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認定希特勒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但一份由英國人卡爾•迪克斯在美國華盛頓國家檔案館找到的檔案證實:在1925年德國就已經著手製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計劃了,而當時的希特勒只是慕尼黑的一位不起眼的納粹思想的傳播者。
德國在一戰中淪為戰敗國,1919年4月被迫簽訂了《凡爾賽條約》。美國總統威爾遜說盟約是“弟兄的、友愛的憲章”。不過這份“友愛的憲章”使得德國被迫付出316億8000萬美元的龐大賠款,喪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以及十二分之一的人口,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也全部被英、法、日、比瓜分。德國大臣齊默爾罵道:“威爾遜就是個偽君子,《凡爾賽條約》是歷史上最卑鄙的罪惡。”
在軍事方面,德國從所有侵佔的領土撤軍,遣返所有協約國的戰俘,還交出了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大炮、2.5萬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以及5000臺機車、1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150艘潛艇。再加上被美國奪走的50餘萬噸船隻,德國可以說是傾家蕩產。
《凡爾賽條約》為德國帶來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恥辱,在德國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那份沉睡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的檔案,是一戰後德國軍方的上層人物為報仇雪恨而制定的。其內容和後來希特勒的軍事行動驚人地相似。計劃要求將戰敗後只允許德國擁有的10萬兵力擴充到280萬。
希特勒在1939年入侵波蘭挑起世界大戰時就已經做到了。計劃中還設想的軍隊的組成結構也與希特勒的軍隊組織結構完全一樣。共組成8個完整的集團軍、102個師和252位將軍。不過,要在軍隊上實現這樣的巨集偉計劃,需要足夠的財政支撐。
1924年9月,在德國經濟剛有好轉的情況下,德國開始反抗國際社會。德國政府向戰勝國發出一份照會,意圖擺脫《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拘束。
面對這樣的挑釁,法國率先發難,加以阻攔。因為隨著德國軍事實力的日益強大,其矛頭必然指向法國,德法是世仇,德國絕對不會忘記一戰後法國對他們的所作所為。
1931年秋,希特勒曾說過如果他現在掌權,陸軍部全面武裝無論是200億、400億、600億甚至是1000億,他都會滿足的。德國納粹黨執政後,德國的軍費不斷擴增。德國政府煽動德國人民,要求德國人民為生產原料戰鬥出錢出力。
人民可以沒有黃油,但在戰場上不能沒有武器。就這樣,在入侵波蘭前,德國的工業產量僅次於美國和蘇聯,在世界位居第三。
在工業生產迅猛增長的同時,德國軍隊規模也在迅速擴大。納粹黨執政後,德國追加對海軍的軍費。1936年10月初,德國出兵西班牙,這不僅僅是反對共產主義的戰爭,也是德國以此測試新式武器進行實戰演習。
1937年3月7日,一支德國部隊迅速越過萊茵河橋,很快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如果在進軍萊茵區後,法國軍隊也開進萊茵區,這支德國部隊將無法與法國軍隊抗衡的。可英國第一個勸告法國不要對德國採取懲罰措施。這場賭博,以德國勝利為結局。
1939年,儘管德國並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希特勒卻已經等不及要發動一場復仇以及征服的戰爭,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把全世界拖入了戰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