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二戰中,坦克對於步兵而言,簡直是一個要命的東西。面對這些鋼鐵巨獸,血肉之軀的步兵能做的似乎只有四散奔逃。但是這不代表步兵沒有了對抗坦克的辦法,步兵只要抄起自己的火箭筒,就能在近距離消滅這些鋼鐵巨獸。似乎對於步兵而言,對付坦克,就只有靠這個了。然而蘇聯在二戰中,雖然有喀秋莎火箭炮,但是卻沒有開發火箭筒,這是為什麼呢?

一、步兵手中的反坦克武器

事實上,打坦克這個問題,從一戰的時候,就成了步兵的噩夢。索姆河戰役的時候,英軍的坦克在戰場上橫衝直撞。德軍官兵幾乎束手無策。這些一戰的坦克,雖然速度不快,但是防禦力還是槓槓的。

你說用手榴彈砸吧,扔過去就彈回來,你說用機槍和步槍打吧,那子彈打上去只能冒冒火星。面對這些鋼鐵怪物,德軍毫無辦法,只能四散奔逃。

從這之後,如何毆打坦克就成了問題。這玩意難對付歸難對付,但仗還要繼續打。畢竟不能見到這個東西就四散奔逃吧?那要都這樣還打什麼仗?大家回家抱孩子好了。

面對這些似乎所向無敵的鐵殼子,前線軍官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辦法。不是呼叫炮兵用野戰火炮轟擊坦克,就是用裝了K型子彈的毛瑟步槍射殺坦克裡的車組成員,迫使坦克停下。

所謂K型子彈就是專業的穿甲彈頭,德軍正式名稱,Patrone SmK Kurz 7.92mm 。K型子彈能用標準的毛瑟步槍發射,彈頭是鐵芯的,在和坦克裝甲呈垂直射入的時候,有百分之三十的機率擊穿8毫米厚的裝甲。

如果在一百公尺內,那麼它可以有機率打穿12至13毫米厚的裝甲。還別說,自從有了這個之後,德軍士兵面對坦克的底氣還真的多了不少。

而更進一步的就是專業的反坦克步槍,毛瑟M1918型13.2毫米反坦克步槍。該槍重15.9KG,加了腳架後重18.5KG,槍長169.1釐米,手動栓式單發射擊,有效射程五百米,發射的13.2mmX92鋼芯彈藥可以在100米內射穿22mm厚的裝甲板。

當然了,這個玩意後坐力太大,士兵不能連續射擊,否則肩膀會被槍托撞碎。而且因為這玩意太沉,伺候這玩意需要兩個人,但不管怎麼說,總算是有了專業的反坦克武器,不用再憑几率打坦克了。

當然了,前線士兵們得不到這些玩意的支援,也是常有的事情。畢竟戰線那麼大,炮兵又要壓制敵方火炮,又要壓制敵方步兵,實在有些手忙腳亂,更別提反坦克槍還可能被坦克先一步敲掉。

所以前線士兵的應急方案就是把手榴彈捆到一起,然後塞到坦克旁邊,直接炸飛坦克,或是炸掉坦克的履帶。當然,這些都是應急手段,算不上正規方案。一戰後,隨著坦克在間戰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反坦克手段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二、二戰中的反坦克手段

二戰中的坦克,相較於一戰就更為不好對付了,因為不再是一戰那些多炮塔邪教產物(筆者不支援多炮塔坦克,多炮塔坦克都是邪教)。經過間戰時期的發展,坦克已經逐漸摒棄華而不實的多炮塔設計,轉為了更適合坦克戰和快速反應的單炮塔。

此時對於步兵而言,尷尬的問題就在於,這些坦克的反應迅速,而且因為只有一個炮塔,所以坦克的防禦更為優秀。這是因為同等的重量下,單炮塔坦克可以得到更為厚重的裝甲,此時傳統的反坦克步槍效果就開始變差了。

不過此時的步兵也不是完全沒了對抗手段,反坦克炮的存在就成了坦克的噩夢。在一戰結束後,專業的反坦克炮就和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事實上,這些反坦克炮可以被認為是加農炮的分支,特點是初速高,特點在於炮口初速高,炮身較為低矮以降低被發現的機會,而且因為巧合,這些反坦克炮大多都在37-40毫米。當然,這主要是為了方便轉移和拖拽,再一個當時的坦克,裝甲厚度少有超過30MM的,所以這些反坦克炮也就夠用了。

但是當間戰時期過去,進入到二戰時期的時候,這些37至40毫米的反坦克炮可就不太夠用了,因為此時坦克的裝甲厚度大幅度增加。

以法國戰役為例,德國反坦克炮炮組就赫然發現,自己的PaK36反坦克炮毫無作用,這些發射37毫米鎢芯穿甲彈的反坦克炮,根本打不穿那些法國的B1重型坦克或是英國的瑪蒂爾達Ⅱ型坦克。

反倒是德軍炮手們被英法坦克碾了過去。灰頭土臉的的德軍反坦克炮手大罵這些反坦克炮是敲門環,因為它們只能在敵人的裝甲上製造點聲響罷了。

既然37MM反坦克炮不好用,德軍就開始推出口徑更大的反坦克炮,Pa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或是PaK40型75MM反坦克炮,甚至是把88毫米高射炮平射用來對付敵人的坦克,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不過這些玩意都比較昂貴,不是所有的步兵都能擁有的。那麼沒有合適的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面對坦克的衝擊,差不多就只剩下死路一條。

