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導彈危機(英語:Cuban Missile Crisis),又稱加勒比海導彈危機,是1962年10月22日冷戰時期在美國、蘇聯與古巴之間爆發的一場極其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事件爆發的直接原因是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在世界史中人類從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場核戰爭的邊緣。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這場危機差一點引發了核戰爭,使世界處於千鈞一髮之際。在人類進入核時代以來,在美蘇軍備競賽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鬥爭中,沒有任何一次危機達到如此驚心動魄的程度。在漫長的冷戰歲月中,美國曾四次動過使用核彈的念頭。這四次核戰邊緣,只有古巴導彈危機最具一觸即發之勢,美蘇雙方在核彈按鈕旁徘徊。古巴導彈危機不僅使研究國際關係的人們感興趣,而且值得生活在和平時期的人們去回顧和思考。它作為國際關係史的經典事例,為我們以後解決危機衝突提供了良好的借鑑正規化。
眾所周知,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冷戰的延續。
1959年1月1日,古巴人民推翻了巴蒂斯塔獨裁政權之後,新一代領導人卡斯特羅上任,4月份,卡斯特羅訪問美國,受到了美國的友好接待。但是,從卡斯特羅踏上美國的國土那一刻起,美國的目的就是將這個新生的政權變成他的傀儡。
隨後在當年四月份發生的“豬灣事件”更是將美古兩國的關係推到了風口浪尖。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古巴只好求助蘇聯,而這時全球基本上都籠罩在美蘇冷戰的陰影之下。面對古巴的請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覺得這是蘇聯爭奪全球霸權的好機會,如果能夠在拉丁美洲立足,這將極大增強蘇聯在全球的影響力。
於是,在古巴與蘇聯恢復外交關係之後,蘇聯決定給予古巴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援助。這其中,所謂的軍事援助其實向古巴運送核彈。
在這一場美蘇博弈的鬥爭中,雖然說以蘇聯的首先退出而結束,因此很多人覺得是蘇聯怕了美國,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在蘇聯向古巴運送導彈之前,美國就已經在用導彈和軍事基地對蘇聯展開了包圍,美國早已經在義大利、土耳其、西德等地部署了相當數量的導彈和轟炸機,而這些導彈和轟炸機都無一例外地對準蘇聯的工業中心和軍事基地,這對蘇聯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於是,在權衡利弊之下,蘇聯決定以向古巴運送導彈的方式迫使美國撤走在義大利、土耳其、西德等地部署的軍事力量。
最終的結果也正如赫魯曉夫所料,美蘇在這個問題上各退一步,蘇聯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導彈,美國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義大利等地的導彈。
古巴導彈危機結束後,美蘇雙方都撤走了距離對方核心區域最近的導彈基地。
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蘇聯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這一個回合,雙方打了一個平手,並不存在說蘇聯先“認慫”。既然肯尼迪同意撤走部署在歐洲的軍事基地,那蘇聯肯定也不能“給臉不要臉”,要真的挑起來核戰爭,那將是毀滅性的結局。
其實,我們所認為的古巴導彈危機中蘇聯先“認慫”,只不過是美國的宣傳工作比蘇聯坐得好而已。
另外,蘇聯先撤軍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這一時期的美蘇爭霸中,蘇聯處於守勢,美軍處於攻勢。
赫魯曉夫明白,在古巴拖得時間越久,對蘇聯的損失就越大,而且美國已經給蘇聯下了最後通牒,如果在10月30日之前,蘇聯再不撤軍的話,美軍將對蘇聯在古巴的軍事設施展開轟炸,這並不是赫魯曉夫所要看到的。
至此,歷時13天的古巴導彈危機宣告結束,可以肯定的是,美蘇雙方都送了一口氣。
而古巴導彈危機過後,在美國的刺激下,蘇聯便大力發展核武器,與美國搞軍備競賽,以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到了60年代,經過蘇聯的大力發展,蘇聯的軍事水平已經和美國旗鼓相當。
總結
古巴導彈危機結束後,蘇聯達到了美國從其鄰國撤出導彈的目的。客觀地說,雙方都達成了原先所設定的目標,也都各自保住了面子,算是一個相當圓滿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