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即將結束,相信這次的閱兵大典一定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式“大國重器”逐一亮相,東風17、東風41更是瞬間成為全球網紅,引得美國人不得不試射了一枚“民兵3”給自己壓壓驚。而同樣是首次公開亮相的“巨浪2”型潛射彈道導彈,在眾多光環的影響下,依然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大家或許還記得,今年6月在渤海上空升起的那團火球,很多網友拍到了照片,說是空中有不明飛行物。後經媒體確認,是“巨浪”系列導彈的一次實彈發射試驗。
巨浪2由於是在水下發射,因此主要裝備在戰略核潛艇上。這樣就具備隱身性好、方便機動以及突擊威力大等特點,從而成為二次核打擊的重要力量。從央視鏡頭中可以看到,作為“水中利器”的巨浪2,身型有點“胖”,甚至有點“啤酒桶”的感覺。這不免會讓人產生好奇,這麼大的個子,它是怎麼安裝到潛艇裡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張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橫剖面模擬效果圖。從這張剖面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潛艇內部並排安裝了兩個巨大的筒體,它就是巨浪2等潛射導彈的發射裝置,而導彈就被整體放置在發射筒內。這套發射裝置是核潛艇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保障導彈免遭意外撞擊或海水侵蝕,還能為導彈的檢修和維護提供必要空間。
從這張模擬圖中還可以看到,為了保證導彈的出水姿態,彈道導彈的發射裝置一般為垂直佈置。為了減少導彈發射時的反推力對潛艇整體平衡的影響,這套裝置通常佈置在潛艇的中部,若是裝在首部或尾部,很容易造成縱傾。按照這樣的設計思路,當導彈的長度超出潛艇的直徑時,發射裝置就不得不伸出艇體,為了減少凸出部分在航行時的阻力,又給它加了一個平滑的整流罩,這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龜背”。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那把潛艇加大加寬,不就可以把整個發射裝置都包起來了嗎?道理很簡單,但實踐起來卻有很多問題。
首先,世界上戰略核潛艇使用大致是兩大流派一派是美國流派,攻勢戰略,因為有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還有為數眾多的航母戰鬥群保駕護航,所以他的戰略核潛艇可以滿世界跑,藏身大洋,隨時突擊敵人。
潛艇設計之初,他就採用了內部空間較大的單殼體設計思路,原先對於導彈的射程要求也沒現在這麼苛刻,因此美國的核潛艇都沒有明顯的龜背。
單殼體潛艇龐大的艇身直徑
另一派就是蘇聯派,由於大部分海域處於高緯度地區的北冰洋,有厚厚的冰層覆蓋,又有多重岸基保護,敵人打不進來,核潛艇就長期躲在裡面。因此需要自身的導彈射程夠遠,還要給艇體加強防護,由此而產生了雙殼體的設計思路。
中國的潛艇工業一開始就走的蘇聯路線,也是雙殼體設計。由於缺乏安全的活動海域,要在第一島鏈內打擊某國本土,只能強調導彈射程,射程還一定要達到1萬公里以上。
而導彈射程加大,必然要求增加燃料和體積,導彈尺寸就隨之增大。導彈尺寸大了以後,就對潛艇耐壓殼直徑提出更高要求。而中國潛艇採用雙殼體設計,耐壓殼直徑比美國、俄羅斯的小了一大圈,導彈沒法完全裝在艇身之內,只能在外面來個“龜背”。
潛艇下潛越深,受到的水下壓力就越大,潛艇耐壓殼體的強度都有一個上限,因此艇體直徑不可能無限放大。況且放大直徑後,潛艇的排水量也會上升,對核動力裝置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因此,“龜背”是綜合了各方面因素影響後的一個產物。
但“龜背”不會一直存在隨著潛艇耐壓殼體材料技術的不斷髮展,高強度大直徑單層耐壓殼體相繼出現,使得潛艇內部的可利用空間逐步變大,目前各國的主力核潛艇的排水量也越來越大,都幾乎看不到“龜背”。
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由於成熟的潛艇製造技術,加上對搭載的三叉戟2-D5型導彈在不影響效能的情況下實行了優化,使其尺寸減小,因此已幾乎看不到“龜背”,顏值也瞬間拉高。
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是俄羅斯第一種使用單殼體制造技術和固體燃料潛射洲際導彈的核潛艇,生存能力十分強大。尤其是最新服役的955A型,“龜背”已消逝不見,基本與艇身表面平行。
俄羅斯955A型北風之神
094型是目前中國海軍在役最先進的戰略核潛艇,可攜帶12枚巨浪2潛射導彈,但其有非常明顯的“龜背”特徵。主要是耐壓殼技術、核反應堆技術及導彈小型化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小編認為當下各國都在加大洲際導彈的射程和威力,導彈小型化顯然不可取。而隨著耐壓殼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核反應堆技術的不斷提升,可以預見在中國下一代戰略核潛艇上將不會再看到“龜背”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