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本篇該輪到約克城號了,它也是在上篇所述的中途島海戰中被擊沉的,戰鬥過程無法單獨區分開來講述,在上篇日軍四航母被擊沉過程中已經提及了。故本篇重點談談約克城級的建造決策過程和被擊中後的損害管制。

約克城級決策及建造過程。

美國第一艘航母蘭利號是運煤船改造的實驗艦,第二艘和第三艘是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改造的,第三、四、五艘即專門按航母設計建造的約克城級三艦:約克城、企業和大黃蜂號。

試航時的約克城號,1932年。

受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美國海軍可建造排水總量135,000噸的航空母艦,但每艘新造航空母艦的排水量不得超過27,000噸,而兩艘獲准由戰列巡洋艦改建的航母則不得超過33,000噸。列剋星敦號與薩拉託加號兩艦即由戰列巡洋艦改造,在噸位上佔去66,000噸;實驗性航母蘭利號則不計算入噸位總量之內。這樣在字面上只有69,000噸可用作建造航母。

作為華盛頓條約倡議國,美國言出必行,不像小日本一樣在條約執行上那麼具有有靈活性和欺騙性,在新型航母的建造過程中,噸位限制被嚴格執行。1922年到1929年間,海軍建造及維修署、海軍航空署、及海軍事務委員會、均在鑽研新式航空母艦設計,而新設計最大的爭論,正是如何“有效地”運用餘下的噸位。爭論的焦點在於航母數量與大小:倘若海軍採用小型化方案(13,800噸),則海軍可新增5艘航空母艦;倘若海軍採用較大型方案,則建造數量較少(17,250噸/4艘或23,000噸/3艘)。

數目與大小的爭論背後,牽涉到航母各方面的運用疑難。首先是航速方面:海軍內部一致同意航母應有高速航行能力。由於當時沒有艦載雷達技術,航母很容易遭敵軍艦艇發現,必須可以高速逃脫。然而航母的航速愈高,發動機的空間便愈大,自然佔用更多噸位,需尋求最佳平衡點。第二是防禦能力:大型航母如列剋星敦級,可裝設抵禦巡洋艦火炮的裝甲,至於小型航母則無可避免較弱。然而,海軍同時要考慮飛行設施問題,倘若小型航母犧牲防禦,而換取更多機庫空間,則兩艘小型航母的載機量隨時比一艘大型航母為多,可更有效運用條約噸位。

大型設計雖在航海及執勤效能上,都遠勝小型設計,但整體可建造數量卻相對較少,且在戰後緊縮軍費的情況下難以建造。另外,大型設計使海軍航空力量集中在少數軍艦,使艦隊在單次攻擊損失全部航空力量的風險劇增,對於航母這樣的易損艦隻,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似乎很有必要。更何況美軍仍未有實際的航母執勤經驗,大部分的設計均欠缺充足現實基礎。比如海軍內部主張不建造艦島,以擴闊飛行甲板;大部分將官都相信航母只會跟從戰列艦的大艦隊作戰,擔任輔助角色,無須最佳效能;至於相信航母有獨立作戰能力的有識之士,則聚焦於增加艦隊整體的艦載機攜帶數量,小型化設計也正好滿足了各方所需。

突擊者號航母,萬噸的設計小型化最終被證明是不符合時代需求的。

在日內瓦海軍裁減會議與建造巡洋艦的爭議聲下,一艘小型設計航母收入1929年度的海軍撥款法案,獲得美國國會兩院透過,最終成為突擊者號(13,800噸)。然而就在法案辯論之時,美國海軍舉辦了第9號艦隊解難演習,薩拉託加號在演習中充分展現了大型航母的獨立戰鬥力、機動性及強大打擊力。而1930年至1933年的演習,兩艘列剋星敦級大型航母也延續了上述的優點。所以當突擊者號在1933年下水時,海軍的航空戰術與經驗已有長足發展,其過於苛求的濃縮設計弱點便顯露無遺了。

