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土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一直是西方眾多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清朝末年執政者迂腐怯懦,給了有心人可趁之機。1840年,西方列強用一場鴉片戰爭砸開了中國封閉已久的大門。
從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國共戰爭直至新中國成立,中國經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民族鬥爭,無數革命先烈用熱血和不屈的意志澆鑄了中華民族堅挺的脊樑。
甲午中日戰爭
新中國成立以後,邊境問題不斷,為了捍衛民族尊嚴和領土完整,湧現了無數英雄兒女。即使是敵我軍事實力相差懸殊,他們也從未後退過哪怕半步。
在中印戰爭中,就曾有這樣的三位老兵。他們僅憑三人之力,拿下了敵軍一個炮兵營、兩個炮兵陣地,成功繳獲數門大炮和大量武器物資。
他們在樸實無華的戰後報告中一本正經地吐槽: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反擊?這短短的一句話中飽含的是作為中華兒女的驕傲和自信,以及身為中國軍人的霸氣和永不放棄。令這三名老兵能夠制勝的法寶是中國輕步兵巔峰戰術三三制。
中印戰爭中的“孤膽英雄”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入侵印度開啟了殖民統治,此後英印不斷向外擴張領土,企圖侵佔我國西藏地區,邊境領土爭端致使中印衝突不斷。
1947年,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統治,宣佈獨立,但中印邊境問題並沒有迎刃而解。1951年,印度在中國忙於抗美援朝之際,趁機對西藏進軍,對中國邊境領土進行蠶食。1962年,新中國為了捍衛祖國領土完整和邊境穩定,打響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龐國興是一位普通的老兵,他所屬的邊防九連在西山口戰役中接到“尖刀兵”任務,負責在夜襲中打頭陣,為大部隊掃清障礙。
西山口地區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海拔4300多米,是南邊最遠的雪線。此處地形陡峭,山高林密,易守難攻。
對面的印度步兵第四師是印度的王牌部隊,他們利用西山口複雜的地貌修建了大量工事,同時在高地上配備了炮兵營和機槍連,這對我軍的進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那一夜大霧瀰漫,能見度極低。夜晚的山林中根本無法辨別方向,龐國興在追擊敵人的過程中與大部隊失散了,在尋找大部隊的途中他與同樣和部隊失去聯絡的冉福林、王世軍和周文軒相遇。不知道大部隊的具體方位,但敵軍的方位他們是十分清楚的。戰機絕對不能延誤,四人很快達成一致,決定先組成臨時的戰鬥小組繼續作戰任務,由龐國興任臨時組長。
四人都是經驗老道計程車兵,戰鬥小組經過了短暫的磨合很快有了默契。他們雖然人少,但作戰經驗豐富、機敏無畏,高地上的印度軍隊在他們神出鬼沒的攻擊下嚇破了膽,丟下大炮槍支迅速潰散四逃。
此時山下的大部隊與敵軍正值膠著之際,山上的槍炮聲突然停了。沒了後方火力支援,印度部隊對上中國解放軍簡直是以卵擊石,很快被我軍全部消滅。
龐國興小組繼續追擊敵軍,精神已經瀕臨破潰的印度車隊在見到他們出現時,直接將車內的食物、望遠鏡、行李和電臺等一股腦扔出車外後,在第一時間逃命而去,僅僅希望龐國興他們不要追上來,四人啼笑皆非。
在一次追擊中,周文軒追得酣暢淋漓,與三人走散。
接著龐國興三人遇到了大危機,他們遭遇了200多敵人的追擊,敵我差距太大,龐國興迅速做出了判斷,帶著戰友轉入密林與敵人遊擊作戰。並抓住時機佔據了有利地勢,最終全殲敵軍。
龐國興戰鬥小組18天后才與大部隊會合,在單獨作戰的這18天裡,孤膽英雄們深入戰場15裡,擊斃7名印度高等軍官,繳獲戰利品不計其數,為大部隊開闢了道路,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戰爭結束以後,龐國興被中央領導授予一等功勳章。
經典三三制戰術起源龐國興小組的戰鬥成果是喜人的,但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偶然。他們在作戰過程中,採用的是中國陸軍最拿手的經典三三制戰術。三三制戰術最初的運用是在抗日戰爭的戰場上。
