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國家無法擁有洲際導彈的最大原因就是沒有研製動力!需要研製洲際導彈的國家都是具備一定體量,且自身安全容易受到威脅或者容易威脅別人的國家,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這就是擁核國家!想象一下,如果耗費大把人力物力財力只是為了將一個常規炸藥包投擲到八千公里乃至一萬多公里之外,那有什麼意義呢?數一數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只有五常加以色列、半島某國,而這七個國家無一不是核武擁有國。
▲以色列“傑里科”-3彈道導彈,雖然射程只有7000千米,但是足以覆蓋所有潛在敵人,屬於準戰略導彈
唯一的一個潛在洲際導彈擁有國印度目前已經研發了五千公里射程的烈火5遠端導彈,而他們也是早在1998年就已經成功的進行核武試驗。所以諸如日本、德國等理論上在資金、技術上並不存在太大限制的國家,他們因為受制於二戰戰敗國身份,無法擁有包括核武器在內的進攻性武器,自然也就失去了研製洲際導彈的動力。
▲日本鹿兒島基地發射火箭,火箭技術與彈道導彈技術高度重合,但是沒有再入階段的技術考慮
除此之外研製核武器的技術門檻也是極高的,中等體量的國家研製起來太費神,小體量國家則根本就沒有任何希望研製成功(以色列號稱最小的超級大國,並且背後有美國西方鼎力支援)。對於洲際導彈而言,主要存在這麼幾個關鍵的技術難點!
▲印度烈火系列導彈射程
首先就是先進的火箭發動機技術,洲際彈道導彈大部分時間都在大氣層之外飛行,因此必須使用自帶氧化劑的火箭發動機,由於洲際導彈的重量多在40噸以上,彈道高度在1000公里以上,因此要求火箭發動機必須擁有巨大的推力,並且為了得到足夠的推重比和速度,火箭發動機必須進行多級串聯疊加。而製造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目前是比飛機噴氣式發動機更難的存在,即使強大如美國,依舊還在大量購買俄羅斯的火箭發動機,可想而知其門檻有多高!
▲美國購買自俄羅斯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
有了發動機,還得有優秀的燃料推進劑,全世界的洲際導彈燃料分為液體和固體兩大類,液體燃料雖然可以直接使用液氧-酒精或者液氧-煤油的組合直接燃燒,但是這二者的環境適應性差、需要提前加註燃料、對彈體也有腐蝕性,因此必須提供充足的發射準備時間才能完成一次發射,戰時生存機率太低,已經逐漸退出了洲際導彈的舞臺。
▲液體推進劑火箭(左)與固定推進劑火箭(右)的構造
而固體推進劑雖然避免了液體燃料的缺點,但是又帶來了容易受潮,並且比衝量低的缺點,為了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又發展出複合推進劑,雙基推進劑等各種不同的固體燃料,這些複雜的固體燃料需要使用高燃燒指值鋁粉、燃燒調節劑、固化劑、粘合劑、催化劑等幾十種不同的成分進行分毫不差的比例調配才能成為真正的推進劑,如果有一絲一毫的誤差,就可能導致導彈爆炸!而就是這一種推進劑,目前全世界能夠研製的國家也不超過十個!
▲火箭推進劑整形,要求分毫不差
洲際導彈在飛行過程中,速度能夠超過15馬赫,而這麼高的速度會帶來彈體與空氣強烈的摩擦,溫度最終可能高達2500℃以上,這樣高的溫度如果使用金屬材料會直接燒穿,使用陶瓷材料又容易開裂,如果使用耐高溫的合金材料則會造成超重,因為洲際導彈的重量每減少1公斤,就可以多出近200公斤的推力。所以主流的火箭耐熱材料都是輕質的複合碳纖維製作而成,這種材料作為國家的高度機密,是不可能向任何國家透露的,因此想要造導彈,只能自己開發,沒有強大的材料科學基礎,根本不可能開發出這種材料。
最後就是洲際導彈的導航問題,洲際導彈最少要飛8000公里,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怎樣保證飛行如此之遠的距離而不偏離目標?這就必須運用到慣性導航,慣性導彈不依賴外界聯絡,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干擾能力,但是這種方法嚴重依賴高精密的加速度計和陀螺儀進行瞬時速度和方位角計算,以此來調整自身飛行方向。目前精度最高的鐳射陀螺儀只有中、美、俄、法等國家才能研製,就連印度這樣號稱軍力世界前五的國家都沒法生產!印度的導彈至今還在依賴進口俄羅斯產品,而進口產品的品質自然也不會高到哪去,所以我們就時不時的能看見印度導彈做著搞笑的布朗運動,這背後就是實力的差距!
▲鐳射陀螺儀
除了以上的技術難題之外,洲際彈道導彈本身就是擁有數十萬個性能、材料、構型、工藝完全不同的複雜組合體,如何成功地加工出這些零部件,如何保證這些零部件的精度和可靠性,如何將這些複雜的零部件組合成為一個分毫不差的完整導彈?如何進行有效可靠的實彈發射試驗?這都是對於一個國家工業科技的最大考驗,如何沒有堅實的工業基礎和過硬的基礎科學,即使能夠製造出洲際導彈,誰能確保它真的能打的響,打的準呢?
▲俄羅斯白楊M陸基洲際導彈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