胡蜂號航母,可算是約克城號的縮小版,事實證明航母還是得大一些好。

有關中型設計的爭論與突擊者號時相若,分別在航速、防禦及艦載機三方面。在航速方面,除了航空署接受較低航速,以換取其他設施空間,其他部門大體同意將航速由29節提升至32.5節。在防禦方面,焦點集中在減少飛行甲板遭空襲癱瘓的機會及整體防禦裝甲。針對首項問題,航空署曾提出建造雙層飛行甲板、設定機庫彈射器以及增加升降臺,以提升飛機升降效率,然而這些裝備連同裝甲等等,都不是中型設計噸位所能負擔。裝甲方面,約克城級的定位為防禦輕巡洋艦的6吋火炮、空投炸彈及空投魚雷攻擊,但礙於噸位所限而要有所妥協。最後在艦載機方面,當時航空署正制定新的航空團組合,新艦的航空團應由4支小隊各18架飛機組成,共72架飛機,然後再加上若干替補。不過由於計算方法不同,部內估算新艦的飛機數量可超過90架。事務委員會亦根據列剋星敦級的服役經驗,認為艦島無損飛行作業,故此決意要在新艦增設艦島,以有效排走鍋爐廢氣。

1932年初,事務委員會終於從多項設計中,選擇了排水20,000噸、120,000軸馬力,最高航速32.5節、搭載90架艦載機的方案。然而國會以經濟蕭條為因,並未撥款建造新型航母,使設計又再拖延。

小羅斯福在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後,海軍造艦計劃終於獲得政治上的支援。首先,羅斯福總統動用產業復興法案的資金,以援助失業造船工人為名,撥款建造兩艘航空母艦及若干驅逐艦。這批資金無須經正常國會程式撥款,而約克城號及企業號則按照1932年的藍本,在1934年5月及7月於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1936年兩艘約克城級下水,並分別在1937年及1938年服役。

羅斯福總統夫人為約克城號擲瓶。這艘航母造艦經費是羅斯福總統以救助失業船廠工人渡過經濟危機為由撥付的,為了表示對工人的支援,故總統夫人擲瓶,看來萬惡的資本主義對工人階級還是挺好的。

服役初期,約克城號的表現尚屬滿意。新艦的速度與載機量,均與列剋星敦級相若,而艦體的轉向更為靈活。其最致命的弱點仍在水下防禦方面,而此情況更因動力系統的配置而惡化。約克城號的9座鍋爐分成3列,全部排在前方,而輪機則在其後方。倘若遭魚雷攻擊,而在水線以下入水,海水只需淹沒鍋爐或輪機,便足以令全艦失去動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不再受裁軍條約限制。海軍可趕工建造多一艘航空母艦,以應付戰爭需要。由於時間緊迫,海軍事務委員會只能提出沿用約克城級設計,但同時附帶多項改良,特別是將新艦的鍋爐與輪機交錯配置,以減低風險。不過由於改動過多會大大增加建造時間,第三艘新艦大黃蜂號最終只能建造新式艦島以及延長艦艏,動力系統的問題未有解決。在中途島海戰及聖克魯斯群島海戰,約克城號與大黃蜂號俱因魚雷攻擊而失去動力,無法離開戰場而沉沒。

珊瑚海戰損及戰後緊急搶修。

約克城號的戰沉經過與前後兩場航母大戰都有關係,首輪即本系列第六篇所述的珊瑚海海戰。

以前篇章已有提及,戰鬥中約克城號被一枚500磅炸彈擊中。炸彈穿過接近艦橋的飛行甲板,在第四層甲板爆炸,造成多人死傷。約克城號雖仍可繼續飛行作業,而大火很快便被損管人員撲滅,但三座鍋爐卻因攻擊受損而無法運作,使艦速因此下降至25節。至於另外數枚在艦體旁邊爆炸的近失彈,其衝擊波一度將約克城號艦艉震出水面,同行驅逐艦的水兵甚至可看見其四軸螺旋槳在半空打轉;而艦身也有數處被爆炸扯破,導致約克城號不停漏油。空襲過後,約克城號回收了部分沉沒的列剋星敦號的機隊後撤出戰場。

珊瑚海海戰中的約克城號。

此時美軍通已得悉日本即將在6月初派四艘航母進攻中途島,而當時美軍在中太平洋只有兩艘航母。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即時要求將約克城號帶回中太平洋。當約克城號拖著10浬長的油跡前往珍珠港時,尼米茲已經先派工程師到約克城號檢查損壞。到27日下午2時30分約克城號進入幹船塢後,尼米茲更親自檢查約克城號的受損情況。約克城號被炸彈擊中的損毀並不嚴重:飛行甲板的破洞在戰鬥當日已經填補,而所有發電機及飛機升降臺也運作正常,25節的極速也足夠迎風派出飛機。真正難以維修的地方,反而是在約克城號艦體外爆炸的近失彈造成。由於該爆炸使龍骨受到一定損毀,預計約克城號要回到布雷默頓的普吉灣海軍基地,並花上90日才可完成維修。

