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國臺灣地區首枚民營公司研發的“飛鼠一號”火箭發射失敗,在凌晨6時53分點火時出現系統訊號異常,發射終止。
飛鼠一號採用混合固,液態推進技術,即以合成橡膠為燃料,一氧化二氮當氧化劑,可飛達250公里以上的太空,比世界已有混合液態火箭的120公里紀錄超過一倍,將創造下世界新紀錄。另外飛鼠一號混合固,液態推進技術成本,只有其他火箭發射公司液態推進技術成本的10%,相當有競爭力。臺灣地區媒體報道中稱,“如果這次能飛到 200 公里高就會創下世界新紀錄,會引起世界注意,讓臺灣地區的太空產業表現耀眼。”
臺灣地區“飛鼠一號”的研發團隊來自於晉升太空科技公司(TiSpace),該公司由曾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以及國家太空中心的中國臺灣地區工程師陳彥升在2016年創立。該公司開發輕型運載火箭,並進行商業火箭發射服務,公司總部位於臺灣省苗栗縣竹南鎮,發射場位於臺東縣達仁鄉南田部落。從來源上看,陳彥升博士是美國堪薩斯大學博士畢業,有NASA和馬歇爾航天中心的從業經歷,長期從事固態火箭的研發工作。
除了飛鼠一號,該公司還有飛鼠五號專案,該專案宣稱,飛鼠五號為商業輕型運載火箭,三級式火箭全長約20米,直徑2.2米,第一級推升段推力達14萬6000多磅,第二級推力將近1萬8000磅,第三級約2200磅,可將重達390公斤的低軌道衛星(LEO)升往600公里高度,也可將重達350公斤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SSO)升往700公里高度[9],預計2020年底將進行首次試射,若試射順利,將可進入商業發射營運。
從背景來看,晉升太空科技公司的核心技術應當是混合式火箭發動機技術,但在其他方面可能並不強大。從產品定位來看,飛鼠系列混合式火箭的定位應該是廉價型商業火箭發射專案,該公司宣稱是“為日後6G技術佈局”的產品。
當然,歷史地來看,臺灣地區並非沒有自研火箭的歷史。從1998年開始,由臺灣地區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研發的“探空”系列火箭,自1998年至2003年共發射了3次,第2期長程計劃中在2004年至2018年發射7次探空火箭。從2019年開始的第三期太空計劃則委託民間廠商和大專院校開發探空火箭,預定在2020年進行發射任務。“探空”系列火箭普遍射高在300公里左右,最近一次發射是2014年10月7日的探空十號火箭。探空十一號沒有發射,其轉向即為飛鼠一號。
不過臺灣地區的火箭技術整體上看很不成熟,而且技術較為低端,無法與大陸和日本航天技術相提並論。更為嚴峻的是,事實上臺灣地區的經濟形勢會因為在尖端技術的弱勢而逐步喪失牽引力,臺灣地區的資源也無法滿足更大規模的航天專案運轉。此外,民進黨當局的政策走向毫無疑問也會弱化臺灣地區經濟形勢改善的可能性,臺灣地區的經濟很可能在未來東亞一體化中被邊緣化。這種邊緣化趨勢也意味著,不僅臺灣地區的可以動員的資源還會呈現下降趨勢,而且臺灣社會的分裂也存在著更大的可能性,這進一步否定了臺灣擁有執行更大規模航天工程能力的可能性。而喪失此類尖端技術的牽引,臺灣經濟恐怕將進一步變得無足輕重。
嗯,祝他們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