不過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倒是有自己的辦法,他們所開發的火箭筒就是絕佳的反坦克利器。1940年美國陸軍上尉萊斯利·斯金奈結合了一名瑞士工程師的空心裝藥戰鬥部後,研發出了火箭彈,結合了自己的火箭筒後,完成了巴祖卡火箭筒。

這種危險的武器可以發射火箭彈,火箭彈命中目標後,可以對目標形成大量的金屬流射,從而穿透裝甲,把裡面的車組成員活活燒死,或是把引擎打的燃燒,或是引爆彈藥。而德軍在1942年開始大量繳獲,也將巴祖卡的口徑放大到了88MM,製造了他們自己的火箭筒——坦克殺手。

但令人奇怪的是,蘇聯卻沒有生產火箭筒,整個戰爭除了美國送來的巴祖卡火箭筒,或是繳獲的鐵拳和坦克殺手火箭筒,就再也沒有了。這就很奇怪了,因為日本在戰爭末期都製造了多款火箭筒應急,為什麼頻繁和德國坦克交鋒的蘇軍,卻沒有製造多少火箭筒呢?

三、反坦克手段飽和的蘇聯

事實上蘇聯不是缺乏反坦克手段,恰恰相反,蘇聯是反坦克手段過剩了。所以在戰爭期間,火箭筒這種東西就顯得有些多餘了。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可笑,因為在整個二戰中,蘇德之間坦克廝殺最多,一場又一場坦克戰就在蘇德戰場爆發。那麼可以想象,蘇聯步兵所面臨的壓力是何等之大的,為何說蘇聯不缺乏反坦克手段呢?

這就要和蘇聯一個既定國策說起,那就是蘇軍的火炮大多都是可以平射的,而這也是蘇軍火炮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是因為,蘇軍很清楚在未來戰場上,他們所遭遇的敵方坦克也會越來越多。

而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裝甲部隊雖然大勝了德國裝甲部隊,但是卻在德國禿鷹軍團的反坦克炮面前損失慘重。蘇聯專家在得知該情況後,哀嘆道:“在這個年代,讓坦克去進攻有反坦克炮守衛的陣地,就和一戰讓士兵迎著機槍衝鋒一樣。”

面對這個情況,蘇聯採取了兩個辦法,第一個方案,製造新的坦克,蘇軍很清楚,對付坦克的最好辦法,還是用坦克。但是戰場那麼大,步兵沒有坦克支援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火炮平射。蘇聯在步兵支援這一層級的火炮,大多使用加農炮,因為加農炮初速較高,使用穿甲彈時可以有效的摧毀坦克。就算是使用高爆彈,也能對輕型坦克造成致命打擊。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ZIS-3 76.2毫米加農炮,這種加農炮由蘇聯格拉賓火炮設計局設計,使用了ZIS-2加農炮的炮架,生產十分便捷,光是這一種加農炮,蘇軍就生產足足十萬餘門。而且該炮射速奇快無比,每分鐘最快可以打出去25發炮彈。

蘇聯炮組往往死戰不退,與德軍裝甲部隊展開激戰。戰鬥結果如果不是他們擊退了德軍坦克,那就是德軍坦克從他們的身上碾過去。為了表示自己的勇氣,蘇軍炮組往往會在火炮上寫上“為了祖國母親”,以證明自己的勇敢和忠誠。

而與之相對的,蘇軍還生產了大量的反坦克步槍。由西蒙諾夫設計的PTRS反坦克槍和捷格加廖夫設計的PTRD反坦克槍,構成了蘇軍步兵的反坦克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PTRS與PTRD所使用的穿甲彈,能在100米距離上擊穿50-6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對於德國裝甲部隊早期使用的III號和IV號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至於蘇軍的反坦克步槍火力旺盛到什麼地步,這裡有兩個例子。1942年蘇軍裝備了63000餘支PTRS和將近185000支PTRD反坦克步槍。

而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光是反坦克步槍彈藥,就打出去了超過350萬發,而且很大一部分是鎢芯穿甲彈。可以想象,當年德國人面臨的蘇聯反坦克火力,是多麼可怕。

結語

通過這些資料,我們可以想象,當年蘇聯的反坦克火力飽和到了一個什麼程度。而且這還不包括那些專業的45毫米反坦克炮和各種平射的大口徑加農炮或是榴彈炮。最為瘋狂時,蘇聯人甚至使用B4榴彈炮平射,轟擊德國虎式坦克,203.2毫米直接將這輛虎式坦克還原為了零件狀態。

由此可見,擁有如此反坦克火力的蘇聯,自然不需要火箭筒這種武器了。因為他們的反坦克火力,已經足以抵抗德國裝甲部隊了。

參考文獻:《二戰尖端武器鑑賞指南》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軍武器》

《二戰蘇聯陸軍單兵裝備》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飛行員不允許有傷疤,受過傷的飛行員還能繼續開飛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