約克城號在珍珠港搶修場面,

然而中途島戰役迫在眉睫,尼米茲命令不惜一切恢復約克城號狀態。按照海軍安全程式,航空母艦進入幹船塢後必須用一日解除安裝所有航空燃料,但尼米茲卻下令繞過這道程式,並且強令維修人員在三日內將約克城號復修至戰鬥狀態。為搶工期,海軍工程師打破常規,沒有準備任何藍圖,而是用膠合板製作艦體破洞模具,再拿到岸上鋼鐵工房倒模製造,然後運回艦上直接燒焊填補。尼米茲亦特別打破檀香山的夜間燈火限制,在約克城號四周樹立射燈,使維修可晝夜進行。為了維修約克城號,船塢的耗電量一度超出檀香山的發電上限,使市內部分地區一度強制停電,以騰出更多能源到船塢。在維修以外,尼米茲同時重整了約克城號的受損機隊,並將薩拉託加號留下的俯衝轟炸機隊調到約克城號。29日上午11時,約克城號的幹船塢重新注水,並用上餘下時間補給軍需。到30日上午9時約克城號離開珍珠港時,艦上仍有少量維修人員工作,動力系統也沒完全修復而航速受限,但整艘航母已恢復基本戰鬥能力。

6月2日,約克城號與企業號、大黃蜂號會合,它的奇蹟般地出現極大地鼓舞了美軍士氣,同級三艦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聯袂主演海戰大片——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日軍第一波攻擊及搶修。

中途島海戰中傷痕累累、臨時搶修出戰的約克城號大出風彩,其俯衝轟炸機編隊先是單獨擊沉了日軍蒼龍號航母,前篇已有提及,不再贅述。

不過,約克城號很快便遭到日軍反擊。10時50分,在日軍三航母已經被擊中後,僅存的飛龍號派出俯衝轟炸機攻擊約克城號。雖經野貓戰鬥機和護航艦隻高炮拼死攔截,仍有7架日機進入投彈,3彈命中,2彈近失,日軍飛行員的水平確實堪稱世界一流。中途島海戰中如果日軍率先發起進攻,結果還真不好說。

中途島海戰日軍艦載機攻擊約克城號。

三彈破壞力巨大,“約克城”號煙囪、艦島和前部機庫甲板均冒出了濃煙,不到20分鐘,這艘航母就停在海面上紋絲不動了。誘發的火災嚴重威脅到彈藥庫和航母前部的油庫,此刻美軍採取的預防措施起到了關鍵作用,即用二氧化碳吹洗航空汽油管道系統,並在儲油罐周圍注滿這種氣體。這是航空加油機械師奧斯卡·邁爾斯根據“列剋星敦”號在珊瑚海的悲慘遭遇,同時結合“約克城”號受傷及後來的維修經歷特意設計的“二氧化碳吹洗系統”。同時損控指揮官立即組織人員滅火,他們在早期戰鬥中積累的經驗此刻得到了充分展示,事先安放好的可隨時供水的水泵發揮了積極作用,火勢迅速得到控制。在珊瑚海受傷和在珍珠港維修時,大部分水兵都參與了,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經驗。木工扛著沉重的木料趕到飛行甲板,只用25分鐘就修復了甲板,簡直比炸的時候都快。輪機兵則盡力修理鍋爐艙,試圖讓鍋爐恢復工作以讓航母儘快行動起來。在珍珠港並未完成徹底維修的“約克城”號帶著大量維修材料和裝置,此時全部派上了用場。

用木料維修甲板。

13時35分,奇蹟第二次出現。幾乎靜止的“約克城”號竟慢慢移動了,煙囪裡接著冒出一團團蒸汽!在珊瑚海歷經磨難的“約克城”號的確不同凡響,在輪機官指揮下,輪機工和鍋爐工創造了奇蹟。水兵們冒著令人窒息的嗆人煙霧以及隨時會被炸得粉身碎骨的危險,迅速燒出了足夠的蒸汽,帶動了輔助動力系統。技術嫻熟的輪機工努力修復了被炸壞的排煙通道,3臺鍋爐恢復運轉,這意味著“約克城”號的速度很快可以提高到20節以上。

“約克城”號上爆發出陣陣歡呼聲,護航艦船上也傳出興奮的喊叫聲,與之遙相呼應。艦長上校巴克馬斯特馬上將“求救”旗換成了“我艦速度5節”的訊號旗,同時在桅杆頂處升起了一面嶄新的戰旗!