在抗戰初期,中國軍隊使用的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人海戰術。人海戰術在冷兵器時代被廣泛運用,但在日軍猛烈的火力之下,沒有炮火掩護的八路軍,傷亡十分慘重。當時中國的軍隊剛建軍不久,武器裝備落後,作戰經驗不足,單兵作戰能力弱。
為了彌補這些短板,林彪在以“一點兩面”為戰鬥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將優勢兵力和弱勢兵力相結合的戰術。即在戰場之上分散人員密度,以此來降低我軍在敵軍密集火力下的人員傷亡。
此戰術的重點在於將三人組成一個小組,每名戰士都有明確的分工,進攻、支援、掩護各司其職。
在戰場上,小組以倒三角隊形前進,三個小組為一個戰鬥班,三個班為一個戰鬥群。每個戰鬥班都配備一名組長,戰鬥時,小組成員根據組長髮出的訊號靈活變換隊形,如果有戰士犧牲了,後面的馬上補位。
三三制戰術將戰場上計程車兵們結成了一張巨大的網,這張網“疏而不漏”。每個士兵都是一個獨立的指揮點,即使炮火在這張網上炸出一個洞來,也能迅速恢復如初。
中國古代有句名言:擒賊先擒王。
在大多數戰爭當中,一旦指揮系統被破壞,下面的軍隊便會成為一盤散沙,要麼被敵軍全殲、要麼四散逃逸,幾乎沒有作戰能力。
而在三三制戰術中,即使失去了指揮系統,士兵們只要堅守各自的使命,軍隊便不會受到影響。這樣的軍隊,真正實現了將一把沙子撒出去還能收回來的奇蹟。這樣的奇蹟,便是中國陸軍的底氣。
三三制戰術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克敵制勝法寶三三制戰術被廣泛使用在攻堅戰之中,革命前輩們在戰爭中不斷總結經驗,對戰術進行精進和完善。三三制戰術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出了極大的威力。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百萬志願軍戰士為了保家衛國,雄赳赳氣昂昂地渡過鴨綠江,在北邊那片異常寒冷的土地上與敵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
當時的志願軍裝備還只是“小米加步槍”,而他們所面對的是擁有1200多架各式戰鬥機、數千輛坦克裝甲車、近千門各式火炮的聯合國軍隊。
所以那時的聯合國軍隊指揮官——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堅信:中國不會、也不敢出兵插手朝鮮戰爭。他大言不慚地說:要飲馬鴨綠江,好好教訓一下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黃種人。
1950年10月25日,麥克阿瑟下令13萬聯合國軍隊分多線繼續行進,卻被突然冒出來的陌生部隊迎頭痛擊,裝備著美國現代化裝備的部隊被逐個擊潰,那些四散敗逃的美國大兵到最後都不知道他們的敵人到底是誰。
志願軍猶如天降神兵,狠狠打了麥克阿瑟的臉。狂妄的麥克阿瑟不信邪,親自前往朝鮮北部進行探查。彼時的朝鮮半島正值五十年不遇的寒冬,四處都是皚皚的白雪,飛機上的麥克阿瑟沒發現什麼異常,便放下心來。
麥克阿瑟
他命令聯合國軍隊不要膽怯,大膽進攻,在聖誕節前結束這場戰爭。
在長津湖戰役中,美軍高階將領史密斯雖已截獲志願軍正在靠近的情報,但他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他率領的3萬人是美國的王牌部隊,戰鬥經驗豐富,從無敗績。志願軍想全殲他一個師簡直是痴人說夢,先準備個十幾萬人再說吧。而且偵察機根本沒發現任何中國部隊的蹤跡,他們還能從雪地裡鑽出來不成。
但他顯然低估了志願軍的強行軍能力和作戰能力,志願軍部隊利用夜色的掩護,排除萬難進入作戰區域,在敵軍強大的炮火之下,利用三三制戰術不斷變換隊形向著敵人衝過去。對於聯合國軍來說,中國計程車兵好像無處不在,而且怎麼打都不見少,到處都是人!
三三制戰術在朝鮮戰場上登峰造極,成為了中國志願軍克敵制勝的法寶,也阻斷了麥克阿瑟的白宮之路。
最強陸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是以這樣的血肉之軀抵擋住敵人猛烈的炮火的。抗美援朝戰爭可謂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那時中國陸軍的軍事實力,很有可能已經超越了世界第一的蘇聯軍隊。
中國陸軍的三三制戰術到底有多牛?時至今日已是21世紀了,在這大半個世紀中,美國陸軍發展的終極目標,便是三三制的戰鬥模式。而我國的革命先輩們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將三三制戰術運用得出神入化了。
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為之驕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