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所有懸殊的勝負都來自全域性或區域性的攻守失衡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

1950年底,李奇微被從美國陸軍參謀部調至朝鮮半島,接替剛剛因車禍喪生的沃克,擔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真正對手,來了。

此時的美軍上上下下已經被志願軍打懵,“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腦中已經有了撤往日本的想法,美軍士兵更是對志願軍毫無辦法。

志願軍吃苦耐勞,不怕犧牲,戰術靈活,擅穿插滲透,擅夜間突襲,當時沒有夜航系統,美軍在夜晚遭遇志願軍突襲時不能呼叫空軍支援,面對神出鬼沒的志願軍夜襲,美軍常常亂作一團。

美軍對於夜間突襲的志願軍沒有辦法,這便是一種攻守失衡。

志願軍在前兩次戰役中常常使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志願軍將輕敵冒進的美軍分割包圍,而後集中區域性優勢兵力對美軍進行圍殲,這也是區域性的一種攻守失衡。

狂妄自大的麥克阿瑟一開始認為美軍對志願軍將是一場屠殺,根本不需要戰術,等到兩次大戰失敗後心態崩潰,認為美軍除了擴大戰局或使用原子彈外毫無辦法,這種極端的心態讓他不會去研究這種攻守失衡,但是麥克阿瑟不會,不等於別人也不會。

攻守失衡與磁性戰術

李奇微知道,美軍的武器裝備遠強於志願軍,雙方的攻守失衡只能來自於志願軍更加頑強的戰鬥意志和更加靈活的作戰技巧。

李奇微開始想方設法去彌補甚至逆轉這種攻守失衡。

他視察每一個陣地,告訴美軍士兵要學習對手志願軍的吃苦耐勞精神,為了鼓舞士氣,他的肩膀上一直掛著一顆手雷。

李奇微開始研究志願軍,他發現志願軍雖然作戰勇猛,戰術靈活,但是後勤補給能力遠遠遜色於美軍,武器彈藥和口糧常常只能隨身攜帶,只能堅持一個星期左右。

於是李奇微打算以“磁性戰術”應對志願軍的“禮拜攻勢”,具體做法包括:

1.如果志願軍攻勢太猛,美軍可有序撤退,但不要與志願軍距離太遠,可以藉助飛機坦克火炮層層抵抗,對志願軍進行長期消耗。

2.如果擔心志願軍發動大規模夜襲,可先行撤退30公里,等待天亮再與志願軍決戰,至於為什麼後撤的距離是30公里?那是因為30公里是志願軍一夜急行軍的極限。

3.志願軍雖然戰鬥力強悍,但是武器裝備明顯不及美軍,且彈藥有限,所以美軍如果被志願軍包圍,不能自亂陣腳,可以先依託坦克與裝甲車進行抵抗,然後呼叫空軍進行空中支援。

4.志願軍的一輪攻勢達到一週左右時,可以嘗試進行反擊。

李奇微要求美軍要像磁鐵一樣黏住志願軍,這種戰術很討厭,但是確實管用。

這種的戰術思想,讓志願軍擅於夜襲優勢被削弱,志願軍對美軍的攻守失衡也開始被削弱。

除了這樣的戰術外,李奇微吸取了麥克阿瑟輕敵冒進的教訓,他儘量讓美軍保持整齊的隊形穩步向前推進,不給志願軍留下穿插滲透,分割圍殲的機會,雙方的攻守失衡進一步被削弱。

在這樣戰術的指導下,美軍先放棄漢城再發起發起,志願軍發現攻擊達到極限後也開始有序撤退,於是,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的整體呈現出美軍穩步進攻,志願軍且打且退的局面,雙方都是有組織有計劃的攻防,所以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攻守失衡,區域性戰役上雙方也是各有勝負。

志願軍與美軍各有優勢,彭老總與李奇微也都是名將,如果雙方都有組織地擺開陣勢進行對決,戰場上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攻守失衡,也就不會出現懸殊的勝負。

