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顧介智戰友的文章多以短小精悍、耐人尋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等風格和特點吸引讀者。他近日撰寫的這篇小散文說的是“拜年”,看來,這拜年的“學問”還真的不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影片拜年
顧介智
拜年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平時忙忙碌碌, 鮮有見面,很少溝通,有的甚至偶有微隙。一年到頭,人逢驛站,閒暇下來,大家互到跟前,抱個拳,問個好,親情得到綿延,友誼得到增進。不過拜年的內容和形式,隨著時代和環境的不同,也會有所不同。
我小的時候,初一吃完餃子,便到奶奶的住處拜年。奶奶早早準備好了蒲團,端坐床前,準備孫子們來給她磕頭。奶奶床頭有一個罐子,一年到頭裡面不缺白砂塘。在那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無論什麼副食品都要憑票,能做到白糖不斷,全憑父親是一個醫院的醫生。我們叔兄弟十幾個,給奶奶磕完頭後,便排隊到奶奶跟前,奶奶給我們的嘴裡唵一小湯匙白砂糖。從奶奶那裡出來,便來給父母拜年。母親給我們每人一毛錢作為壓歲錢。怎麼花呢?過年大魚大肉,小孩子往往容易積食。本草綱目裡說:山楂消肉食。從大年初一開始,大街小巷便有賣糖球的。糖球一毛錢一隻,有的小朋友沒有那麼多壓歲錢,小販便動了腦筋,搖糖球:一毛錢分五股,五個小朋友參股,誰搖到大號誰得糖球。有一次我投了二分錢,中了頭彩,得了一隻糖球。看到小夥伴們哈喇子都饞出來了,便與大家分享,每人分了一顆。
參加工作後,離開了家鄉,兩地生活,有時要在外地過年。那時通訊不發達,只好年前寫信給父母拜年。到了年初一不能直接給父母拜年,便給領導拜年,圖的是得到領導的好印象。給領導拜年一要掌握好時間,去早了,領導不開門,去晚了,引不起領導的重視。二要拿捏好拜年的話語。在官本位的年代,“恭祝領導高升”,這話領導愛聽。可也有不世路的,這不我的同事小張,搶了頭柱香給領導拜年,見了領導,雙手一抱:“恭喜領導發財”。滿臉笑容的領導,臉一下子沉了下來,什麼意思?領導多疑起來。初七一上班,便把小張年前送領導的兩瓶酒,退到了辦公室。
俗話說,不出正月仍是年。同事之間,初一不拜年,但年後上班見第一面,都要互道“新年好”,算是拜晚年。平時和自己有隔閡的,尤要主動拜年。去年我和小王因工作上的關係,拌過嘴。過了年,我和幾個同事正走著,碰到小王,小王主動和我打招呼,新春第一面,把橄欖枝遞了過來。我回了一句:“新年好”,盡釋前嫌。
拜年要說一些人家愛聽的。女同事年終領了獎金,精心打扮一番。新年第一面,往往會問:“衣服好看嗎?”這個時候一般要誇獎一番:“王姐你穿這身,十八一般”,這時她會嗔你:“挨千刀的,損我啊?”嘴上這樣說,可心裡美滋滋的。也有不會說話的,一位五十幾歲的婦女年初頭到服裝店買衣服,進門就問:“大姐啊,掛的這件上衣多少錢?”服務員沒愛搭理。贛榆青口對比自己年齡小的叫“大姐”,是尊稱,可這位服務員不理解。那婦女又問:“大姐,問你話呢。”服務員頭一昂:“你眼睛讓什麼擋了,你好好看看,我是你大姐啊?”是啊,人家一早花一個多小時梳妝打扮,就是為了顯年輕,可那婦女不懂心理。婦女忙改口:“那小姐……”,“說誰呢,誰是‘小姐’啊……”這婦女又不懂了,現在“小姐”內涵擴大,是專用名詞。站在旁邊的我,想起了李宗吾老先生的話,逢人減壽,遇貨添錢,永遠不會過時。
時光荏苒,奶奶、父母都先後過世,陽間給他們拜年不存在了。多年的大路熬成河,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我們也到了兒孫給我們拜年的年齡。除夕之前,我和老伴到銀行特意換了新票子,準備好了紅包,老伴問我:“放多少呢?”“這個還有標準嗎?”“前樓老李去年給孫子二百塊錢壓歲錢,兒媳婦嫌少,還沒愛要呢?”我說:“她是德不配位,不知好歹。”
天有不測,去年年根底因新冠肆虐,小區封閉,宅家防疫,親朋之間不能登門拜年,網路拜年應運而生。初一一睜眼,開啟手機,朋友圈和幾個微信群,拜年的資訊爆了棚。除夕夜12點和早上7點多是兩個小高峰。梳理一下,微信拜年內容有三種類型:有的通稿群發:“×××攜全家祝你全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有的定製專稿,提名道姓,祝您新春愉快。有的關係比較好的,直接打來電話拜年,還有的打來影片電話拜年。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我拿出手機,也寫了通稿作了回覆。對長輩和重要親朋,則定製了幾條短語祝福新春。對於至愛親朋,則打了影片電話。這時在深圳的侄子給我打來了影片電話“老叔啊,疫情重,不能到您跟前拜年,實在過意不去。”我忙說:“隔屏不隔心,我們在家裡影片拜年,就是對防疫作貢獻,就是對國家做貢獻!”對著螢幕,覺得跟在眼前一樣,倍感親切。
影片暫停後,我拿出手機,在家庭群裝了幾個大紅包,發給晚輩,上面還註明:非常時期,影片拜年。並豎起了大拇指:強!
作者簡介:
顧介智‖1976年3月應徵入伍,歷任戰士、文書、核算員等。1983年集體專業到鞍山鋼鐵公司建設二公司,任財務科會計、助理會計師。1989年調回原籍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建委,歷任財務科長、辦公室主任、工會主席等。2016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