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是無煙火藥的誕生地,並於1886年裝備了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火藥步槍,即8毫米勒貝爾1886式步槍。當時法德兩國相互仇視,為了贏得對德軍的技術優勢,法軍在無煙火藥這項新技術的應用上頗為急促,導致勒貝爾1886式步槍及其彈藥存在缺陷,尤其是子彈的問題特別突出。
勒貝爾8×50毫米步槍彈是由11毫米格拉斯黑火藥步槍彈簡單縮口改進而成,導致彈殼錐度特別大,在使用管狀彈倉的勒貝爾步槍上倒也沒啥問題,但到20世紀初法軍研發豎排供彈的槍械時毛病就出來了。由於彈殼錐度大,勒貝爾步槍彈無法使用橋夾,只能用漏夾,要麼限制了彈容量,要麼使槍械供彈系統步入歧路,比如貝蒂埃步槍最初彈容量僅3發,後改為5發漏夾供彈,但在槍身下方形成了礙眼的突出部,還有一戰時期法軍紹沙輕機槍奇葩的半圓形彈匣也是為了配合彈藥而採取的無奈設計。
一戰後,法國陸軍意識到舊式槍械彈藥已經嚴重落伍,於是開展新型槍彈及輕武器系統的開發,於1924年推出了效能優良的7.5×57毫米步槍彈,不過與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太過相似,容易混淆,於1929年改為7.5×54毫米步槍彈,並計劃作為全軍通用彈藥。基於新型7.5毫米槍彈,法軍也著手推進輕武器的更新換代,然而由於20世紀20、30年代法國經濟蕭條,政局混亂,加上馬奇諾防線工程大量佔用資源,導致輕武器開發換裝程序緩慢,除了將部分貝蒂埃步槍改為發射7.5毫米槍彈外,僅完成了兩款新槍,一是7.5毫米FM-24/29輕機槍,二是本文主角7.5毫米MAS-36步槍。
實際上,法國陸軍最初希望開發一款半自動步槍,但是難度頗大,資源不足,只怕等到下次戰爭爆發還沒有影,只好退而求其次,先研製一款栓動步槍作為半自動步槍成熟前的過渡裝備,於1927年立項,拖拖拉拉直到1936年才正式列裝,命名為MAS-36步槍。縱觀當時歐洲各國的制式步槍,如德國毛瑟步槍、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都是老式步槍的改良型號,而MAS-36是少有的全新開發的栓動步槍,因此得以博採眾家之長,融合了各國步槍的特點,甚至被視為栓動步槍的巔峰。
MAS-36步槍的最初定位是供機械化部隊和炮兵部隊使用的自衛武器,採用類似卡賓槍的短步槍造型,全長僅1021毫米、槍管長575毫米、全重3.71千克,是二戰中最短的標準型栓動步槍,攜行機動性很不錯。在外觀上帶有濃厚的法式步槍的風格,槍身護木和槍托分為兩個部件,金屬機匣大面積外露,線條流暢。
MAS-36步槍借鑑了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後端閉鎖槍機,閉鎖卡榫位於槍機後方,閉鎖行程短,有利於提高射速,而向前彎曲、形如狗腿的拉機柄則是偷師美國M1917式步槍,幾乎與扳機位置齊平。熟練射手可以使用食指和拇指拉動槍機,同時以中指或無名指扣動扳機,做到上彈、擊發、退殼單手連貫操作,能實現李-恩菲爾德步槍的“瘋狂一分鐘”模式,即在一分鐘內發射30發子彈,這幾乎是栓動步槍的射速極限了。
由於7.5毫米槍彈錐度正常,MAS-36步槍終於可以使用與毛瑟步槍一樣的內建雙排彈倉和5發橋夾,實現了穩定供彈,比較特別的是彈倉底鈑可以透過機匣側面的一個小按鈕輕鬆釋放。MAS-36採用結構簡單的覘孔式照門,槍口初速850米/秒,有效射程400米,雖然精度不算特別出色,但應付正常距離交戰足夠,動作也非常可靠,堅固耐用。
MAS-36步槍配有一柄長43.1釐米的針式三稜刺刀,對機加工要求較低,而且刺刀平時收納在槍管下方護木內的管倉內,使用時按動彈簧卡榫拔出刺刀,然後反向安裝在管倉口部即可,這個設計使士兵不必另外攜帶刺刀鞘,有利於節省裝備成本。槍管右側偏置一個疊垛鉤,用於直立放置多支步槍。
MAS-36步槍繼承了之前法國栓動步槍的傳統,沒有手動保險,這是法國在長期海外殖民戰爭中得出的經驗,認為空倉攜行遠比使用保險更加可靠,此外也沒有采用當時主流的全約束式供彈設計,有助於簡化結構,降低工時,節約成本。MAS-36的結構非常簡單,初期版本全槍僅有65個零件,只有5個可以手動拆卸的部件,造價低廉,非常適合大規模生產列裝。就總體而言,MAS-36集各式栓動步槍技術之大成,設計非常成熟,在戰鬥效能和生產成本之間實現平衡是該槍的最大亮點。
MAS-36步槍於1937年在聖埃蒂安兵工廠開始量產,到1940年5月德軍大舉入侵時僅製造完成了25萬支,遠遠不足以替換數量龐大的老式步槍,以至於一線法軍部隊中存在新老步槍並行裝備的混亂局面。在1939年到1940年間,法國陸軍步兵班採用11人建制,分為火力組和突擊組,其中班長和火力組組長使用MAS-36步槍,機槍手和副射手分別裝備FM-24/29輕機槍和手槍,3名彈藥手裝備貝蒂埃步槍,突擊組包括3名裝備MAS-36的步槍手和1名裝備勒貝爾步槍及槍榴彈的擲彈手。一個步兵班居然裝備三種步槍,使用兩種彈藥,可見戰爭初期法軍裝備狀況的差勁。由於MAS-36產量不足,能實現上述編制的部隊很少,大多數法軍還使用父輩用過的勒貝爾或貝蒂埃步槍。
法國投降後,大量MAS-36步槍成為德軍的戰利品,被重新命名為Gewehr 242(f)步槍,裝備駐法國的二線部隊,戰爭後期也供缺乏裝備的人民衝鋒隊使用。二戰後,這種效能優良的栓動步槍被法國軍隊繼續使用,廣泛用於海外殖民地戰爭,如阿爾及利亞戰爭、印度支那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越南戰爭等等。聖埃蒂安兵工廠直到1952年才停產MAS-36步槍,總產量高達110萬支,作為二線裝備在法國陸軍中服役到1978年。隨著戰後殖民戰爭的烽火,MAS-36廣泛流散到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地區,據統計使用這款步槍的國家多達25個,即便今日MAS-36也沒有完全退出戰爭舞臺,在曠日持久的敘利亞內戰中仍能看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