所以第四次戰役的結果是雙方誰也沒佔到太大便宜,但是,在之後發生的第五次戰役情況卻發生了明顯改變。

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一度深陷險境,幸虧有兩支志願軍隊伍拼死擋住快速進攻的美軍,一路是在鐵原阻擊美軍的第63軍。

而另一路則是第20軍的第58師,他們阻擊美軍的地方,叫華川。

“狠人”與猝不及防的反擊

1951年4月下旬,志願軍的一線作戰部隊達到3個兵團,再加上朝鮮人民軍的3個軍團,總兵力達到60萬,與“聯合國軍”相比,兵力上佔據優勢,於是,志司決定主動發起一次進攻,爭取消滅美軍幾個師,於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正式打響。

在志願軍發起進攻之前,美軍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原“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因為反覆揚言要對志願軍使用原子彈等一系列問題,被美國總統杜魯門解除職務,接替他的人正是在第四次戰役中與志願軍交手的沒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

李奇微務實且謹慎,十分不好對付,李奇微升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後,他的第八集團軍司令的職務由範弗裡特接任。

範弗裡特是個不折不扣的“狠人”,與李奇微一樣,他打仗十分務實,且範弗裡特身上有一股子野蠻、粗鄙的勁兒。

範弗裡特

但範弗裡特絕不是個莽夫,他狡黠而果敢,在第五次戰役中,讓志願軍陷入險境的正是此人。

第五次戰役打響後,志願軍一路前進,美韓軍且戰且退,志願軍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是,受困於後勤,戰役進行到1951年5月21日時,志願軍進攻已達極限,只能停止進攻,準備有序撤退。

到目前為止,雙方仍未出現大規模的攻守失衡,如果志願軍有序撤退,那麼第五次戰役就會大致重複第四次戰役的過程,但是,“狠人”範弗裡特卻抓住了志願軍的漏洞。

當時,在進攻到撤退的轉換過程中,志願軍完成這一過程的速度稍慢,擔任運動防禦的斷後部隊,有些未能馬上進入防禦陣地,有的雖然已經進入防禦陣地,但是未能控制周圍重要的公里等交通線。於是,志願軍各部之間短暫的出現了縫隙。

這個短暫的縫隙,造成了志願軍與美軍之間一瞬間的攻守失衡,但這個稍縱即逝的攻守失衡卻被範弗裡特牢牢的抓住。

他命令美軍集中4個軍13個師的兵力,實施全線反撲。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組成的"特遣隊"為先導,在航空兵掩護下,主要沿漢城至漣川、春川至華川、洪川至麟蹄公路,多路向北推進。

範弗裡特利用美軍機械化部隊行進速度快的優勢迅速對撤退中的志願軍實施分割包圍,介於志願軍在戰爭前期常常使用該戰術,讓人難免有些懷疑,範弗裡特此舉是學習了志願軍。

美軍分3路進攻志願軍。

西線美軍第1軍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64、65軍發起攻擊,中線美軍第9軍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63軍、第三兵團展開反攻,東線美軍第10軍向志願軍第九兵團發起大規模反攻。

美軍各部以強力裝甲部隊為先導,組成一支支裝甲特遣隊,對撤退中的志願軍各部之間的空隙穿插分割,企圖切斷志願軍退路,分割包圍志願軍於撤退途中。

按照範弗裡特的構想,3路美軍中,向春川、華川突擊的美軍第9軍是重中之重,因為中路美軍一旦取得突破,美軍就可以分開東西兩路誌願軍之間的聯絡,並分別對兩路誌願軍進行分割合圍,一旦美軍這一戰略構想得逞,志願軍將受到十分重大的損失。

由於美軍行動太快,當時志願軍的多支部隊都對局勢發生的重大變化不甚瞭然,20軍58師亦是如此,當美第9,第10軍準備聯手對志願軍形成合圍之時,58師正按照命令透過華川向北撤退。

沒有命令的阻擊

1951年5月27日晨58師大部已經透過華川,但在隊伍後面的師長黃朝天從附近的密集炮火判斷出:附近有美軍,志願軍的撤退隊伍可能被正在被美軍分割。

58師師長黃朝天

此時,58師接到的命令是透過華川向北撤退,這個命令很容易執行,只要按照原來的路線,以正常的速度,58師很快就會透過華川,美軍的包圍圈也兜不住58師,58師會很安全,即不會與裝備精良的美軍交手,也不會受到上級的指責,因為他們是在正常執行命令。

