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於“窮則戰術穿插,富則火力覆蓋”的解放軍來說,其實“富了”也不能“狂轟濫炸”。現代坦克縱隊作戰模式,依舊離不開祖傳的戰術穿插。只不過富了有富了的穿插方法。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
縱深戰鬥,指的是在進攻單位佔據了前期預定好的攻佔目標後,由本單位或專屬任務單位進行的,向後續作戰目標進行衝擊,直到最終完成任務的作戰階段。這一階段坦克分隊所保持的戰鬥隊形,是整個戰鬥發展過程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隊形,甚至從最開始的準備階段,坦克分隊就要保持這一隊形進行預備衝擊。因此,無論是從戰前坦克戰位的部署,還是後續坦克分隊撤出戰鬥的隊形,都可以對其戰法和預計進攻效果甚至作戰目的進行分析。
國防大學釋出的坦克分隊作戰模組▲
一般來講,一場完整的坦克戰鬥中,無論攻方還是守方,都要具備最基本的三個作戰分隊單位:即攻方的進攻分隊(含正面主戰單位和側翼助戰單位,即主攻與策應),預備分隊;守方的主要防守目標分隊,次要防守目標分隊(用於一般情況下的戰備警戒執勤),預備分隊。
目前最完備的一張照片,至少包含12輛坦克,3~4輛軍車,一輛決策層SUV▲
上圖中涵蓋的三個坦克分隊(戰位劃分)共12輛坦克,99A式主戰坦克+88A式主戰坦克從硬指標上先行構成梯次配置。(當然從前段時間釋出的99A上高原的近距離圖片中,可以從其攜帶的第二代主動式鐳射武器系統推斷,這批開赴高原的是最新銳的99A2式主戰坦克)
撤離時坦克保持的該隊形雖然不是完備的戰位模式,但是撤離不比戰鬥,無須保證戰時的交替掩護原則有序撤離。上圖紅色圈框處屬於進攻分隊的主攻單位,左右黃綠圈框屬於進攻分隊的側翼助戰單位。這和大多數軍迷朋友的認知有所不同。主流觀點認為從照片來看,很明顯這是三個作戰模組。但是眼見不一定為實,就像大眾若看到一艘航母入役,但是實際上這代表著至少還有一艘正在海試,一艘正在船塢,一艘正在設計,一艘正在論證。
印方拍攝的88A主戰坦克撤離▲
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照片中顯示的12輛坦克,不可能是整個作戰單元的全部力量。坦克的主攻和助攻戰位靠攏,這無可厚非。但是預備單位的坦克若是向進攻單位靠攏,相當於直接把我方作戰思維和戰術部署,作戰力量直接暴露給敵方。輕則如同“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被一窩敲掉,重則直接透過前期部署看到整場戰鬥的作戰意圖。
裝甲兵學院發表的《坦克分隊縱深戰鬥火力對抗建模分析》中對坦克被發現機率和距離的關係▲
上圖可以清楚地看到,當雙方坦克距離小於1500米時,處於佔領發射陣地的坦克被敵發現的機率從20%一路飆升到70%。而當雙方坦克距離為1500米~2000米時,無論我方坦克處於進攻狀態還是佔領發射陣地,被敵發現的機率都小於40%。
印方拍攝的撤離現場,鏡頭一轉,滑稽地出現我軍正在一側監視的99A▲
99A2主戰坦克馳騁高原▲
因此,任務是“針鋒相對”的坦克主要只負責“對峙”,由主攻和助攻單位坦克執行,而預備單位的坦克只擔負支援或後期接管任務,沒必要“拋頭露面”,此時首選便是“隱蔽潛伏,蓄勢待發”。所以表面上看似乎有三四個坦克連,但這其實僅僅是一個完整作戰單元中的進攻單位,算上後方配屬的預備隊以及保障分隊,整個部署力量甚至可能達到團級。
裝甲兵學院的研究,“新型坦克”使用的是88B主戰坦克,模擬進攻物件是M60A3和T72坦克▲
印軍後備軍營▲
還有不得不強調的一點是:對峙不是戰鬥,更多體現的是從氣勢上的心理打擊。若是真正決定實打,戰鬥隊形絕對不可能這麼緊密,即便是主攻和助攻單位,相隔距離連目視都很困難,更別提預備作戰單位。而且第一波攻勢不會來自坦克,後方遠火早已把對方的射擊諸元標定得一清二楚,若是真正戰鬥還採用如此對峙隊形戰位,用不了一分鐘,參與對峙的坦克會全部成為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