:軍用手電和電池,配有可用於更換的彩色鏡片。

B.1940年的步兵排排長

1:排長攜帶著一把MP38衝鋒槍和一個彈匣袋,上面有三個彈匣,還有他的作戰地圖。

2:剪線鉗。

3:雷場標記標誌。

4:德國軍用手電。大部分官兵都被髮放了手電,但也有人有時會自己自備。紅色鏡片對於夜間工作非常有用,因為能夠減小夜間對手電視野的影響。

5a / 5b:MP 38衝鋒槍的剖檢視和左側。它在近距離作戰非常有效,能夠在暴露在灰塵,泥土和連綿陰雨的環境中使用。該武器重4.1千克(9磅),射速為500發/分鐘。

6:標配雙筒望遠鏡。它們安裝了畫有刻度線的常規鏡頭,以便用於測距和射擊移動目標時進行計算。

7:發行遊行指南針和收納盒。由分隊指揮官,排軍士和排長攜帶,用來保持行軍方向,以及指揮中型機槍、迫擊炮和火炮的間接瞄準射擊。

8:瓦爾特P38 9mm 手槍,它在1940年取代了魯格手槍作為德國軍隊的標準手槍。

9:瓦爾特訊號手槍和彈藥筒。這把手槍的口徑是2.7釐米,由於德軍頻繁使用訊號彈而被廣泛發放給部隊,尤其是白色照明彈可用來標示德國軍隊的位置。其彈藥還可以發出白色,紅色,黃色,綠色和藍色光芒。

10:用於MP 38彈匣的彈匣裝載工具,可將彈藥裝入彈匣。

11:MP 38三聯裝皮製彈匣袋。通常會攜帶兩個彈藥袋,其中一個還額外有一個小口袋(10)。

12:三個MP 38單價。每個單價都裝有32發9mm貝魯姆手槍彈,槍口初速為390 mps。

13:軍官的地圖包。裡面是地圖,口袋裡裝有鉛筆與記號筆。這可以戴在皮帶掛扣上,也可以用挎帶掛在脖子上。

14:制式軍用口哨。用於向部隊傳達起始操令。

B.MG08 & MG13

1.MG08水冷式重機槍一般用於執行防空任務。這支機槍被安裝在制式雪橇三腳架上,腳架已經抬高,使機槍可以以高仰角射擊敵機。可以看到從槍口下方引出的冷卻水管。前方是一名測距員,由國防軍下士擔當。機槍指揮長正在使用雙筒望遠鏡觀察,他的腰帶上配備了地圖、刺刀、軍糧袋和防毒面具盒,軍靴上的馬刺也是1933~34年的標配。機槍手位於機槍後方,使用環形瞄準具瞄準。彈藥箱則位於機槍右側。

當設定成大仰角時,雪橇式三腳架會非常沉重(超過19kg/40磅),與槍身重量大致相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該重機槍在定點戰鬥中表現十分優異,但是在戰場上難以快速機動。它後來採用了兩腳架和去掉水管、水箱的新型水套,但又變得容易過熱,使用時依然存在諸多不便。

2.MG08通常作為反步兵武器,在波蘭戰役期間用於裝備第3波和第4波步兵師的預備役人員。他們在接受了MG34的操縱訓練後就不再使用MG08和MG13。

3.MG13是一種氣冷式、彈匣供彈的輕機槍,圖中展示了大仰角狀態下的MG13。

4.使用彈夾填充彈藥。將5發彈夾裝入彈藥盒中,再用滑塊將彈藥直接送入MG13彈匣。

5.彈匣手動裝填。該動作與裝填步槍十分類似。

C.MG34通用機槍

1.被安裝在三腳架上,用於執行防空任務的MG34通用機槍。可以看到環形瞄準具的特寫(1a)。這種武器在各地的國防軍中都很常見。

2.制式彈藥箱和50發7.92mm供彈帶;

3.裝在三腳架上持續射擊的MG34;這種配置一般作為步兵營機槍連的重機槍。該槍還能通過安裝刻度瞄準具((MG-Zieleinrichtung)進行間接瞄準射擊。每連續射擊250發就必須更換槍管,不然過熱會導致走火甚至更嚴重的槍管彎曲。

4. MG-Zieleinrichtung刻度瞄準具,它通過指示刻度來進行瞄準。 槍和瞄準具將指瞄準其中一個刻度,給出一個特定的方位。 然後對視線進行修正,旋轉槍身以使視線重新回到初始刻度上。 現在這把槍被調整至新的射擊軸線上,經過俯仰調整之後就可開始射擊。

5.一個帶有皮帶拉環的75發彈鼓。在彈鼓蓋關閉時,需要開啟拉環以裝填彈藥。

6.一個拆卸下來的彈鏈。這種定裝彈鏈可以快速簡便的裝填彈藥,有時會將多個彈鏈相連以增加機槍的輸彈量。一名裝填手將負責從彈藥箱裡向機槍裝填彈藥。

7.雙聯裝150發彈鼓。這是一種特殊的供彈措施,但因為非常複雜而很快被停用。

8.MG34機槍手的工具箱和工具。除了一個扳手、一個彈殼提取器(掛載皮帶上)還有一個備用槍栓。

9.備用槍管。

D.迫擊炮;

1.一門50mm迫擊炮和1支雙人炮組。迫擊炮在發射之前要保持地面平整,迫擊炮重約14kg(31磅);射程50~319米(55~568碼);

2.50mm迫擊炮;

3.迫擊炮彈要想與內部;

4.裝有800g TNT裝藥的50mm迫擊炮彈;