到14時20分,“約克城”號航速已恢復到15節,航向正東,珍珠港彷彿就在不遠處,這艘戰功赫赫的航母,眼看又可以創造奇蹟了!

可惜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幾分鐘後,局勢再次逆轉。14時27分,護航艦隻“彭薩科拉”號的雷達發出預警,西北方向80公里處另一批不明目標正快速逼近!

中途島日軍第二波攻擊及搶修。

飛龍號的俯衝轟炸機隊返抵母艦後,山口多聞已透過各種渠道得悉美軍共擁有三艘航母。在1時30分立即派出餘下的10架魚雷機和6架零戰,由第一波次攻擊中途島的友永丈市率領,前往攻擊美軍,並特意要求攻擊未受損的航母。

2時30分,因為甲板上破洞已被修補,大火也撲滅了,航速甚至已經恢復至24節了,所以被友永機隊誤以為這是另一艘未遭到攻擊的航母,馬上開始攻擊約克城號。約克城號勉強避過兩枚魚雷,但另外兩枚魚雷擊中艦體左舷。

日軍魚雷的打擊是致命的,爆炸使左舷三個鍋爐艙被海水淹沒,衝擊波使得所有鍋爐都熄火了;而海水迅速淹沒水線以下的發電機房,使艦隻完全喪失電力;舵機亦被魚雷攻擊卡死。約克城號再次停駛,並迅速向左傾斜。

護航艦隻上看到的約克城號中彈後。

在缺乏電力情況下,約克城號的損管人員無法泵出入水或反向注水扶正船身,此時艦體已向左傾斜26度,隨時可能傾覆。此時艦上還有將近2000多名官兵,一旦船體傾覆將造成重大傷亡,約克城號艦長畢馬斯達權衡利弊後,在2時55分痛苦的下令升起一面藍白訊號旗——棄艦!

艦隊指揮官弗萊徹全力支援巴克馬斯達艦長的棄艦決定,他事後認為“當時根據約克城號的外觀判斷……棄艦決定是明智的……把軍官和那些優秀的水兵救出來是至關重要的!”弗萊徹在戰後備受指責,指責者認為在他手裡未能有效救援而丟失了列剋星敦和約克城號,但他珍視生命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被俯衝轟炸命中後的約克城號甲板。

四艘驅逐艦被命令靠上去撤離人員,其餘艦隻繼續進行反潛警戒。人員救援工作進行地很順利,跳入海中的水兵們戲謔地朝著救生艇高喊“TEXI!TEXI!”,艦長巴克馬斯達最後對全艦進行了檢查,滿意地看到活著的人全部撤離後才離艦,驅逐艦共救出2280人,人數之多甚至艦體都被壓的吃水很深,影響作戰和航行。

約克城號被魚雷擊中後,艦上部分偵察轟炸機降落到企業號,並將飛龍號的動向親自傳達給接管戰術指揮的斯普魯恩斯。下午3時30分,企業號派出24架無畏式反擊,並在5時命中四彈,將飛龍號摧毀,其中就有約克城號沙姆韋上尉率領的14架艦載機,算是為約克城號報了仇。

傍晚斯普魯恩斯收回所有飛機後,即時向東後撤,以防日軍衝上來夜戰;而弗萊徹則派休斯號驅逐艦留守約克城號。5日早上美軍開始追擊已無航母的日軍艦隊,此時休斯號發現約克城號在海上漂浮一夜後,竟然仍未沉沒!乖乖喲,這是又要創造奇蹟麼!