但是,如果58師繼續北撤,後面的兄弟部隊,可就危險了。

58師身後,有第九兵團的其他部隊,華川是第五次戰役的後勤中心和交通樞紐,裡面有不能快速轉移的兵站、醫院、傷員和物資,一旦華川被佔,這些兄弟部隊處境都將十分危險,且拿下華川后,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就可以快速的向金城地區推進。

怎麼辦?這是擺在58師面前的一個問題,師長黃朝天和政委朱啟祥很快判斷出的形勢的嚴峻,隨即下令:停止北撤,收攏部隊,就地阻擊美軍,掩護後續部隊轉移。

這個決定可不是那麼好下的,因為58師是臨時改變計劃,在華川地區對美軍進行阻擊,沒有像樣的防禦工事,糧草彈藥也不足,大機率也不會有後援。

但是形勢已危如累卵,58師不能有絲毫的猶豫。

向華川撲來的美韓軍有美第7師,第24師,韓軍第6師,共計約2.8萬人,而58師並不滿編,此時能夠直接參戰的只有約7000人。

按照上面的理論,華川一地的局勢來看,雙方毫無疑問處於一種攻守失衡的狀態,但是為了不讓全域性的更大的規模攻守失衡出現,58師只能選擇頂住。

美韓軍優勢巨大,有遠多於58師的飛機、坦克、火炮,而58師能夠用來彌補這個巨大劣勢的只有勇氣、熱血、犧牲和汗水,以及智慧。

敵眾我寡,敵強我弱,但是仗得打,要儘可能遲滯敵人,拖住敵人。

此時,美第7師先遣部隊已經進佔華川,58師只能邊打邊部署了,58師很快做出反應,以第173、第174團為第一梯隊,第172團為第二梯隊,同時以第一梯隊的部兵力搶佔華川以北要點,遲滯美軍行動,掩護師主力迅速展開。

58師兵力不及敵人,想堅守尚成問題,但是師長黃朝天作為身經百戰的老將,深知攻守之道,一味堅守就是守死,防禦戰也必須結合進攻。

志願軍擅夜戰,58師趁著夜色以一個加強連一舉殲滅了美第7師的先遣隊,重新佔領華川。

在阻擊戰打響前,58師的官兵就開始緊鑼密鼓地搶修工事,時間有限,工事修建先前沿後縱深,兵力、武器裝備有限,為了讓不多計程車兵和武器都發揮出最大的優勢,58師採取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的方案。

27日美韓軍向華川發起的進攻均被58師打退,到了27日晚間,志司對58師下達的在華川阻擊美軍的命令終於傳至陣地上,而此時,58師已經自發阻擊美軍將近1天。

面對近在眼前的重創志願軍的絕佳機會,美韓軍又豈會放任這樣的好機會白白溜走,28日,美第7師、第24師,韓第6師藉助空中優勢及炮火優勢向58師前沿陣地發起猛攻,58師死戰不退,戰況十分慘烈,僅僅一天的惡戰,一線的173團和174團就承受了巨大的傷亡。58師被迫調上預備隊172團加入戰鬥。

29日,172團加入戰鬥後,立即與174團一同向美韓軍發起反擊,並一舉奪下多個高地,173團也發起反擊,並救下數支經華川向北撤退的兄弟部隊。

30日晚,後續部隊全部透過華川跳出了美軍的包圍圈,範弗裡特的計劃失敗了一半。

為什麼說是一半,因為此時的第九兵團大部雖然已經跳出了包圍圈,但是還沒有構築起堅固的防禦陣地,若美軍快速透過華川繼續追擊,仍可擴大戰果,但是已經堅守3天的58師又豈會給美軍這樣的機會。