5.8cm步兵迫擊炮,這是一種更為高效的武器。可將3.5kg的炮彈發射到1200米射程。實際口徑為81.4mm,重約57kg。射速為速射時8~9秒內發射6發,平時10~15發/分鐘;它可以發射高爆彈(HE)、煙霧彈和照明彈。

E.團屬火炮;

1.反坦克分隊將他們的3.7cm PAK 36/37反坦克炮栓在輕型牽引車(Sdk.fz.10)上。炮組人員包括炮長、一名瞄準手、裝填手/炮手、2名供彈手、1名牽引車駕駛員。該炮重量432kg,即使是純手動也非常容易移動和操縱。它長3.4米。俯仰角-6°~+25°,水平射角為60°。它於1928年開始量產,截止1941年產量已達15000多門。每個步兵團都配備有6門該型火炮。早期型安裝馬車輪,本圖展示的是後期型的充氣輪胎。早期型重405kg(戰馬牽引)或者515kg(車輛牽引)。水平射界11°、俯仰射界-10°~+75°。最大射程4600米,射速8~12發/分鐘。炮尾根據霰彈槍原理設計,炮栓降下後會露出炮膛,。它從1927年開始研製,1932年首次公開。標準炮組成員為6人,包含1名炮長,瞄準手、裝填手/射手、引信裝定員、2名供彈手。儘管它主要設計用來被軍馬/牽引車牽引,但它也被改作Le.IG.18步兵炮用於山地作戰。

2.1枚3.7cm穿甲彈。該型穿甲曳光彈重1.5kg,彈頭重量700g。曳光劑引信位於射彈尾部,在飛行60碼後會自動點燃。射彈編號為3.7cm PAK PzGr(3.7cm anti-tank shell)。該炮後期型發射PzGr.40鎢芯穿甲彈時初速為762m/s,有效射程549m,能在100m距離上擊穿50mm厚度的30°傾斜鋼板。火炮採用霰彈槍式炮膛,開火後炮尾自動降下,彈殼彈出,然後裝填新的炮彈。

LE.IG 18 7.5cm步兵炮使用的高爆彈(HE)重5.45kg。彈殼與裝藥採用分離設計(圖中未顯示)。該炮可發射高爆彈(HE)、高爆照明彈(HEAI)以及用於反坦克的空心裝藥炮彈。

3.作戰中的炮組。炮長(a)正在使用望遠鏡暗中觀察,瞄準手(b)位於炮尾左側,裝填手(C)位於右側。在他們身後是供彈手。

F.前進中接敵;

此圖顯示了一個德國步兵排在移動中與敵人交戰的過程。該排是步兵連的先鋒,在他推進時,他身後部署了大量支援武器來伴隨他的推進(中型機槍、中型迫擊炮和步兵炮) 。

A,B,C和D表示敵人的位置。 A,B和C是圍繞D村的敵人排的前哨分隊.C包含了一支輕機槍組。

德軍步兵排分成三個分隊前進,第四部分在後方。排長在中央靠後的防衛,其他兩個分隊都沿著通往北方的道路前進。 第1分隊前進到道路右側,第3分隊向左前進。該連的主力位於13點方位。

當中央陣線的(3)號部隊通過山路時,它受到來自A點和B點的敵軍的有效打擊。它立即佔據3點的火力位置,其機槍部署到道路的另一側4點。總部現在轉移到7點,排長髮出如下命令:

1分隊將在A和B處攻擊敵人,2分隊將提供機槍支援。

2分隊將從其3號和4號位置提供防火罩和支撐,用於支援1分隊的移動和攻擊。

3分隊(5點)將對C號位置進行左側攻擊,並在6號方位部署他們的機槍支援進攻。

5釐米的迫擊炮將從位置8向煙霧區域1噴射煙霧,以覆蓋1和3個分隊的移動。

4分隊將保持在(12)號位置擔任預備隊。

連屬重機槍分隊的兩挺機槍將移至9號位置.如果第1或第3分隊發射紅色訊號彈,則向其目標提供支援火力。然後他們將在完成此攻擊後轉移到C點位置.

中型迫擊炮分隊將從10號位置向1號位置發射煙霧彈。

團屬炮兵(2門火炮)將從11號位置使用高爆彈向D區敵軍射擊;

任務完成後,第1、3分隊將留在原地,排長,所有機槍和5釐米迫擊炮將移動到B-C號區域,為步兵連進攻D區做準備.支援武器也會加入進攻。

德軍能夠在接敵之後,迅速組織機槍、迫擊炮、炮兵火力支援,是他們能夠在初期攻擊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火力投送量會打的敵軍抬不起頭,允許進攻方步兵(在方位1,3和5)順利實施他們的行動和最後的突擊。德國人認為,壓倒性的火力優勢是步兵作戰的關鍵;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才為步兵提供了大量機槍,煙霧彈也被大量使用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戰術效果。

G.在市區里巷戰

該地圖顯示了在但澤火車站以東的華沙地區的步兵行動。這座橋的東端便是蘇德兩軍劃定的停火線。

1:一門3.7cm Pak反坦克炮在橋上西面路障遭遇了一輛波蘭裝甲車並將之擊毀。

2:MG 34機槍組在(3)號和(6)號方位掩護步兵的後方,並準備在街道命令時向前挺進到(1)號方位。

3:步兵和I號輕型坦克在等待挺進到橋上的命令。坦克將在通過1號方位後與步兵在6號方位會合,並確保道路的兩側都有步兵和裝甲部隊的火力支援。

4:另一門3.7cm Pak反坦克炮在河堤西側開火,另有其他1號坦克部署在5號方位掩護炮組;

6:第二個突擊小隊跟隨一輛在西側路障開火的裝甲車。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俄軍工專家:如中國獲“沃羅涅日”預警雷達,將永遠不懼導彈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