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中朝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形成了鮮血凝成的友誼,卻也存在五大分歧,包括開戰時機、中朝聯軍指揮權、打過三八線後是否南進、停戰協定簽訂時機和志願軍撤離等。前文介紹了關於統一開戰時機和中朝聯軍指揮權的兩大分歧,本文介紹中朝聯軍打過三八線後是否南進、停戰談判簽字的時機、志願軍撤離的三個分歧。

首先是中朝聯軍打過三八線後是否南進的分歧。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聯軍發起第三次戰役,突破三八線並攻佔了漢城。由於戰線拉長,補給困難,志願軍此時已成強弩之末。並且,彭老總認為美聯軍是有計劃地撤退,中朝聯軍並沒有消滅多少敵人,遂於1951年1月8日命令停止進攻,全軍休整。此舉得到了主席的支援,但卻引起金將軍和北朝方面的強烈不滿和反對。1月10日晚,金將軍專程趕到彭老總的指揮部,認為即便“不能消滅敵人,擴大領土也是很重要的”。由於雙方爭執不下,彭老總拿出主席的電報交金將軍。金將軍則宣稱,他談的不是個人意見,而是朝方決策層的集體意見,還透過蘇聯駐朝大使給彭老總施加壓力。

1月11日,彭老總收到主席急電,提出如金將軍認為不必補充休整就可前進,“亦可同意人民軍前進擊敵,並可由朝方自己直接指揮;志願軍擔任仁川、漢城及三八線以北之守備”。對此,彭老總和金將軍進行了長時間和更加激烈的爭論。針對朝方“只要乘勝追擊,美軍就一定會退出半島”的種種說辭,彭老總甚至有些不耐煩了,提高嗓門激動地說:

你們的看法是錯誤的,都是從願望出發。你們過去說美國一定不會出兵,從不設想如果美國出兵怎麼辦;現在又說美軍一定會退出,不考慮如果美軍不退出怎麼辦;你們指望速勝而又不做具體準備,結果只會延長戰爭;你們把戰爭勝利寄託於僥倖,把人民的事業拿來賭博,只會把戰爭再次引向失敗;志願軍休整補充需要兩個月,一天也不能少,可能還要三個月,沒有相當的準備,一個師也不能南進!

彭老總還根據主席的電報,進一步提出:在前線的人民軍4個軍團歸你們自己指揮,照你們的願望繼續向南前進;美軍果如你們想象的那樣退出半島,我當慶祝解放半島萬歲;如美軍不退走,志願軍按預定計劃在休整結束後南進作戰。

油畫《彭德懷》

雙方各執己見,爭執不下。斯大林在得知中朝之間在戰役指揮上的爭論後,在一封電報中說:中國志願軍的領導是正確的;毫無疑義,真理在彭老總同志手裡;並稱贊“彭以那樣劣勢的裝備打敗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是當代天才的軍事家”。斯大林還批評蘇聯大使不懂軍事,不准他再幹擾彭老總的指揮。

此時,主席進一步施加壓力,於1月14日致電金將軍指出:“在最近2-3個月內,志願軍和朝軍要克服嚴重困難,並完成繁重而艱鉅的工作,具體包括:用經過訓練的新兵補充部隊,使經過訓練的新兵學會老兵的經驗;加強部隊的武器裝備;恢復鐵路;準備好給養和彈藥;改善運輸和後勤工作。只有做好這些工作,才能保障取得最後勝利”。並認為,在敵人準備繼續抵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進行充分的準備,才能繼續作戰。不然,我們就會重犯朝軍1950年6月至9月所犯過的錯誤”。

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場

從軍事角度講,彭老總的主張當然是實事求是和有充分依據的,而朝方一廂情願、一味蠻幹的情緒,顯然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然而,金將軍心中的不滿是可以想見的。蘇聯駐朝大使後來報告說:“中國軍隊打了勝仗而不乘勝追擊,明顯地追求在三八線地區停止戰爭,嚴重地損害了中國人在朝方心目中的威信”。

其次是關於停戰談判簽字時機的分歧。

第五次戰役後,中美兩軍經過7個多月的較量,基本上摸清對方的底牌,意識到“誰也不能吃掉誰”。為此,中方決定邊談邊打,爭取談判解決問題。但朝方對於停戰談判存有戒心,金將軍認為,這是“中國力圖達到停戰和擺脫援助朝方這一負擔最明顯的表示”。在後來的談判中,朝方又覺得中方讓步過多。

1951年下半年,特別是7月27日主席通知金將軍:如果美國堅持將現有前線作為分界線的話,中國認為可以向美國人做出讓步。對此,金將軍表示了極大的不滿,並立即答覆說“這種讓步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意味著對朝方嚴重的打擊”。蘇聯大使明顯注意到:朝方對中國人的態度明顯地冷淡了,朝方更加堅定了依靠蘇聯的方針。此時,中方希望儘早結束戰爭,而朝方不願意接受“過多讓步”的停戰。