兄弟部隊已經陸續跳出包圍圈,58師不必非得死守前沿陣地了,可以在更廣的防線上有更大的閃轉騰挪空間,58師遂採取了層層退守的方針想盡辦法遲滯美軍,拖住美軍的腳步。

6月2日58師放棄前兩道防禦陣地,轉入團預備陣地,繼續抗擊美軍,此時,美軍已經對華川進攻了7天,但是隻前進了4公里,但此時58師同樣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同時,58師又遇到了一個新麻煩:58師斷糧了。

但美軍的攻勢仍然不減,我58師將士忍受著飢餓仍與敵人周旋,戰至6月5日,已經斷糧3天的58師放棄團預備陣地,撤至最後的師預備陣地,此時,58師官兵已經到達極限。

即便形勢已經危機至此,黃朝天師長仍能靈活運用以攻為守的戰術,在6月6日向美軍發起大規模反擊,這次反擊鼓舞了士氣,挫敗了美軍的攻擊囂張氣焰,打亂的美軍的進攻的腳步,很好的遲滯了美軍。

此後3天,美軍又向58師陣地發起數次進攻,但均被58師官兵頑強擋住,6月8日晚間,60師接替58師陣地,58師圓滿完成阻擊任務。

至此,58師身後的兄弟部隊已經構建完了防禦工事,美軍與志願軍之間的攻守平衡再次建立,美軍即使繼續前進也佔不到什麼便宜了。

華川阻擊戰是抗美援朝第5次戰役中58師全體官兵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為了掩護兄弟部隊撤退而自發進行的一場阻擊戰,其極大程度上遲滯了美軍,為了志願軍重新構建完善的防禦工事爭取了寶貴時間。

雖然不及西線上的鐵原保衛戰有名,但華川阻擊戰同樣意義非凡。

志願軍官兵透過華川、鐵原兩場以少敵多的阻擊戰向美軍證明了一個道理:即使美軍在武器裝備,甚至兵力上佔盡優勢,即使美軍指揮官指揮得當,抓住志願軍的一些破綻,創造出一些區域性甚至全域性的攻守失衡,中國人民志願軍仍能以頑強的意識將這種攻守失衡抹平。

志願軍不同於日軍

在與志願軍交手前,美軍的上一個對手是日軍,日本同樣是東亞國家,日軍同樣悍不畏死,甚至很多時候明知是死,也要來一次“萬歲衝鋒”,於是,包括在幾年前的太平洋戰爭中擊敗日軍的麥克阿瑟在內,美軍中的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作戰風格應該與日軍差不多。

在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美軍方曾這樣總結他們的對手日軍:日軍只知道機械服從,沒有獨立的思維,當戰場形勢與他們預想的一致時,他們的組織性很好,但是一旦局勢與他們預想的不一樣,他們馬上不知所措。

英美方面將日軍這種作戰風格形成的原因歸結為東亞地區的儒家文化抑制個人思維,讓戰爭中的軍官和士兵缺乏想象力,所以雖然悍不畏死,但卻難以應對戰場上的變故。

然而,事實證明,他們錯了,將日軍的作戰風格延伸到所有東亞軍隊,尤其是延伸到志願軍身上,實在是錯得離譜。

華川阻擊戰,58師將士以一場沒有接到命令的阻擊戰告訴美軍:志願軍的勇敢與日軍那種在軍國主義思想洗腦下的勇敢不同,志願軍將士身上有著一種大局觀,為了保家衛國,為了戰爭的勝利可以捨生取義,這與日軍那種對天皇的狂熱效忠是截然不同的。

不同的出發點決定了不同的結局,以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支撐的日軍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但其戰術註定死板,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會成為強弩之末;而以保家衛國信念支撐的志願軍,則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一個個好的戰術,一個個戰場上的神來之筆會如泉水般不斷湧現,這也是美軍能夠戰勝日軍,卻無法打敗志願軍的根本原因。

從長津湖,到三所裡,龍源裡,到橫城,到鐵原,華川,到上甘嶺,中國人民志願軍一次次向世界證明:如果中國軍隊已經被組織起來,如果中國軍隊已經下定決心要與一個對手決一死戰,這個對手一定不會好過,即使他們是世界上最強的軍隊。

11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軍眼中的朝鮮戰爭:除了“坐山觀虎鬥”的蘇聯,中美都想脫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