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大家對於退役的數千架殲5、殲6甚至老殲-7改造成“無人海上殺手”有很大的期望,甚至有自媒體號稱一夜間多3000架戰機。其實從理論上將這是可以的,但這種改造所需的經濟成本和人工成本不如直接造遠端巡航導彈及現代化的專業無人機,好的巡航導彈比這種所謂的“無人機”要靠譜的太多。所以其實殲-6和殲-7大量退役後並沒有什麼大的動作,反而是出現在了很多博物館甚至“小公園”當中當做展覽品。
以前有訊息說“中國將數千架退役殲-6和殲-7都改成無人機隨時可以上天作戰”,這種說法吧有對有錯的地方,對的是中國確實改了一部分殲-6,錯的是不能用於作戰也沒有數千架這麼誇張。這些經過改造的殲-6其實是用於靶機用於各種彈藥測試和實彈打靶,這種靶機在新制式武器研發中很重要,因為只有實彈打靶才能獲得一手準確資料,不然都放在紙面上永遠得不到武器的實際效能。下圖是1架在天上被“擊落”的無人靶機
下圖是1架被改成無人靶機的殲-5,另外最老的殲-7也有部分被改成無人靶機
這種無人靶機在世界各國都是很普遍的裝備,美國經常從“飛機墳場”中拉出封存的F-4“鬼怪”戰鬥機改造成QF-4靶機。後來F-4都消耗完了就開始把封存的老F-16改成QF-16當靶機,首架F-35未來也有可能變成QF-35,看起來似乎有點“奢侈”。
QF-4靶機
至於改無人機,理論上可以但是代價太大了,不如改為生產反艦巡航導彈,無人機作戰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殲-6、殲-7效能太弱殲-6、殲-7本身是上世紀60-70年代的產物,早期殲-7甚至連雷達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將這些飛機改為一整套可以發射導彈的無人機必須要增加雷達和火控系統,即便只是接受資料鏈資料那麼也要增加資料鏈系統和飛行計算機進行火力系統控制。就殲-7還好說,殲-6本身只是7.5噸的超輕型戰鬥機,內部空間根本不富裕,恐怕要大量拆除其他裝置。
另外,殲-6本身“體型”非常小,7.5噸的最大起飛重量也只有1噸出頭的載彈量。而原殲-6一直以來只能攜帶輕型空對空導彈,對地攻擊時也只能掛載250公斤級常規炸彈。即便掛760升副油箱也只有600公斤左右。就目前來看,中國現役的反艦導彈中,最小的是直-9掛載的C701,彈重100公斤,但射程只有15公里,基本上是貼臉攻擊,就殲-6的生存能力攻擊可能性為0。如果掛載中遠端反艦導彈,射程120公里的C802重量達到720公斤,遠遠超出殲-6的單掛點最大載彈量。如果想要攜帶C802那麼機翼要增加強度,甚至機身也要增加強度,那麼就等於部分結構要重新制造。
即便掛載C802彈,但是殲-6殲-7採用的老式渦輪噴氣式發動機,油耗大、航程短,殲-6只帶機炮和近程防空導彈最大作戰半徑才680公里。如果改掛重量達到700公斤的C802會進一步削減其作戰半徑,如果要突破對方防空網那麼又必須要全程超音速飛行(殲-6最大飛行速度不過1450公里)。大載荷+超音速飛行+機載電子裝置,基本上作戰半徑連350公里都沒有,加上C802的120公里射程,最大威脅距離不到500公里,而且基本沒有返航的可能性。殲-7比殲6要強很多,但是也沒有那麼理想化,老殲-7的最大起飛重量8.6噸,但掛載能力依舊有限,也要進行機翼結構增強。
還有,殲-6殲-7本身沒有電傳飛控,都是老式的機械傳動形式,也就是說改造時不僅僅要增加無線電遙控這麼簡單,還要額外加飛行控制系統。飛行控制不一定非要改電傳,但至少要增加一個控制臂來控制操縱桿,不然機械傳動不會像電腦那樣自動下達舵面控制指令。
