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魚雷後,20分鐘就沉沒的“愛宕”號重巡洋艦
平賀讓(1878-1943),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軍艦設計師,主持和影響了日本在二戰前多數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的設計。由於他擅長突破常規,多次創造了軍艦設計史上的奇蹟,被日本軍方譽為是“造艦之神”。
但是,“神的光芒”在太平洋的實戰檢驗中卻被無情戳破。最典型的就是,日本重巡洋艦非常容易被魚雷擊沉,在萊特灣大海戰中直接導致了日本主力艦隊的戰力崩潰。由此,平賀讓的若干設計漏洞被暴露出來。
平賀讓
曾震驚世界的“造艦之神”平賀讓,1878年3月8日出生於東京,1901年7月以東京帝大工科大學(後來的工學部)造船學科的首席畢業。1905年,他留學格林威治海軍學院,並於1909年1月學成歸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陷入了大艦巨炮主義的日本海軍面臨著經費不足的困境。為了抑制預算的膨脹,平賀讓首先提出了“小艦大炮”的構想,在3000噸級小型巡洋艦上實現5000噸級巡洋艦的火力。最終,由平賀讓擔任主設計的“夕張”號輕巡洋艦在1922年下水完工。
夕張號
“夕張”號首次採用前衛的組合式煙囪設計,上層建築緊湊而簡約,但武裝相對於3500噸的艦體卻十分強大。該艦配備了140毫米炮6門、610毫米雙連裝魚雷發射管兩座,速度為34節,足以匹敵當時5000噸級的巡洋艦。“夕張”號的問世震驚了歐美海軍強國,完全顛覆性的設計給後世的軍艦設計造成了很大沖擊。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出臺,日本、美國、英國等列強都開始限制軍艦總噸位和單艦噸位。在這種情況下,平賀讓設計出多種輕量化的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其中包括“古鷹”級、“妙高”級重巡洋艦、“川內”級輕巡洋艦、“神風”級、“若竹”級驅逐艦等。
古鷹號
日本這些新型軍艦透過獨特設計,在維持條約限制的同時創造了很強的火力和速度效能,為此受到各國高度關注,“造船中將平賀讓”的名字也因此名聞世界,並在日本國內贏得了“造艦之神”的稱號。
但是,“神”的稱號往往也是一種負擔,會讓一些設計缺陷難以被指正修改。平賀讓給日本海軍帶來的,除了“設計奇蹟”,就是實戰中屢屢坑人的設計缺陷。
三隈號巡洋艦
日本巡洋艦為何這麼容易側翻?二戰時期,日本重巡艦遭遇了幾乎全軍覆滅的結局,18艘在海上沉沒了14艘,另有4艘被炸沉或癱瘓在港口內。戰後分析沉沒原因時發現,與戰前設想的“可能多為炮擊導致”相反,多數都是魚雷命中造成的。
在18艘重巡洋艦中,由炮擊造成沉沒的僅有2艘,而多達13艘則是被飛機和潛艇魚雷擊沉的,比例高達72%。而且最關鍵的一點,13艘被魚雷擊沉的重巡洋艦,有12艘發生了嚴重的艦體側翻。這些重巡洋艦,要麼是平賀讓的設計,或是他原設計的改進型。
日本18艘重巡洋艦裡,有13艘是被魚雷擊沉的
理論上講,當軍艦被魚雷擊中後,一旦艦體出現嚴重傾斜,那麼側翻沉沒將難以避免。這時,巡洋艦可以透過注水取得艦體平衡,減緩甚至避免沉沒的命運。但是,日本重巡洋艦在戰時遇到類似情況,挽救措施幾乎屢屢失敗。
其中關鍵的原因,就是這些重巡洋艦的內部隔艙存在設計問題。在日本巡洋艦內部的船體中央,配置有一條縱向隔牆,將下部隔艙左右分開。相比之下,美國和英國巡洋艦在這裡卻是左右打通的。
高雄號
平賀讓之所以採用這種特別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巡洋艦實現“輕量化”,他擔心軍艦的縱向強度不足,因此增加了豎隔牆作為措施。但事實證明,這個設計純屬敗筆。
當巡洋艦側面遭到魚雷攻擊後,這段縱向隔牆反而阻止了海水向另一側流動,導致只有單側密封隔艙浸水。由此一來,必然導致巡洋艦橫向傾斜度加速變大,而且艦體的平衡復原力也會迅速消失。這就是日本巡洋艦容易側翻的原因。相比之下,美國巡洋艦如果被魚雷擊中,即使沉沒也很少出現側翻的情況。
日本、美國和英國重巡洋艦的隔艙設計示意圖
另外,嚴重傾斜不僅會導致側翻,而且在傾斜狀態下的巡洋艦火炮也很難進行射擊,無論是主炮還是高射炮,戰鬥力會迅速下降。
然而,平賀讓的縱向隔牆設計真的能加強縱向強度嗎?從實踐經驗證明,這個做法本身也是“畫蛇添足”,一般情況下最好的方法是加強水平方向構件的厚度,而不是縱向垂直構件的厚度。平賀讓的錯誤設計,讓日本海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妙高階重巡洋艦
日本重巡洋艦在萊特灣海戰中的悲劇1944年10月20日,萊特灣大海戰爆發。日本聯合艦隊以戰列艦、重巡洋艦為核心,組成了慄田艦隊(指揮官慄田健男中將),擔當突襲萊特灣美軍登陸船隊的作戰主力。
慄田艦隊的陣容,包括了5艘戰列艦、10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可以說,慄田艦隊不僅包括了日本戰列艦的多數力,也包括了重巡艦的大部分。其中重巡洋艦包括了“愛宕”號、“高雄”號、“摩耶”號、“鳥海”號、“妙高”號、“羽黑”號、“鈴谷”號、“熊野”號、“利根”號、“築摩”號,另外還有“能代”號、“矢矧”號輕巡洋艦。要知道,日本建造的全部重巡洋艦也只有18艘。
但是,萊特灣海戰卻成了日本重巡洋艦的墳場。
愛宕號被魚雷擊中(模型)
首先是10月23日夜間,前往戰場的慄田艦隊在巴拉望水域遭到美軍潛艇伏擊。旗艦“愛宕”號重巡洋艦被魚雷擊中,僅僅20分鐘就翻了個底朝天,司令官慄田中將被從海里救上來,狼狽不堪地轉移到了“大和”號戰列艦上。“愛宕”號的快速側翻沉沒,算得上是平賀讓設計缺陷的最典型例子。
不僅是“愛宕”號,同時被魚雷擊中的還有“摩耶”號和“高雄”號。“摩耶”號也僅用了8分鐘,就因側翻而沉沒。“高雄”號比較幸運,竟然沒發生側翻,但也不得不退出了戰列。
妙高號
由於三艘重巡洋艦的輕易損失,慄田艦隊的防空能力因此嚴重受損,直接導致了10月24日“武藏”號戰列艦在美機圍攻下的沉沒。
整個萊特灣大海戰中,日本損失了6艘重巡洋艦和4艘輕巡洋艦,倖存的巡洋艦也個個帶傷。此戰以後,日本重巡洋艦再也沒有一戰之力。可以說,這場大海戰讓日本重巡洋艦的缺陷被放大到極致。
平賀讓
不過,主要責任者、日本“造艦之神”平賀讓在1943年就已經因肺炎去世了,死後還被追授男爵,可謂榮耀至極。但是,他給日本海軍挖下的大坑,分別在一年後的馬里亞納海戰和萊特灣海戰才徹底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