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戰場上,鐵甲飛虎所向披靡,可以橫衝直撞。

在閱兵場上,戰車則要和人融為一體,做到整齊劃一、釐秒不差,這就要考驗受閱官兵的智慧了。在方隊,官兵們刻苦訓練,戰車也都加裝了科技裝置,如北斗駕駛考核系統,進一步解決騎線、標齊、卡距、等速等難題:確保所有的距離誤差精確到釐米,所有的時間誤差精確到毫秒。在天安門前接受檢閱時,從敬禮線到禮畢線一共96米,戰車要保持每小時10公里的等速前進,用時34.56秒。

崗位:一輛戰車五個崗位受閱

發動!前進!威武的空降兵戰車馬達轟鳴。車長、駕駛員、炮長、載員、修理工,5名戰鬥員同坐一臺戰車,同為一個夢想。

在戰場上,所有人都在戰車所屬駕駛艙、指揮室、載員艙裡面,均不露頭。在閱兵場上,分列式中,3名官兵露在外面,位置從高到低依次是炮手、車長、駕駛員,載員和修理工則在艙內沒有亮相;閱兵式中,載員也要亮相,且還是排頭兵。

方隊教練員劉瑋介紹,車長作為指揮員,依託車載資訊指揮系統,對情報上傳下達,組織戰車協同攻防;駕駛員負責安全駕駛戰車,可以觀察戰車前方環境,還可處理比較簡單的戰車故障;炮手是火力主攻點,載員是火力補充;修理工則是技術保障。“這五個崗位是相互配合、團結協作的關係,每個人的職責相對固定,但並非完全獨立,大家都會掌握彼此的一些初步技能,做到隨時補位。”劉瑋說道。

駕駛:錄音聽聲腳踩床板當油門

“油氣控制盒和發動機工作正常,9項檢查全部通關!”烈日下,一個“黑包公”從引導基準車的底盤下鑽出來喊道。隨即,一個大拇指從車艙裡伸出來:“老葉出馬,果然一個頂倆,這次考核給你拿個第一回來!”“黑包公”是被譽為戰車“神醫”的三級軍士長葉有義,引導基準車裡的駕駛員是“金牌駕駛員”武龍。2009年,武龍、葉有義作為空降兵首批戰車駕駛員和裝甲修理工,一同報名參加國慶60週年首都閱兵,今年是他們第四次參加閱兵。

如何駕馭鐵甲飛虎,駕駛員至關重要。武龍,1986年出生,2005年入伍,河南開封人。作為引導基準車駕駛員,他駕駛的是方隊最前排靠近天安門一側的戰車,戰車上還載著一名將軍領隊。“龍頭”怎麼擺,“龍尾”怎麼甩,他的動作直接關係到身後整個方隊,容不得半點誤差。“信心十足,壓力也很大。”武龍說。

為了保證在天安門前完美呈現,武龍和戰友們在訓練中總是高標準要求自己。按照要求,每臺戰車的前後距離為10米,誤差不超過25釐米,實際訓練中他們將誤差控制在5釐米以內;從敬禮線到禮畢線,戰車要保持每小時10公里的等速前進,用時34.56秒,誤差為毫秒。白天訓練時,武龍和駕駛員們會用MP4錄下發動機轉速的聲音,晚上躺在床上戴著耳機反覆聽,尋找轉速的感覺。他們一邊聽,一邊不停地腳踩床板,尋找踩油門的感覺。

保障:“望聞問切”四步診斷法

如何保障戰車不拋錨,是重中之重。戰車“神醫”葉有義介紹,戰車如戰馬,也是有感情的,只有摸透了它的脾氣和性格,才能輕鬆地駕馭它。

葉有義今年40歲,安徽肥東人,1999年12月入伍。作為空降兵首批裝甲裝備修理工,從2005年新型空降戰車列裝單位以來,他始終堅守在維修保障崗位,憑著一股子韌勁和鑽勁,練就了一身識故排障的硬功夫。目前,他是全旅唯一的裝甲技師,即二級修理工。

今年國慶70週年閱兵,方隊所有戰車都更換了發動機和懸掛裝置,這項大工程讓葉有義愈加謹慎。發動機風扇發出異響,看似不是什麼大問題,他堅持停車檢修;夜間訓練結束後變速箱出現異常,他當晚就聯絡廠家連夜處置;戰車發動機高壓管路震斷,檢修時發現固定支架沒有安裝,他堅持把所有新裝發動機全部拆卸檢查,確保不留任何隱患……

葉有義常說,維修戰車好比醫生給人看病,同樣需要通過“望、聞、問、切”來診斷。比如“望”,是指在板葉窗上系一根小繩子,如果小繩子不飄動了,就說明排風扇出現了故障;再以“聞”為例,一次例行檢查,他發現發動機排出的煙霧有股辣眼睛的刺激氣味,判定油料燃燒不充分,準確推斷出發動機某個部件出現故障。今年,葉有義再次擔任戰車技術保障負責人,大到戰車的各個系統,小到一顆螺絲,數百項檢查內容,他每次都要帶人逐車逐項摸排。訓練結束後,葉有義和其他修理工都要留下來繼續“招呼”戰車,一般的日常檢查約20分鐘,保養則要花個把小時。

精準:科技手段實現訓練精細化

相比2009年國慶60週年閱兵,今年的訓練時間縮短了一半。科技手段的融入,讓訓練效率得到提高。

引導基準車駕駛員武龍介紹,戰車上裝有北斗定位系統、實時影像系統、光學器材三套裝置,再就是依靠駕駛員的目測。葉有義介紹,戰車下方均安裝了攝像頭,猶如轎車的“倒車雷達”;在第二路基準車上,都安裝了鐳射卡距機,利用紅外線,讓基準車整齊劃一。

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時,首次加裝了北斗駕駛考核系統,今年也不例外。這一定位系統實現訓練精細化:所有的距離誤差精確到釐米,所有的時間誤差精確到毫秒。包括所有的裝備方隊,都加裝了北斗駕駛考核系統。按照要求,騎線左右誤差不超過5釐米,駕駛員在實際訓練中可以將誤差控制在2釐米以內;標齊前後誤差不超過10釐米,駕駛員可以將誤差控制在3釐米以內。

預案:“繞車補車再拖車”

10月1日凌晨,修理工會花3個小時為戰車做最後的全面“體檢”。經過天安門時,戰車裡還“藏”著一名修理工。通過日常的檢查保養,可以將戰車發生故障的概率降至最低。方隊受閱戰車是18輛,當然也準備了預案備用戰車。萬一前方戰車拋錨,就要執行“繞車、補車、拖車”的預案。尾車要繞到前方補充進去,拖著故障戰車繼續等速前進。來自十堰丹江口的李軫,1996年出生,2014年入伍,2015年開始擔任戰車駕駛員,2018年曾遠赴俄羅斯參加空降排國際軍事比賽,在國際賽場上為祖國衝鋒陷陣。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閱兵,擔任預備戰車駕駛員。儘管最終無法上場,但他始終隨隊艱苦訓練,一點都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在訓練中,這種應急預案也練習過。戰車“神醫”葉有義自信地笑道:“憑藉著我們高標準的技術保障,這種突發狀況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軍人休假時被緊急召回,買不到車票怎麼辦?國家早就考慮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