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快七十年了,但那首“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雄壯激昂的歌曲仍然不時在人們耳邊迴響。最近隨著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的熱播,開頭和結尾那鏗鏘有力的旋律又讓人們沉浸於對逝去歲月的感懷之中,很多人的腦海中又浮現出當年志願軍浩浩蕩蕩的過江場景。

1950年6月25日拂曉,朝鮮戰爭突然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宣告,公然宣佈出兵朝鮮,並綁架聯合國組成了聯合國軍,準備武力干涉朝鮮內政,並命令第七艦隊武裝侵佔我國領土臺灣,毛主席敏銳地覺察到局勢的嚴重性,命令四野13兵團所屬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開赴東北地區集結待命。9月14日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朝鮮戰局直轉直下,隨後,美國不顧我國政府的多次警告,命令軍隊越過三八線,並快速推進到鴨綠江邊,關鍵時刻,中央力排眾議,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0月11日先頭部隊開始秘密渡江,到了10月末入朝部隊就達到了6個軍,兵力高達25萬人,11月末,志願軍過江部隊更是接近38萬人。

這麼多部隊,這麼短的時間內是在哪裡跨過鴨綠江的,大家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丹東的鴨綠江大橋,很多人因此會認為,志願軍就是在那裡過江到的朝鮮,一些電影和電視劇裡志願軍過江的畫面也都是在這裡拍攝的,其實志願軍當年的過江地點可不止丹東鴨綠江大橋這一處,當年從吉林的臨江、集安到丹東的鴨綠江一線,相距380公里的江面上,九座江橋(現存七座)以及十幾座浮橋,前後參戰部隊和民工有200多萬就是從這些地方跨過了鴨綠江。下面就按當年過江的時間順序,到這幾個過江地點和橋樑去看看。

一、集安

集安市,原為遼東省輯安縣,1965年改為集安,現為吉林省通化市下轄的縣級市。

當年集安是志願軍最早渡江的地方。

集安鴨綠江鐵路大橋

這裡距丹東320公里,集安市區約10公里,這座橋是中朝三大鐵路橋之一,也是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走過的第一座橋樑。

70年後,雖然很多浮橋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但這座鐵路大橋依舊巍然聳立在江面上,這是當年日本侵略東北時所建,全長589.23米、寬5米、高16米,共20孔,橋體為鋼架結構,混凝土橋墩,在鐵路橋上方還建有鋼架花梁。

最早從這進入朝鮮的是42軍的部隊,10月9日這個軍接到入朝作戰命令,11日偵察部隊提前過江,然後是副師長肖劍飛率領先遣指揮所過江,10月15日晚上開始,這個軍的124師、126師、125師先後過江,是志願軍中最早跨過鴨綠江的野戰部隊。梁興初率領的38軍也是從這裡過的江。

朝鮮戰爭期間,先後有42萬大軍和17.2萬隨軍擔架隊員,近15萬車皮的物資由此進入前線,僅從此橋運送回國的傷員就有18.2萬人,為朝鮮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鐵路軌道旁,仍保留著當年日軍修的碉堡,現在這座橋連同口岸國門已經成為當地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吸引著遊客紛至沓來。

這座矗立於國門附近的橋頭碉堡,始建於1938年,鋼筋水泥結構,共4層。從外牆上可以看出,依舊有很多彈孔,這是當年美軍飛機掃射留下的記憶。

這座大橋是一主兩輔,即一條主鐵道、兩條輔道,一旦主道被炸燬,還有輔道可以使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軍飛機對這座大橋進行頻繁轟炸,我高炮部隊利用橋頭堡對敵機進行打擊,保衛了對朝鐵路運輸的安全暢通,至今碉堡的牆壁上仍殘留著彈痕,這座橋在抗美援朝期間被稱為“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江橋附近自然風景秀美,與朝鮮城市滿浦隔江相望,在這裡可飽覽異國風光,是鴨綠江流域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

江對岸朝鮮守橋部隊的兵營。

江橋地址:吉林省集安市北部。

門票:30元。不買票在沿江的公路上也能看到鐵路橋的全景。

二、丹東

丹東有兩座橋大家是最熟悉的,這就是並肩橫在鴨綠江滔滔江水之上的“姊妹橋”,一座是鴨綠江大橋,一座是斷橋。

鴨綠江斷橋

建於1909年,是鴨綠江上第一座大橋,這是一條公路橋。

鴨綠江大橋(中朝友誼橋)

建於1937年,最開始是鐵路橋,後來根據戰事變化,被改成公路鐵路兩用橋。

“姊妹橋”承擔著志願軍過江、軍用物資供應、後方支援前線的運輸任務。侵朝美軍很快意識到“姊妹橋”的重要作用,開始連續不斷地對兩座大橋進行偵察、掃射、轟炸。

1950年11月8日上午,美軍派出近百架B—29型轟炸機飛臨新義州和鴨綠江上空,投下了大量的炸彈,公路大橋遭到嚴重破壞,11月14日,美軍再次派出飛機對大橋實施轟炸,橋被攔腰炸斷,朝鮮一側鋼樑和三座橋墩被炸塌,大橋徹底癱瘓成為斷橋。戰爭結束後,中國一側的四孔殘橋被一直保留下來,習慣上被稱為“斷橋”。

