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戰爭與和平既衝突又矛盾,沒有人能預料到戰爭何時來到,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和平。如果說古代戰爭依靠的肉搏,那麼當時間進入19世紀之後,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誕生之後,戰爭的定義也被重新改寫了。

從冷戰到熱戰雖然戰爭本質沒有改變,但是卻徹底顛覆了戰爭史。在一戰結束25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再一次打響了。

各種充滿了科技含量的武器被運送至戰場,士兵們的裝備也越來越先進。其中,有一個比較顯眼的細節,那就是美軍頭盔上多了一層“漁網”。

當這場持續了七年之久的戰爭結束後,軍事專家做了一個統計資料,他們發現美軍頭盔上的小改動,看似很雞肋,卻至少意外拯救了20萬美軍的生命,這就是細節決定成敗的現實體現。

第一、軍用頭盔發展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於1939年,由納粹德國、義大利、日本挑起,希特勒、墨索里尼、裕仁天皇三個人,需要為這次世界範圍內的戰爭負主要責任。

二戰期間這三個國家計程車兵,都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並且為了降低士兵死亡率,還為每一個參戰士兵配發了金屬頭盔。

用於保護頭部的頭盔,並不是二戰時的產物,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士兵們的頭上就已經帶上了,可以起到防禦作用的頭盔,身上還披著沉重的鎧甲。

而西方國家的相關歷史不足千年。但這只是古代士兵頭盔的起源歷史,而一戰、二戰期間的軍用頭盔,則是由法國亞德里安將軍發明出來的。

據說一戰時期由於戰況激烈,一枚炮彈打中了防線後方的廚房,而當時廚房內計程車兵基本都陣亡了。

但後來根據一個倖存者的描述,他在炮彈打過來時及時將鍋扣在了頭上,因此才算撿了一條命。

亞德里安將軍從中受到啟發,於是便 發明了“軍盔”,並於一戰期間戴在了法國士兵的頭上,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犧牲。

第二、美軍漁網頭盔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不注意,生命就會因此而隕落。正所謂刀劍無眼、槍炮無情,參戰國為了保障士兵的人身安全,都會竭盡全力地保護他們的頭和心臟。

畢竟這兩個部位一旦中彈,就算不死也會失去戰鬥力。於是防彈頭盔、背心被髮明出來,並在實戰中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當然,一戰和二戰期間士兵佩戴的頭盔,因為受到技術限制所以並沒有防彈功能。但金屬材質的頭盔,依然可以抵抗流彈和炮彈皮對頭部的傷害。

由於美軍在一戰時期傷亡比例也不小,所以到了二戰時期,為了盡最大可能降低士兵死亡率,不僅重新改良了頭盔的材質,而且還在頭盔外覆蓋上了一層“漁網”,大家別看這層漁網有一點滑稽,但卻讓20萬美軍得以生存下來。

為什麼二戰期間,美軍要在頭盔上放一層漁網呢?原因是他們曾在戰場上吃過大虧,在美日戰爭中美軍的傷亡比例特別大。

為了能夠有效降低士兵的死亡率,美國人可謂絞盡腦汁。最後經過詳細分析得出結果,原來導致傷亡慘重的主因竟然是頭盔。

第三、頭盔反光暴露行蹤

由於為了讓頭盔儘可能地起到防彈作用,所以在製造頭盔的時候,都會選擇韌性較好的鋼材。雖然頭盔製造出來之後,會在外層刷上一層軍綠色的油漆,但是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這依然會折射出刺眼的光芒。

在周邊沒有掩體的前提下,這種光芒簡直就是導致士兵死亡的兇手。因為一旦頭盔反光就會暴露士兵們的行蹤,而敵人看到頭盔上的反光之後,就會馬上鎖定美軍的位置,並提前做好相關的戰略計劃,這讓美國軍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後來美國軍方找到原因之後,便開始研究偷窺的改良方法。最後他們決定將頭盔上的油漆刷得再厚一些,按這種方法也有弊端。

因為這種油漆不耐磨、易脫落,這就需要人工去不斷的進行反覆刷漆,不僅費工費時而且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最後有人提出直接在頭盔上,安裝具有偽裝效果的軍綠色“漁網”,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解決頭盔反光的弊端,而且也不用擔心油漆脫落的問題。

同時,還能降低頭盔與其他東西碰撞時發出的聲音,這種一舉多得的方法,讓美軍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並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結 語

美軍對頭盔的改良方法雖然很簡單,但是卻完全符合實用主義的特色。畢竟頭盔的主要作用是為了保護士兵的頭部,並且可以避免軍隊的行蹤被暴露。

但如果當頭盔成為一個燙手的山芋時,只有積極地進行改良,才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竟然只是在頭盔上安裝“漁網”,看來細節決定成敗並不是一句空話。

24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藍天雄鷹——孫生祿,為了民族復興血戰長空,為掩護戰友血灑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