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從本質上說,盟軍在西歐戰場的後勤工作包含了四部分:事先弄清楚戰場的需要並加以滿足;建立一個能夠也會及時響應戰鬥部隊需求的體系;向歐洲大陸運輸必需的物資,這可以通過遠洋船舶或沿海貨船完成;從港口和海灘把所需的物資在需要的時刻送往需要的地方。這四個步驟每一個都會產生自己的問題,而且在秋季之前任何一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都可能對歐洲戰場的作戰產生消極影響。

總的來說,盟軍很好地預見到了地面和空中部隊在西北歐戰場作戰的需求。不過對於在樹籬地帶作戰的特殊性以及由此產生的需求,盟軍整體上是沒有預見到的,尤其是美軍深受這一問題的困擾。這導致了美軍在1944年6月份就出現了物資不足的情況。

步兵想要更多迫擊炮、槍榴彈發射器、輕機槍和衝鋒槍,而且特別需要“巴祖卡”火箭筒。

另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由於美軍裝甲部隊未能儘早讓M-26“潘興”坦克服役,或者至少把部分“謝爾曼”坦克的主炮升級到90毫米(如同英軍升級了17磅坦克炮),美軍坦克沒能完全滿足作戰需求。許多彈藥,尤其是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彈炮及81毫米迫擊炮炮彈,消耗的速度高於之前的預期(經常是由於不合理的揮霍濫用,這一點甚至連第1集團軍的總參謀長都承認)。偶爾實施執行不力的配給制以及號召節約使用都不能顯著改變浪費彈藥的習慣,因此在7月初為“眼鏡蛇”行動儲備物資時,美軍實行了嚴格的配給制。

美軍成功突破德軍防線並轉向追擊作戰使得大多數的武器和彈藥問題得到緩解,但是持續時間不長。此時燃料供應成了問題之一,儘管在大多數情況下實際上是如何運送充裕的燃料的問題。在秋季之初,彈藥供應問題再度浮出水面。另外,美國戰爭部在一年之前為了響應美國國會對於浪費的看法已經削減了採購計劃,此時這很明顯產生了問題,某些型別彈藥出現供應短缺,這一問題又因戰區後勤地帶的缺陷而更加嚴重。

由於突然轉入了運動戰另一個問題——機動運輸工具不足——又暴露出來,這幾乎導致了作戰陷於停頓。從半靜態轉向快速運動的作戰型別中出現的運力缺乏問題,部分原因是因為戰爭部沒有采購足夠數量的重型卡車。但是戰地指揮官並非沒有責任,他們無視後勤計劃人員的意見並在最初兩個月內對於擴大卡車車隊不夠重視。

英國和加拿大軍隊整體上習慣了相對不那麼豐富的物資和補給供應(而且可能因此兩者在庫存與賬目管理和避免浪費方面做得更好)。他們較少因為意外的需求向後勤人員提出不講道理的要求。不過,英加軍隊在8月底之前同樣遭遇過短期的彈藥短缺並嚴格限制使用。而且兩軍在9月、10月又出現過彈藥短缺。這一問題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後勤運力的不足,而這一問題又來自於制定後勤計劃過程中過於謹慎,而在1400輛新採購的英國3噸卡車中發現了引擎缺陷(這又影響到了引擎備件)又使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盟軍各方都存在的較大問題是步兵補充兵員不足。各國軍隊或早或晚都碰上了人力危機。對於英軍來說,這問題來得更快。由於從北非作戰中總結出了錯誤的經驗,英國陸軍部嚴重低估了步兵可能的傷亡率(少估了幾乎一半),同時又高估了其他兵種的傷亡率。即便沒有預估方面的失誤,英軍在諾曼底登陸日一年之前就已意識到在1944年9月底之前可能會短缺3.5萬名步兵。後來證實這一估值只是稍微太悲觀而已。根據預估的情況,為了保證其他部隊能維持實力,第21集團軍群不得不解散了兩個師(一個在8月份一個在11月份)和相當於兩個裝甲旅的部隊。從8月到11月中旬,加拿大軍隊同樣出現了人手短缺問題(此時由於在不主動進攻的戰區執行靜態任務傷亡率開始下降)。

