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5年,越南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之後,終於迎來了統一的時刻,蘇聯在當時還是一個相當有影響力的國家,這時候越南為了獲得更多蘇聯的幫助,於是在東南亞頻繁製造事端,瘋狂入侵了周邊的許多國家,為了保衛我們的領土安全,於是在1979年,對越反擊戰發生。
在這次戰爭開始之後,我軍幾十萬大軍,兵分兩路向越軍發起攻擊。東線總指揮官是許世友將軍。從廣西方向進攻,他在戰場上可以說是非常驍勇善戰,在抗日戰爭時期也參加過不少的戰爭。而西線是楊得志負責指揮,從雲南方向進攻。
在兵力上,當時東線一共有19師,西線有10個師,廣西方向是一個主戰場,所以東線在傷亡上,肯定會比西線傷亡的人數要更多。一共擊斃了不少的敵人。在這場戰爭中,不僅僅只有東西兩線,在製作戰線時,還有一條作戰路線。他由查玉升少將指揮,配屬了50軍和54軍。這條路線從普洱、西雙版納進入寮國。
這樣一來,越北軍隊就等於是背腹受敵的狀態,也可以把他們徹底地進行一個打擊。整個越南也相當於是“攔腰斬斷”,這個方案雖然可以完美地將敵人壓制住,也會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卻沒有真正的在戰爭中使用。原因是要速戰速決,時間非常有限。
這個作戰方案,會讓戰爭的範圍擴大。當時越南的背後還有蘇聯,如果引起對方的注意和懷疑,那也不太好。畢竟蘇聯當時戰鬥力也不弱,有不少先進的武器和裝備,進入寮國,就意味著在行動上要受制於人,隱蔽性也會大大的降低。
雖然看起來是像佈置了一路奇兵,但也存在很大的風險性。再加上寮國、越南兩國之間的淵源,誰也不能夠保證“第三條路線”一定是安全的。還有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補給線的問題,在戰爭中,補給線很重要,時時刻刻影響著戰爭的勝負,如果補給線過長,那會給我方戰士帶來很大的困難,很有可能會被切斷補給線。這樣一來,戰爭就會需要更長的時間。
所以當時不選擇“第三路線”是非常正確的決定,雖然這一招看上去相當於是一張“王牌”。但實際卻存在很多不穩定的因素,而東西兩線的作戰方針就最符合那時的局勢。即保險,又能夠給越南一次教訓,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 仰光多地開始實行軍事管制,軍隊建立地區軍事法庭,可判處死刑
- 若美軍20架B2轟炸機全部出動,誰能頂得住?全球僅2國能做到
- 抗美援朝,志願軍殲滅多少美軍?為何中美雙方統計後資料相差巨大
- 再度曝光,003號航母上配備殲15T接近官宣,為國產隱身艦載機打頭陣
- 春節後高頻巡臺已經恢復,解放軍戰機下午再出動,臺島累計150次驅離
- 志願軍老兵回憶“戰場婚禮”:床用門板搭成,窗簾是美軍降落傘
- 偉大科學家錢學森,令其一生驕傲的不是“兩彈”,而是他的愛人
- 中美血戰黃草嶺,陸戰1師士兵詐降,志願軍連長暴怒:格殺勿論
- 印度或做出一個歷史抉擇:拋棄俄羅斯航母路線,改拜美國為師
- 我不知道什麼叫“民主”“自由”,但我知道我相信我的國家我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