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對於長期經受著戰亂的中國百姓來說,皆人人自危,多顧家破人亡而少慮山河破碎。稍有愛國情操者不是上前線殺敵,便是捐錢出力,而素質低下者便只求一己平安更或者是大發國難財。正如王保長說的一樣,“這個世道,還是肚子要緊”。
抗戰時期在四川地方上進行壯丁徵召,按照國民政府的相關規定應是施行抽籤制。通過抽籤決定適齡壯丁誰去當兵。然而,由於川省各地方的實際情況不同,民眾動員和兵役宣傳到位與否不一,以至於民眾對徵兵的反應也並不一樣。
更重要的是,國民政府兵役制度實屬應付戰事而草創,其本身就不完善,更缺少相應的監督機制,從而造成地方役政人員有機可乘,屢鑽空子。而徵兵的腐敗到多由土豪劣紳擔任的保甲長這一層,情況之糟更不必說。據四川軍風紀第三觀察團主任蘇炳文1939年10月23日呈字第七四五號報告稱,“查鄉鎮工作人員辦理役政徵派不公,營私舞弊,此類控告案件幾佔十分之七。”可見,當時川省兵役舞弊比比皆是。
當時中國的兵役人員嚴重不足,各地官員受到的行政命令又極端過分。這也是為什麼“拉壯丁”現象屢禁不止反愈加嚴重的原因。因為役政人員心知肚明,如果不“拉”的話,每次所配賦的徵兵任務就根本無法完成。八年抗戰期間,四川每年向前線輸送10至30多萬壯丁,實為中國最大的兵源基地。這些被徵集的壯丁,有許多就是被“拉”去的。
然而,抗戰八年,四川實徵壯丁數約300萬人。一方面這樣龐大的兵源,有力地補充了南北戰場上國民黨的軍隊,成就了“無川不成軍”的聲譽。另一方面,這麼多的壯丁,很難說到底有多少人是自願被徵集入營的。但是據抗日戰爭時期曾在四川榮威師管區任職的張登上先生著文記載,“所謂送壯丁的部隊,實際上如押解犯人的軍警。由於大多數的壯丁都是被強迫、陷害、欺騙來的,在押送途中,他們常常是被一根粗麻繩一個一個地串聯捆綁著,而送壯丁的官兵則是刺刀出鞘,子彈上膛,如臨大敵似地在佇列的前後左右,虎視耽耽地押著進行。”宋美齡曾經說道:“大部分壯丁沒有到達戰場就已經死亡了。”
“抽壯丁”變成“拉壯丁”,並且在抗戰時期風靡全川數年之久,國民政府高層既然知情,既然屢屢釋出政令嚴令禁止,為何又屢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竟至激起震動全川的民變仍未消弧?深究其緣故,全因抗戰事宜。也就是國民政府為了抗戰,既要將千百萬貧苦農民送上抗日前線,卻又不願意給他們實實在在的民主權利,不願(一時也無法)給他們經濟上的實惠,真正解決他們的民生問題,這恰恰體現了國民黨統治集團的階級侷限性和國民黨全面抗戰路線的侷限性。
參考資料
【1】伍福蓮:《試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役政策在四川的實施情況》
【2】鄭光璐著:《川人大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