此時更有小驚喜出現,約克城號上突然傳來槍聲。休斯號立即組織搜救隊登艦。是腹部重傷的二等兵諾曼·皮切特,他忍著劇痛從三層甲板下爬上來,鎮定地用機槍朝驅逐艦方向射擊以引起注意。被救上驅逐艦的皮切特掙扎著告訴大家,艙裡還有一個活人。於是營救人員重新登艦,找到了顱骨粉碎性骨折、昏迷不醒的二等兵喬治·韋斯。遺憾的是雖然韋斯幸運地活了下來,但機智勇敢的皮切特最後卻傷重身亡。加上他,約克城號全艦最後僅犧牲141人,相對於全艦2300人的編制,很值得慶幸。

休斯號仔細觀察,發現約克城號艦體只有少數地方起火,而傾側仍然維持在26度左右,顯示艦體並沒有繼續進水。休斯號即時向艦隊請求協助,並向太平洋司令部彙報,認為約克城號仍可拯救。

約克城號艦長巴克馬斯特接到休斯號的資訊後,即與艦隊司令官弗萊徹商談,建議恢復拯救;而弗萊徹更即時派出兩艘驅逐艦增援。不過當時約克城號的生還船員已經分散在不同的驅逐艦,巴克馬斯特用了整個上午,才將約克城號的搶修人員集結起來,然後到下午170名搶管人員才登上哈曼號驅逐艦,其中有文書軍士弗蘭克,他的任務是取回艦上已寫了多半截的《珊瑚海行動報告》。

6日凌晨2時20分,巴克馬斯特帶3艘驅逐艦趕到。救援隊員於3時30分奮勇登艦。巴克馬斯特親自檢查了所有能進入的艙室。天亮之後,“哈曼”號靠上航母右舷提供水泵動力和水源,幫助撲滅航母前部燜燒的一處小火。所有應急器具都透過“哈曼”號運了上去。其餘5艘驅逐艦環繞在航母周圍2000米左右實施警戒。一個分隊為傾斜一側的水箱排水並在相反一側注水,另一分隊則把同側5門20毫米炮座及1門127毫米炮拆掉,使航母側傾減少了2度。雜貨艙內燒了很久的火終被撲滅,艦尾第三層甲板下的積水也抽掉了90釐米。醫護人員對陣亡者進行了身份鑑定,35具屍體中有10具已無法辨認,巴克馬斯特主持了一個簡單儀式,為陣亡者進行了海葬。美軍的搶險救援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不過文書軍士弗蘭克也被拉去搶險,未能先去辦公室取回《珊瑚海行動報告》,後來的情況變化使得這本即將完成的報告再也沒能取回,殊為可惜。

6日13時08分,“鶯雀”號遠洋拖船開始拖曳“約克城”號以3節速度緩慢航行。巴克馬斯特樂觀地估計,必要部位的積水排幹後輪機就能恢復工作,航母就能依靠自身動力返回珍珠港。事態照此發展下去,約克城號很可能成為損傷控制的模範,書寫航母史上最精彩的篇章!而中途島海戰結果也將是完美的4:0!

殊不知就在此時,日軍最後一招致命的殺機正向這艘英雄的航母步步逼近。

中途島日軍第三波攻擊終至沉沒。

6月6日黎明時分,一架日軍偵察機已經定位到了尚漂浮在海面上的約克城號,並迅速上報給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山本遂下令無論如何也得擊沉之。按當時的戰場情況,日軍本已是鞭長莫及了,但前日4艘航母戰沉後,悲憤地近乎瘋狂的日軍擬定了一個戰列艦衝上來進行炮戰殲敵的作戰方案,其中伊168潛艇也被命令抵近對中途島實施炮擊。後來恢復理智的山本取消了這個計劃,但取消命令未及時傳遞給潛艇。伊168單艇獨炮於5日晨對中途島炮擊了15發炮彈,這也是整場戰役中日軍對中途島的唯一炮擊行為。被這種近乎狂妄的挑釁行為氣炸了的美軍迅速反擊,潛艇遂下潛躲避,結果耽誤了時間,未能及時返回,至6日上午時還在中途島海域。

此時這艘未及時返回的潛艇,反而成了日軍的希望。伊168艇被命令前去補槍擊沉約克城號。6日凌晨,潛艇經一天航行後抵達約克城號所在海域,此時有五艘驅逐艦在此,哈曼號還被綁在約克城號上,以便給後者輸送物資。伊168觀察後,決定冒險攻擊。經過將近9個小時極慢速的移動後,下午1時30分,潛艇成功佔據最佳發射戰位,向約克城號發射四枚魚雷。