如今走上斷橋,鋼架和橋體上炮彈留下的痕跡仍清晰可見。

斷橋被炸燬後,汽車無法透過鴨綠江,為保障運輸,中朝兩國將鴨綠江大橋雙軌鐵路中的一軌拆除,鋪設了一條公路,變成了公鐵兩用橋,承擔起了斷橋被炸燬後的全部運輸任務。

鴨綠江大橋也成為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1950年11月8日到1950年底,敵機對大橋進行了14次轟炸,我修橋部隊一邊炸一邊修,1951年4月7日,美軍又出動B-29型轟炸機24架,投下50多枚炸彈,再次對鴨綠江大橋進行了狂轟濫炸,我方1600多人搶修四晝夜後,大橋於11日通車。

鴨綠江大橋也是許多志願軍老戰士終生難忘的一座橋,這裡是他們從祖國奔赴朝鮮的地方,也是他們回國的“凱旋門”。

鴨綠江浮橋

在丹東鴨綠江大橋上游7公里處,有一個叫燕窩村的小山村,在這附近的江面上有一個浮橋遺址,這就是著名的鴨綠江浮橋,也是當年鴨綠江上架設的十幾座浮橋中,唯一在水面上能看到遺蹟的地方。

伴著靜靜流淌的江水,江面上矗立著一排深褐色的木樁橋墩,雖然經過70年的洪水沖刷,仍然穩立江中,隨著潮漲潮落,默默述說著那段炮火硝煙的歲月。

這是一個木結構列柱橋,全長500米,寬6米,共有20座木樁結構橋墩,每座橋墩由30根直徑約30至40釐米的圓木立柱組成,橋建的很低,落潮時稍高出水面,漲潮時則沒於水中,有較強的隱蔽性。

說是浮橋,其實這是一座鐵路便橋,東北軍區工兵部隊於1951年1月1日動工,同年5月30日建成投入使用,鐵路便線從金山灣站接軌,沿馬家堡、套外村,緊貼東平大街,經燕窩村過江,透過朝鮮五木裡直達新義州。

該浮橋在1954年7月拆除。當時只將鐵軌和橋面板拆除,遺留木樁墩於江中,沒有想到會成為今天一個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

照片《跨過鴨綠江 》上的浮橋

當年的鴨綠江上除了鐵橋和公路橋,還架設了十幾座浮橋,雖然今天浮橋早已蕩然無存,但是有一座浮橋是不應該被遺忘的,這就是著名照片《跨過鴨綠江 》中的這座浮橋。

浮橋位於丹東九連城鎮的馬市村,這裡距離鴨綠江斷橋有14公里,浮橋建於1950年10月,是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徒步從公路便橋入朝參戰的唯一一處過江地點,為志願軍隨軍記者黎民所拍,照片上全副武裝的志願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地行進在白雪茫茫的鴨綠江上,畫面開闊壯觀、氣勢恢宏,這幅照片與《志願軍戰歌》一起,成為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標誌,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

這就是當年浮橋所在地,這個留下過珍貴歷史瞬間的重要遺址,多年來一直被錯誤地認為是燕窩村那個浮橋地點,現在這裡除了對面朝鮮的地形地貌與照片一樣外,江面已經看不出任何痕跡。

東尖頭鐵道便線橋

這是丹東市內的志願軍第五座過江橋,在丹東沙河口附近,是歷史愛好者安東逸夫前兩年查閱大量資料,在丹東新發現的一處志願軍過江橋遺址,此橋1951年由志願軍工兵修建,當時被稱為東尖頭鐵道便線橋。

上游太平灣關閉閘門後,東尖頭鐵道便線橋遺址處露出的江中心橋墩保護石頭堆。

安東逸夫拍攝的江橋遺址

幾十年過去了,為緩解中朝友誼大橋的運輸壓力,現在鴨綠江上又修建了一個新橋,這就是中朝鴨綠江大橋新橋,丹東這邊在浪頭鎮,朝方連線新義州龍川 ,長度有20公里,2014年下半年就全面完工,然而到現在大橋也沒開通,在現場沒有看到對方一側任何動工跡象,甚至連地基都沒有開挖。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三兵團炮兵指揮所舊址

位於丹東市振興區英華山上,和抗美援朝紀念館在一個地方,1950年七八月間,東北軍區在安東的英華山上修建了這個指揮所。佔地面積700多平米,地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志願軍入朝前,這裡是志願軍司令部所在地,彭總率部隊入朝後,該指揮所為志願軍的後方備用指揮所,守衛鴨綠江橋的高炮部隊曾駐守這裡。

