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海軍釋出官方訊息稱:在代號為“太平洋格里芬”的海上演習期間,“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布里埃爾·吉福德”號成功試射了“海軍打擊導彈”(NSM),這意味著配備有該武器系統的瀕海戰鬥艦在殺傷力方面已開啟新的時代。
圖為獨立級發射NSM導彈瞬間
實際上,NSM導彈並非美中國產物,而是來自北歐國家挪威。但由於NSM導彈的設計遵循了北約標準,因此它可適配多個西方國家的不同武器平臺;比如空射型NSM導彈,不僅可裝備F-35戰鬥機,同樣也適用於JAS-39和ET-2000等機型。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挪威海軍就根據自身複雜的海岸環境和防禦作戰需求研發出了多種不同型號的反艦導彈。不過隨著艦載反導技術的突飛猛進,挪威海軍也意識到儘快發展新一代反艦導彈的必要性;於是,他們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了研製“基於沿海作戰、具備隱身能力的反艦導彈”的計劃,而該計劃的具體產物便是NSM導彈。
因為研發團隊從一開始就對NSM導彈將來的作戰定位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可突防複雜地形、可對防禦性較強的海上或岸上高價值目標實施打擊,所以NSM導彈的綜合性能相比同類型武器更加出色。
圖為NSM導彈出鞘瞬間
獨特的氣動造型,力求完美隱身正如前述所言,NSM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對日益成熟的艦載反導技術,所以隱身效能就成了它不可或缺的基礎要素之一。而在實現這一效能的過程中,NSM導彈主要採用了三種方式:
第一,將彈體的氣動構形設計為不規則的幾何狀,這樣就能有效的降低雷達的反射面積。
第二,彈體表面使用複合材料,以達到吸收、衰減偵察電波的作用。
第三,利用預定打擊目標所在地區的地形遮蔽;具體操作方法大致就是提前在導彈的導航系統中設定飛行途徑點,而這些提前設定好的途徑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能夠最大化的為導彈提供掩護。
圖為展示中的NSM導彈
當然,這裡需要說明的是:NSM導彈雖然具備隱身能力,但這並不代表著它就無法被敵方搜尋和識別,只是難易程度的問題。
精確制導不可少,抗干擾同樣高超對於任何一型導彈來說,精確制導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打擊效果。綜合來看,NSM導彈主要依託的是美國的GPS定位系統,並藉助內建慣性系統和測高系統進行導航;而它的導引頭則使用的是具備寬視場、高靈敏以及抗干擾能力的熱成像雙波段自導頭。
這使得NSM導彈不僅能夠發現那些進行過熱效應降低的目標,而且還可以從眾多敵方目標中找到需要打擊的目標,比如對敵方艦隊中的預定目標實施打擊。
而NSM導彈出色的抗干擾性主要得益於在它內部設定的遮蔽防護層,這一設計可以最大化地避免導彈在任務過程中被敵方的電子或鐳射輸出干擾。
圖為近距離發射畫面
關於機動、有效射程以及戰場適應等動力方面,NSM導彈配備的是產自法國的Microturbo TRI-40渦噴發動機,該發動機具備燃燒效率高、引擎油耗低以及動力輸出強等特點,這也恰恰是保證NSM導彈機動靈活的最主要原因。同時,因為TRI-40發動機的尺寸相對縮小、重量相對降低,所以讓導彈內部釋放出了一定的空間;這部分空間既可用於必要的改進,也可注加更多的燃料以達到增程效果。
NSM導彈的動力系統固然出色,但它的射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遠:適度改造後最大射程也僅能達到250公里左右,通常情況下的有效射程只有185公里;當然,NSM導彈的射程之所以較短,主要還是由它的近海作戰定位決定的,不然美海軍也不會將其選作為瀕海戰鬥艦的反艦武器。
速度方面,NSM導彈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高亞音速(高於亞音速且接近音速)飛行,而在末段飛行時則能夠以0.95馬赫(約1163公里/小時)的速度進行大過載機動,進而實現突防打擊效果。
圖為“獨立級”搭載的NSM導彈系統
也正是因為在前面提到的氣動設計、引導效能和機動效能的共同作用下,NSM導彈對於複雜地形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包括完成掠海飛行和穿越狹窄海峽等動作。而且深處複雜環境也並不影響NSM對目標的搜尋和辨識。
總而言之,美海軍對於這款導彈可以說是信心滿滿,因此也將裝備了該導彈的獨立級“布里埃爾·吉福德”號瀕海戰鬥艦歸於重要的第七艦隊麾下。現在,算上已於7月份部署至新加坡的“蒙哥馬利”號,美海軍目前在西太共保有兩艘“獨立級”瀕海戰鬥艦;而且考慮到西太多分佈群島的地理特點,在那裡部署NSM導彈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