哈曼號正在忙碌地拯救約克城號,突然發現海面上四條魚雷航跡飛快逼近,由於被綁在航母上,哈曼號只能眼睜睜看著魚雷逼近。首枚魚雷擊中哈曼號,使之在五分鐘後沉沒;接著兩枚魚雷穿過哈曼號下方,然後擊中約克城號右舷。攻擊使約克城號右舷加速入水,艦長急令關閉全部防水閥門,但救援時開啟的閥門導致海水洶湧灌入,局面已無法控制,迫使巴克馬斯特再次下令棄船,與損管人員一同撤回拖船。而伊168艇卻在美軍驅逐艦的瘋狂追殺下逃之夭夭。

約克城號上看到的哈曼號沉沒。

備受打擊的約克城號雖然歷經三次打擊,已到彌留之際,但依然堅挺,她令人難以置信地又在海上漂浮了一夜,7日拂曉4時58分,在周圍驅逐艦列隊行注目禮,下半旗致哀,全體人員脫帽肅立中,約克城號戀戀不捨地沉入海底。

約克城號最後時刻。

艦長巴克馬斯特在返回珍珠港後遞交約克城號的戰鬥報告,請求海軍考慮將一艘新航空母艦命名為約克城號,以延續其“戰鬥意志”。同年9月26日,海軍將一艘建造中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更名為約克城號。新約克城號在1943年1月21日下水,並再次由羅斯福夫人進行擲瓶儀式。

經驗與反思。

對生命的珍視應予肯定。

約克城號沉沒後,海軍內部曾有意見質疑巴克馬斯特的處理手法,指約克城號在5日下午棄船後沒有加快傾側,意味著艦體的入水已經受控,故此約克城號本應可被拯救過來,而巴克馬斯特有過早棄船之嫌;另外,約克城號的棄船程式似乎過於倉促,以至6日早上休斯號驅逐艦仍找到兩位生還者,而不少機密檔案仍未帶走或銷燬;最後巴克馬斯特在5日徵集搶管人員過久,以至日軍潛艇有機可乘。然而海軍事後調查認可了巴克馬斯特的做法,指當時約克城號內部完全失去動力,無法自行排水。而在棄船前夕,約克城號仍繼續向左舷傾側,再加上全艦通訊系統幾近癱瘓,巴克馬斯特根本無法預料艦體的入水是否已經受控,其棄船決定是以全艦官兵的生命安全考慮優先。雖然棄船命令只能靠口傳以及無需電力運作的電話筒傳達,但約克城號的死傷人數已經尚算輕微。事實上約克城號全艦約有2,300人,在空戰中有32名飛行員死亡,而艦員因日軍攻擊喪生的人數僅為54人。

應該說艦長的做法是合理的,指責之詞頗有事後諸葛亮之感,當時誰也無法預料船會不會瞬間傾覆翻沉,不能拿艦員的生命去冒險,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沉沒時的低死亡率,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戰爭中最可寶貴的財富——富有實戰經驗的官兵的重視。

對經驗教訓的總結值得推崇。

汽油蒸汽,二氧化碳吹洗,其實也沒啥高科技含量。

針對約克城號搶管人員的徵集困難,尼米茲在6月底向艦隊下令,要求所有軍艦在面對可能棄船的危機時,必須預先編集搶修部隊,且只可在最後一刻離艦,並必須集結在同一艘救援艦上待命。

在韓戰中,李奇微禮拜攻勢、月圓攻勢的總結也讓我軍吃了大虧。

工業能力決定戰爭勝負。

約克城號的經歷也說明,在二戰中,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工業能力,打敗日本海軍的不光是視死如歸的美軍飛行員,還有那三千名只用三天就修好約克城號的工匠們,也有拼死搶修航母的損管隊員們。日本是個島國,不打敗日本海軍,不可能打敗日本。所以太平洋戰爭的勝利,更多憑藉的是焊槍和機床,而不是埋地雷和挖地道。當年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不會打贏一個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同樣的,在未來戰爭中,打勝仗的因素,可能會變成無人機和資料鏈。一個對高科技資訊化忽視的國家,僅憑戰士的勇敢也是打不贏戰爭的。

12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轟炸大和島,前兩次出其不意,最後一次遭敵埋伏,那是成長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