然而,中朝雙方對談判的態度,不久便走到了各自的反面。1952年下半年,當停戰談判因戰俘問題陷入僵局時,中方堅持遣返全部戰俘的主張,否則就把戰爭繼續下去。主席在給金將軍的電報中說:在敵人狂轟濫炸的軍事壓力面前,接受其挑撥性和引誘性而並非真正讓步的方案,對中朝都是極為不利的。而朝方卻希望接受美國的停戰條件,金將軍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抱怨說:敵方轟炸給朝方的城市和平民帶來了極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拒絕接受敵方的條件。金將軍還認為,志願軍的大多數戰俘都是以前蔣軍的人,並不可靠,所以“為了他們去鬥爭沒有特別的意義”。雙方又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對中朝雙方的分歧,斯大林基於繼續在朝戰中拖住美國的戰略考慮,覆電支援中方的主張,表示:你們在談判中所持的立場是完全正確的。此時,中方不願意接受有失尊嚴的停戰條件;而朝方因為每天都在承受巨大損失,希望儘早結束戰爭。

被志願軍俘虜的美國士兵

在停戰問題上,中朝雙方的分歧和矛盾是巨大的,金將軍考慮的是北朝的實際利益,毛主席著眼於在東北亞的安全利益和國家尊嚴,而斯大林從蘇聯與美國對抗的全球戰略出發,屢次支援中國的主張。直至斯大林1953年3月去世以後,蘇聯的政策及戰爭方針發生了重大改變,對朝方停戰談判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加之美國在戰俘問題上也做了一些讓步,交戰各方最終達成了停戰協定。

最後是關於志願軍撤離的分歧。

朝戰停戰後,數十萬志願軍駐紮在朝國,讓金將軍如芒在背。戰後,北朝在經濟重建中出現了嚴重問題,在北朝內部引發不滿,一些幹部引用蘇聯和中國的經驗,批評朝方所犯的錯誤。這使金將軍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戰。為了穩固地位,金將軍開始打壓異己,特別是從中國回去的“延安派”。部分延安派高幹(如貿易相、平壤書記、駐蘇大使等),為躲避打壓而逃到了中國。金將軍就向中方要人,這引起了主席的不滿,直接指責金將軍搞蘇聯清洗那一套,一句反對的話都聽不得,誰反對就殺誰。

主席還讓米高揚陪同彭老總專程去了平壤,迫使朝方撤銷針對“延安派”的決議。金將軍提出的條件是,“中國把志願軍撤了”。但主席不同意,而是迫使金將軍承認了錯誤,但也加深了金將軍對主席和志願軍的不滿,中朝迅速轉冷。

由於金將軍的不滿,開始想盡辦法擺脫中國的控制,特別是擺脫志願軍。金將軍甚至想借助“聯合國”的名義讓志願軍撤離。1956年11月,朝方向中方發出備忘錄,提出讓聯合國出面協助解決半島問題。中國回電指出:聯合國事實上和法律上都是參戰的一方,而且他們只承認韓國,故沒有資格出面協調。主席在11月30日與蘇聯大使尤金的談話中,對朝方提出嚴厲指責:金要趕走志願軍,他可能要走鐵托的道路,更可能走納吉的道路。當時蘇中關係還處於蜜月期,因此蘇聯也支援中國,認為志願軍繼續駐紮朝方,不論是從朝方還是從整個紅色陣營利益的觀點看,都是必要的。

為此,金將軍對志願軍耿耿於懷,卻又無可奈何,中朝的關係逐步冷化。為了尋求制衡中國,朝方開始向莫斯科大獻殷勤。金將軍曾經說:“除了鞏固與蘇聯的聯絡和友誼,朝方沒有也不會有其他的路線”。到1957年底,中蘇關係開始發生一些微妙變化。中國為了尋求其他紅色陣營國家的支援,對朝方的態度開始轉變,主動採取一些措施,改善與北朝的關係。

1957年11月,主席對金將軍說:“鑑於半島局勢已經穩定,志願軍的使命已經基本完成,可以全部撤出了。”金將軍聽後是大喜過望,很快就表示同意和感謝。之後,金將軍兩次致電主席,表示朝方贊成志願軍回國,並提出了具體實施辦法。最後雙方商定,朝方首先發表宣告,要求中美雙方撤兵,中方再表示響應和支援,然後開始單方面撤軍,至1958年底,志願軍全部撤離朝方。

【1958年10月,最後一批志願軍回國,人民軍在歡送志願軍時流淚滿面。雖然有國家利益之爭,但中朝基層官兵自1950年戰爭爆發以來並肩作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朝方民眾把志願軍送到鴨綠江邊

從1958年3月15日開始至10月26日,志願軍分三批全部撤出。其實,中國從朝方撤回志願軍,還有一個內部的考慮是減少開支。畢竟30萬志願軍長期駐紮在朝方,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13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志願軍老兵回憶:棉衣反著穿,能防止轟炸,繳獲的美軍罐頭沒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