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40年8月20日彭德懷指揮20餘萬兵力發動了“百團大戰”,旨在破壞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礦山,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在“百團大戰”中,太嶽軍區出動五個主力團的兵力與日軍展開激戰,沁源也派出一萬多名民工或參加破路或運送武器彈藥配合作戰。這次戰爭破壞了日軍大量的交通線路,斃傷日軍兩萬多人,給華北地區的敵人以沉重打擊。

由於在“百團大戰”中遭到了八路軍的打擊,日軍便於1940年11月18日實行報復性行動,出動第四十一師團、第三十六師團和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各一部七千餘人,以及偽軍和敵佔區被強拉參戰的群眾共約兩萬人的兵力,分十路對太嶽抗日根據地進行報復性大“掃蕩”。日軍的這次“掃蕩”表現為先分路合擊隨後進行分散清繳。

為避免與日軍的正面衝突,太嶽區的黨政軍領導機關黨委、行署和軍區組成了沁東支隊,主力部隊組成了沁西支隊,在游擊隊和地方武裝的協助配合下,不斷跳出包圍,向外線轉移作戰。日軍在對我黨政軍領導機關的合擊撲空之後,“1940年11月22日,敵清水師團高木部以殘暴的‘三光政策’對我沁源掃蕩十一天。”

期間在沁源地區製造了大量的集體屠殺慘案,有資料記載的有韓洪龍王廟慘案、上舍慘案、姚家大院慘案、王壁村慘案、高家溝慘案、東窯溝慘案、蔡西溝慘案、綿上村慘案、閻寨村慘案、伏貴村慘案、橋龍溝慘案、秦家莊慘案、孔家坡後溝則慘案、郭道慘案。日軍在“掃蕩”過程中,對沁源百姓的屠殺手段包括澆油後放火焚燒、用刺刀剖腸破肚、機槍掃射、活埋等,殘忍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掃蕩”中的日軍見人就殺,被抓獲的老人、婦女、小孩也無一倖免。經歷日軍“掃蕩”的地區屍橫遍野,一片狼藉。日軍在奉行“殺光”政策的同時,對其“掃蕩”地區的財物能搶則搶,搶不走的全部燒光,不少村莊化為一片焦土。

面對日軍對沁源的瘋狂“掃蕩”,沁源地方武裝和游擊隊對敵展開游擊戰,插入敵軍背後不斷襲擾。在這次反“掃蕩”鬥爭中,太嶽軍民進行大小戰鬥23次,擊斃日軍500餘人、偽軍60餘人。11月27日,我軍收復沁源縣城。在對日軍的不斷打擊下,12月5日,對太嶽區進行“掃蕩”的日軍退回到同蒲、白晉沿線各據點,反“掃蕩”鬥爭終於結束。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次“掃蕩”中,日軍在沁源全縣“燒燬房屋十一萬二千三百間,燒燬糧食十萬零六百五十石,殘殺群眾兩千六百九十人,牲口被拉一千八百一十頭。”敵人的這次報復“掃蕩”,使沁源的大量房屋與名勝古蹟被毀,牲畜財物被洗劫一空,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大量物資慘遭破壞。

參考資料

【1】高玉峰、郭天紅:《喋血的記憶:日軍暴行親見親聞訪談錄》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豈容猖狂!美軍闖完臺海又闖南海,中國兩部門發出凌厲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