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前不久舉辦的大慶活動中,運-20戰略運輸機和運-9通用運輸機組成了運輸機梯隊,緊隨著預警指揮梯隊飛過天安門廣場。

一直以來,戰略運輸機作為空軍遠端投送力量的核心,都是大國空軍必不可少的一種裝備。21世紀初,美軍著重發展的“斯特賴克旅”,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必須要能夠裝進C-130運輸機的機艙內進行運輸。而M1主戰坦克等裝備顯然難以使用普通的運輸機空運,即使是巨大的C-5“銀河”運輸機,一次也只能運輸2輛M1主戰坦克。

而在傳統上特別重視空降兵的俄軍,對戰略運輸機也是相當重視。在蘇聯時期,安-12、安-22、伊爾-76和安-124等機型構成了蘇軍的主要空中投送力量。搭配BMD傘兵戰車,蘇軍可以在短時間內投送大量輕裝機械化部隊到敵軍後方,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但蘇聯解體後,主要開發運輸機的安東諾夫設計局被劃歸烏克蘭,俄羅斯自此失去了獨立開發大型戰略運輸機的能力。儘管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也曾經和烏克蘭聯合開發過多個機型。但隨著烏克蘭倒向西方,這些合作專案全部以破裂而告終。

一直以來,中國空軍都相當缺乏戰略運輸的能力,只有仿製蘇聯安-12運輸機的運-8運輸機一種機型。蘇聯解體後,中國曾經引進了一定數量的伊爾-76,但由於伊爾-76的生產線實際上並不在俄羅斯,而是位於烏茲別克,並且已經關閉。俄方實際上是想依靠中國的資金,在俄羅斯開設一條“改進型伊爾-76”的生產線。

但這樣一來,一方面會顯著增加成本,另一方面也會增加機型的不通用性。因此中國並未購買更多的伊爾-76新機,而是“零敲碎打”的從獨聯體國家購買一些退役飛機。但數量不多,而且這些“二手”飛機多數已經十分老舊。另外,一部分伊爾-76還負擔了作為加油機和改裝預警機的用途,這更是進一步壓縮了中國空軍的戰略投送力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運-20的服役無疑迅速增強了中國空軍的戰略投送能力。而作為一種中國產的新型飛機,運-20的運營成本和維護保養的簡易程度無疑會優於伊爾-76。此外,運-20的運載能力也優於伊爾-76,因此能夠容納體積更大的軍用車輛。

不過,運-20運輸機目前仍然沒有完成全部的中國產化工作,機上最為核心的發動機,仍然需要從俄羅斯進口,而俄方的產能又無法滿足我軍的需求。這也是運-20的產量始終沒能“下餃子”的原因之一。不過根據相關報道,預計今年年內,安裝中國產發動機的運-20就會進入我軍服役。

運-9運輸機雖然比起運-20要小上一號,但其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並不亞於運-20。作為一種中型戰術運輸機,運-9運輸機的效能與美國C-130運輸機相似。相比戰略運輸機而言,中型運輸機的運用更加靈活,維護更加方便,價格也更加便宜,是運-20的良好補充。

更加重要的是,運-9運輸機已經完成了完全的中國產化,不需要受制於人。因此短短几年,運-9就已經批量裝備中國空軍,取代老舊的運-8,並且被改裝成各種特種飛機。相比昂貴的運-20和伊爾-76來說,使用運-9改裝這些機型無疑是更加合適的。

此外,除了軍用運輸機外,大型的民航客機/民用運輸機也是中國重點開發的專案。目前,中國開發的ARJ-21支線客機已經開始投入使用,而C-919客機也已經完成首飛,目前已經獲得國內外多個航空公司的大筆訂單。更大型的C-929客機預計將在2025年左右首飛。

未來,這些民用機型除了作為民航客機、貨運機和公務機外,也可能會進行改裝,作為巡邏機、預警機等特種飛機,加入我軍服役。這一方面能夠提升這些特種飛機的效能、舒適度,也能降低運營成本,是非常有意義的。

但如果想要將民用機改裝為軍用機,這也對飛機的自主生產能力,特別是發動機的自主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竟歷史的經驗已經告訴了我們,軍用裝備的發展決不能受制於國外。不過,隨著運-20的服役,為中國產大飛機裝上“中國心”,或許已經不再遙遠。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印度米-17運輸機未開啟敵我識別系統,被自家防空導彈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