改造成本太高很多朋友覺得改無人機就是從庫房裡拖出來加一套遙控就搞定了,這種想法大錯特錯。一般來說啟用退役封存戰機是由嚴格的步驟的,因為戰機在封存時為了保證封存安全性都要將發動機、電池、塑膠件、部分航電拆除,所以啟封戰機時必須還要將這些拆掉的部件重新安裝。安裝後還要對戰機進行充電、加油、重啟測試等等一系列維護和檢測工作。這些工作都是需要專業的人員花費大量時間去完成的,不是拉出來清理一下灰塵就能用。
採用氣相封存技術的殲-6戰機
另外,無人機的改造除了增加控制系統之外還要重新對座艙結構大改,對機體進行重新配平。大改方面好理解,上面我們提到的要增加資料鏈、增加機載電腦、增加飛行控制系統、增加無線電遙控系統等等,反正座艙肯定是要塞得滿滿的。配平方面,去掉飛行員、增加其他子系統後的戰機機頭部位肯定結構和重心位置發生偏移,所以需要重新對戰機進行配平,如果配平後重量變化太大那麼還會間接影響作戰半徑,使打擊範圍進一步縮短。
這樣我們來看,增加資料鏈、感測器、機載電腦、加強機體結構、無線電遙控系統、飛行控制系統,這幾乎就是對這架戰機進行“大手術”,僅增加的這部分裝置的成本就不下千萬元。而我們生產一枚射程400公里的超3倍音速鷹擊-12重型反艦導彈也不過1000萬元左右,成本大致相同,但鷹擊-12在突防能力、制導水平比那些殲-6改的無人機強多了,畢竟殲-6那麼一架大飛機在幾百公里外就被雷達照射的清清楚楚,想要憑藉1.3馬赫的速度突破防空網簡直是天方夜譚。無論怎麼算,拿這些二代機改無人機僅從物料成本上就不如生產全新的反艦巡航導彈。
除了這些“大手術”外,中國殲-6早已退役多年,最後出廠的機體年齡也已達30年左右,可以說老化嚴重。而隨著殲-6的全部退役,其生產線也完全關閉,改造戰機過程中要有零部件更換又成了大麻煩。雖然可以通過拆機的方式來補,但是再怎麼拆也是老零件,根本沒有足夠的可靠性。如果重新啟動生產線,那麼為什麼不乾脆重新建立一條巡航導彈生產線呢?
大量退役戰機經批准後流入民間,早已喪失改造可能性
除了物料成本之外,這樣大的改動不是普通一般維修工位能夠完成的,通常要返廠(大修廠)進行大改。這樣就等於把有限的生產資源要分出一部分改造無人機,這樣勢必要降低導彈和戰機的產量,這就等於得不償失。況且現在中國的遠端重型反艦導彈技術日新月異且非常成熟,大型反艦導彈可以兼顧空射、艦射和陸射,無論在抗干擾、制導和突防能力來看都是世界一流水平,RCS只有零點幾平方米在10-20米高度超低空飛行,末端達到3倍音速加機動變軌給對方近防系統的反應時間只有區區幾秒鐘,成功率遠遠高於二手無人機。這樣分出大量寶貴的資源和技術人員鋪在無人機上面著實是很浪費。
參加抗戰勝利閱兵的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
其實中國的無人機技術已經得到了新的發展,比如這次閱兵亮相的攻擊-2無人機,可以打擊威脅小的小型海上目標。而攻擊-11無人機,這是一種採用飛翼結構的隱身無人攻擊機,僅從突防角度考慮就比那些所謂的“二手無人機”要強太多,甚至突防概率要增加幾百倍。還是那句話,與其對老舊的殲-6殲-7拉出來改造不如將這些寶貴的資源用於生產大型無人攻擊機、巡航導彈這類現代化的攻擊兵器上,不然根本就是本末倒置。21世紀的戰爭早就不是靠人海戰術來達成戰役勝利,高科技裝備的不斷進步本來就是淘汰這些老舊的兵器。
攻擊-2無人攻擊機
攻擊-11隱身無人攻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