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沁機槍是一款世界名槍,也是唯一一款可以與AK47相媲美的槍械,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殺人最多的槍械之一,據保守估計,槍下亡魂至少一百萬以上。不過僅從技術角度來看,馬克沁機槍絕對是一款良心之作。
馬克沁重機槍的誕生
馬克沁機槍為英籍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其口徑為11.43毫米,槍重 27.2千克,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方式,水冷槍管;採用容彈量為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100發/分。
馬克沁機槍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機槍。它的自動動作是利用火藥氣體能量完成的。在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叩合,共同後坐19毫米後槍管停止,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槍機繼續後坐,通過加速機構使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使其完成抽殼拋殼,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壓縮復進簧,撞擊緩衝器,然後在簧力作用下復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反覆,每秒10餘次,每分鐘可發射600餘發子彈。也就是說不到半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把一個容彈量為300發子彈的供彈帶給消耗完,如此高的作戰效能,也成就了馬克沁重機槍不平凡的一生。
馬克沁機槍前期的無人問津
馬克沁機槍在1883年至1894年是相當慘淡的,跟加特林機槍有過一樣的遭遇,儘管表現的很卓越,但卻沒有被軍隊作為重要裝備。 其實在馬克沁剛誕生不久後的1896年李鴻章在訪問英國的時候,他在倫敦參觀了馬克沁機槍的演示的時候,雖然馬克沁機槍強大的威力讓李鴻章大為讚歎,但是,李鴻章在感嘆威力的同時,也感慨這款機槍的射速太快了。
其次,馬克沁機槍在製作成本上格外的昂貴,消耗的子彈也不是小數目,當時各國的軍工業都不發達,但是馬克沁的製作又很繁瑣,結構過於複雜,再加上純手工的打造方式,速度慢還不能保證品質。在加上當時各國已經裝配了大量的老式手搖加特林機槍也是成為馬克沁機槍在早期無法在各國軍隊大量配裝的另外一個原因,馬克沁機槍問世十年多了,美國還仍然裝配了大量的加特林手搖機槍。因為比起馬克沁來說,加特林的製作工藝簡單,甚至遠在東方的當時的清政府的金陵製造廠都能生產加特林手搖機槍。
馬克沁機槍初露鋒芒
馬克沁機槍的首次運用是在1893年對非洲羅得西亞的戰爭中,當時的英國部隊只有50多人,但是他們卻擁有著戰鬥力超強的4挺馬克沁重機槍,本沒有勝算的英國部隊因為馬克沁機槍扭轉了局面,擊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靠著這場戰爭馬克沁機槍聲名大噪,陸陸續續的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馬克沁機槍藉助戰爭餘威 逐步裝備各國
1890年德國威廉二世皇帝下令購買並仿製馬克沁機槍,1896年生產第一批馬克沁重機槍, 被稱為德國馬克沁重機槍。1908年經過多項改進,生產了馬克沁著名的衍生型號《MG-08》 式重機槍,亦稱德國08式馬克沁重機槍。到一戰爆發時,德國陸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超過12500挺。
沙皇俄國也不想落後,緊隨其後。19世紀末,沙俄軍隊第一次接觸到馬克沁機槍。俄國人發現,馬克沁機槍不僅是最早的成功的自動武器,而且還具有相當的可靠性。於是,1900年馬克沁與沙俄達成協議,由俄國圖拉軍工廠仿製生產224挺7.62毫米馬克沁式機槍, 稱俄國馬克沁機槍。經過不斷改進,1905年俄國完成合同開始自制馬克沁式重機槍,命名為1905式重機槍,亦稱馬克沁-特列季亞科夫機槍,該槍效能全面超過英國馬克沁原型機槍。後續改進型號有馬克沁1910式。俄國馬克沁重機槍自1905-1918年間共生產37345挺。沙俄對馬克沁機槍的重視很快在接下來的日俄戰爭中得到了回報。