三、長甸河口

長甸河口位於丹東寬甸縣,距離鴨綠江斷橋有不到六十公里的距離,這裡就是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的創作原型地,當年著名的軍旅作家鄔大為到河口採風時,被這裡迎春盛開的萬畝桃花所深深吸引,揮筆寫下了這首歌曲。

河口村也是當年志願軍的主要過江地。這裡有兩座大橋,一個是現在的斷橋,還有一個是上河口鐵路大橋,在斷橋兩邊,還各搭了一座浮橋。

先看數字統計,從1950年10月11日誌願軍進入朝鮮,到戰爭結束,從這裡過江的志願軍共有7個軍另兩個師,其中包括39軍、40軍都是從這裡過的江,還有炮兵7師,加上後勤、戰勤民工等,總數有30萬人。

1950年10月25日,從這裡首批過江的志願軍40軍第118師,在雲山、溫井地區打響了抗美援朝第一槍,也就是最近熱播電視劇裡打南朝鮮軍那一仗 ,毛主席接到戰報後非常高興,就把這一天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

毛岸英是1950年10月23日從斷橋邊上的浮橋跨過鴨綠江赴朝參戰,當時任志願軍總部俄文翻譯兼機要秘書,到了朝鮮才一個月,就於11月25日遭美國空軍轟炸犧牲,年僅28歲,後來當地為了紀念他,就在他當年過江的地方建了一所毛岸英學校。

河口斷橋

原名清城橋,這是鴨綠江上連線中朝兩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橋。建於1941年。

全橋總長709米,1950年1月19日彭總第一次過江就是從這個地方過去的,當時彭總身邊僅帶了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和一部電臺,乘坐一輛吉普車就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

1951年的3月29日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次飛機輪番轟炸,最後斷裂,成為永遠的斷橋,

今天的斷橋已經成為紅色旅遊景區,有炮樓碉堡、雕塑群,還有遊船碼頭,在斷橋橋頭還有彭德懷、毛岸英、邱少雲、黃繼光等眾多英模塑像。

上河口鐵路大橋

河口斷橋被炸燬後,由於短時間內無法修復,就啟動了上游的上河口鐵路橋,這座鐵路橋是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才真正建成投入使用的。剛開始,這座鐵路橋並沒有與國內鐵路相連,隨著鴨綠江上的橋不斷被美軍破壞,為了保證前線供應,東北軍區組織幾千名鐵路員工和上萬名民工,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修好了這段長有74公里的鐵路線。下圖為鐵路隧道口的志願軍將士群雕。

上河口鐵路大橋原名鴨綠江清水火車橋,對面是朝鮮清水郡。該橋由日本人建於1938年,由於地處山區,兩岸地形複雜,加之志願軍防空力量保護,當時志願軍防空部隊有一個團9個連的高炮佈置在附近的山頭上,與對岸的朝方一起形成火力網,該橋只在1952年3月30日被炸壞過一次,整個戰爭期間,這座橋始終暢通。

1950年12月28日,一列滿載軍火的列車由這裡過了鴨綠江,這也是中國抗美援朝第一列軍列從長甸河口進入朝鮮。

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透過上河口這個咽喉過軌的車皮達21723輛,佔全部過軌車的11.8%,成為又一條支援抗美援朝前線的生命線,1950年12月,東北軍區在這裡還設立了志願軍口岸醫院,並作為志願軍傷病員的口岸中轉站,這是東北軍區設立的第一個志願軍口岸醫院。

1952年4月13日9時16分,一架美軍F-86噴氣式戰鬥機侵入長甸河口上空,被駐軍高炮第五O六團擊落,墜毀於長甸河口西北9公里之黃花溝。這是美機第一次被擊落於中國境內。

中國第一部反映鐵路抗美援朝的電影《鐵道衛士》,也是依據長甸河口抗美援朝鐵路運輸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這裡還是這部電影的主要外景拍攝地。

這條鐵路橋也成為丹東地區繼鴨綠江大橋、斷橋之後的第三條鐵血大動脈。

四、臨江市

臨江市是吉林省白山市的下轄縣級市,當年四野的四保臨江就是指這個地方。

臨江市鴨綠江大橋

該橋始建於1935年,1950年8月,美軍出動數十架飛機侵入臨江上空,向鴨綠江大橋和臨江火車站狂轟濫炸,大橋靠近朝鮮的一端被炸燬,1950年8月11日,當4架敵機向停在臨江火車站一列裝滿作戰物資的機車掃射轟炸時,火車司機徐國臣冒著生命危險將軍列向等避洞開去,敵機立即跟蹤追炸,向列車頭狂掃不止,徐國臣在受傷的情況下,仍堅持將列車開進了山洞,1951年,徐國臣被評為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有35萬人從這裡跨過鴨綠江。

鴨綠江上這一座座斷橋、一座座鐵路橋、公路橋還有那些已經難尋蹤影的浮橋,已經成為抗美援朝不可磨滅的記憶,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25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抗美援朝之“萬歲軍”--38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