美國戰爭部(以及歐洲戰區)在預估步兵傷亡率時出現了嚴重偏差,尤其是步兵。到7月底時,美軍的補充兵儲備中幾乎已經沒有步兵。不過從消耗戰轉入機動作戰後這一問題得到了緩解, 直到進入11月份再次出現陣地消耗戰後,盟軍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人力危機。這並非全部是戰爭部的責任,事實上,美軍在歐洲戰區超編了7 萬人,其中3.2 萬人屬於管理層,富餘人員的一部分本來可以重新訓練為急需的步槍兵。實際情況是, 美英加軍隊能通過整合指揮部和勤務單位來獲得步兵兵源,重新訓練高射炮兵等其他戰鬥部隊的富餘人員使其成為步兵,加快補充兵員的輸送速度等方式來解決步兵短缺問題。這些措施的效果無法令人完全滿意,因為這樣獲得的大量步兵訓練不足而且滿腹怨氣。英軍還因缺乏人手,對作戰的策劃與執行產生了比解散部隊更有害的影響;英軍指揮官也十分顧慮如何把傷亡降到最低,因此變得過於謹慎而有時錯失機會。

儘管盟軍地面部隊巨集觀上的需求在大多數方面能夠預見到並能滿足,在更為具體的戰區計劃中不能說達到了同樣效果。在登陸之前,盟軍地面部隊架構與他們的作戰策劃之間,在後勤方面出現了脫節。雖然盟軍在編制發展方面十分重視裝甲部隊和機動性,顯示出盟軍進行機動作戰的決心和準備,但他們卻假定把登陸灘頭陣地擴大到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並突入不列塔尼半島的作戰,將會是一場漸進的、可預測的戰鬥,而且期間敵人將會有序地從一條河流撤到下一條。一旦前進到塞納河,盟軍將會安排一次長約一個月的作戰停頓,在這期間盟軍將恢復港口運作,延長鐵路線和輸油管路,更多的補給和機動運輸工具將會上岸,以建立一個支援未來進軍所必需的前線補給堆集場。隨後向德國挺進時預計也將按照類似的可預測的方式進行。

本質上盟軍的攻勢將會重演協約國在1918 年的行動,而不是德軍式的閃電戰。盟軍的後勤系統實質上是按照線性的勻速推進作戰而配置。以美軍為例,戰區後勤地帶應當接收進入戰場(諾曼底)的補給;把補給運往合適的堆集場;對補給進行分類和盤點;然後通過不同部門,向集團軍的後方邊界按照需求向前輸送,各集團軍再把物資分發給各個師。

美軍的計劃是在登陸後第41 天,建立可供14 天作戰的除彈藥以外所有型別補給的儲備,彈藥則達到5 個火力單元的數量。到登陸後第90 天,補給儲備將達到大部分物資可供21 天作戰的水平和5 個火力單元的彈藥(當然在這期間,美軍在法國的師的數目也將增長,從15 個上升至21 個)。為了實現這一水平的儲備,補給上岸的速度必須至少高於實際需要的50%。就是說,如果一個師起初每天大約需要800 噸物資的話,那麼每天運到歐洲戰場的補給就要提高到1200噸,這一數字不包括空中部隊的需求、煤炭等民用物資、預先裝船的裝備、修復鐵路和橋樑與鋪設管線所用材料,以及其他日常用品。這意味在登陸後41天內每天要運送2.65萬噸物資上岸。這一數字到登陸後第90天將上升至大約每天4.5萬噸。

本文摘自《從勝利到僵局:1944年夏季西線的決定性與非決定性戰役》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剛試射,俄羅斯推出反制措施,再次著眼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