日俄戰爭馬克沁機槍顯威風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方在陸戰和海戰中均取得巨大勝利,隨後包圍了俄軍佔據的中國旅順城。旅順軍港在20世紀初被各國普遍認為遠東第一要塞,俄方將旅順城徹底要塞化:在各堡壘、炮臺和多面堡的接近地上及其彼此之間的中間地帶開挖了塹壕和步兵掩體,設定了高壓電網,埋設了應用地雷。可俯覽瞰制整個旅順軍港的203高地,便成了日俄爭奪的焦點。8月19日,日方乃木希典率領第3軍6萬餘人蔘戰。至11月26日,日軍對俄軍陣地發起至少四次強攻,以為憑藉氣勢就足以壓垮俄軍。但迎面射來的卻是俄軍馬克沁機槍密不透風的彈雨,日本人成了俄軍馬克沁機槍射殺的靶子,整個進攻日軍前後傷亡達16935人之多,陣亡者甚至包括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
日俄戰爭:俄軍失守旅順203高地之後
整個旅順戰役,日軍仍遵循著普法戰爭時期的戰術教程,仍採用對付單發排槍時期的密集衝鋒陣形。因而只能成為馬克沁機槍揚名的犧牲品。
風頭出盡的馬克沁機槍 戰場生命的無情收割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德國用馬克沁MG08重機槍,對英法聯軍的步兵密集衝鋒進行瘋狂掃射,英法聯軍的官兵們像麥子一樣被紛紛掃倒。無論在哪個方向發起衝鋒,都會留下一堆屍體。面對42千米戰線上的240挺馬克沁MG08重機槍的瘋狂掃射, 正面上的14個英國師根本無法進行火力壓制。1916年7月1日這天,就有57000名英軍士兵傷亡,其中2萬人當場陣亡。到11月18日戰役結束時,這141天時間裡,英法聯軍傷亡61.5萬人,德軍傷亡65萬人,大多數人都倒在了馬克沁機槍的火舌裡。歐洲整整一代人喪命於機槍下。
在見識到馬克沁重機槍喪心病狂的火力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機槍真正變成了戰場上的主流。法國平均每個步兵師裝備機槍684挺(包括輕機槍576挺)、英國400挺(包括輕機槍336挺)、德國324挺(包括輕機槍216挺),大大超過了戰爭爆發時每個師只有24挺機槍的數字。而機槍在戰爭的暴發戶美國發展最快,從戰前的每個師18挺發展到1000挺(包括輕機槍775挺)。
不走尋常路的馬克沁機槍
超越射擊法,就是將馬克沁機槍當成大炮一般來用,其子彈可以射出4000米遠,並呈橢圓形散佈。這種戰法,使得馬克沁機槍,可以放在掩體後面來使用,有點類似有迫擊炮。子彈就像是雨點一般從天上掉下,步兵所熟知的那些匍匐、臥倒在這種戰術面前毫無效果,就算是躲在塹壕中依舊有可能被打到。這種超越射擊法,使敵人的後方,幾乎沒有什麼地方是安全的。4公里的射程,可以通過事先標定座標的方式,當觀察單位尋找到目標後,便可以立即進行射擊。
還有就是讓馬克沁重機槍客串高射炮。如沙俄和蘇聯時代就有一種馬克沁的中國產化型號,它便是PM M1910型馬克沁重機槍。當天空不再寧靜的時候,蘇聯設計師於是將四挺重機槍安裝在一起,用它們來對付低飛的敵方作戰飛機。在那個時代,如果沒有防空能力,敵方飛機以“剃頭”的高度,用機槍掃射你方部隊。甚至四聯裝PM M1910型馬克沁重機槍還被搬到了艦上,用於抵禦敵方飛機的攻擊。除了野戰部隊和戰艦使用四聯裝PM M1910型馬克沁重機槍以外,許多城市防空也有用到。
馬克沁機槍傳入中國
在中國,馬克沁機槍自主仿製最先出現在1888年,在金陵機器製造廠仿製成功,被稱為“賽電槍”。由於當時該槍尚處在雛形,使用黑藥鉛彈,經仿製後發覺不甚適用,於1893年停造,僅生產了30餘挺,部分用於北韓戰場。1934年(民國23年),金陵兵工廠取得了德國7.92mm 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工作圖紙。隨即按圖紙開始仿製,於1935年(民國24年)仿製成功並正式出品,列為國民黨軍隊的裝備,因為是民國24年仿製成功,定為"二四式"。
民二四式重機槍射速上達到了每分鐘500發,採用彈鏈供彈,可以使用德制7.92毫米穿甲彈,200米穿甲能力在15毫米左右,可以近距離對日軍的89式坦克和92式坦克造成威脅,也可以當成防空機槍使用。淞滬戰役期間,日軍2輛坦克突進上海市區街道,被國軍使用的民24式重機槍打成篩子。同時由於民二四式重機槍火力強大,射速極快,一般被用作戰場火力壓制和陣地防禦。往往日軍步兵要攻下國軍的機槍火力點,如果沒有重炮支援的話,通常會付出慘烈的代價。可是,抗戰時期中國工業遭到日本飛機猛烈轟炸,生產速度漸漸跟不上毀壞的速度,所以抗戰後期繳獲機槍保有量反而更多。
新中國建國以後民24式重機槍依然很活躍,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民24式重機槍仍為第一線部隊的主力武器,直到1954年仿製蘇聯德仕卡的54式機槍投產以民24式才停產。
《武器裝備百科全書》說:“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從拿破崙時代起曾經使用過的戰術完全沒用了”。拿破崙時代的步兵線形衝擊戰術,面對以馬克沁機槍為主體的火力網來講,步兵衝擊等於是送死。投入兵力越多,損失就越大。沒人能否認馬克沁的天才, 一挺馬克沁機槍,就是一架效率空前的死亡收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