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二戰初期各國的裝甲兵器整體上還是以高機動、輕防禦的輕型坦克為主,反坦克部隊在對付這類裝備時就顯得從容多了,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軍大量裝備的45毫米炮就足以對德軍除四號坦克之外的大部分坦克造成威脅。隨著戰爭的進行,坦克裝甲被越造越厚,防禦能力成倍提升,主流的反坦克火炮已經上升至100毫米左右的口徑了,那麼為什麼蘇聯依然堅持生產45毫米小口徑火炮呢?

45毫米炮研發背景

蘇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意識到需要研製一款專門的小口徑火炮用以反坦克作戰,鑑於當時蘇聯沒有相關設計經驗,為了節約時間和降低研發難度,蘇聯直接從德國引進了一批PaK36型37毫米戰防炮,被稱為M1930型。

不得不說這種輕便的火炮在它出現的時候是完全能夠滿足戰場需求的,除了極個別國家正在打造的重型坦克之外,大部分裝甲武器都能被擊穿。但是蘇聯本身也在著手研製裝甲更厚的坦克,因此認為未來的坦克防禦能力將普遍提升,37毫米口徑炮的穿甲能力很快就會過時,於是蘇聯工程師設計了45毫米口徑的炮管,依然採用原來的炮架和炮盾。

安裝了更大口徑炮管的火炮被稱為M1932型,外觀上和原型十分相似。因為採用木質輪子,在那個機械化軍隊崛起的年代,這顯然極大地降低了拖曳的速度,同時部隊也反應出一些其他的問題,例如炮栓不合理等,於是第8號兵工廠奉命在1936年進行改進。

重新設計的火炮在1937年投入量產,火力上沒有什麼改變,主要是炮栓等小變化,以及用嘎斯汽車的輪胎替換木質輪子,以實現汽車拖曳快速機動。這一型號被稱為M1937型,後來有一部分繼續做了小部分改動,生產上稱為M1938型,但是在部隊裡依然沿用M1937的編號。

該炮配屬的彈種很豐富,有榴彈、普通穿甲彈、被帽穿甲彈、鎢芯穿甲彈、榴霰彈等,不僅可以執行反坦克任務,也能充當戰防炮使用。其中最大穿甲能力為51毫米,在1500米距離上依然有35毫米的穿甲能力。

1942年德軍不僅投入新的裝甲武器,而且也把原有的三號和四號等坦克裝甲加強了,M1937型火炮就很難起到效果了,為此第172工廠再次對該炮進行改進,主要是換裝了達66倍徑的炮管,更厚(7毫米)的炮盾和鉸接式炮架。新炮在穿甲能力上進一步提升,在100米距離上能達到71毫米,遠距離則表現欠佳,1500米時降到32毫米,對於一款小口徑炮,主要對付中近距離目標,這樣的穿甲能力已經十分優異了。

服役背景

M1930型總共有五百多門,一直服役到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實施時,但沒有明確檔案顯示該炮參與了對德作戰。

M1937型則製造至少八千門的可觀數量,並且隨軍參與了蘇芬戰爭,被芬軍繳獲了一百多門。蘇德戰爭爆發後,該炮被大量的配屬在一線部隊手中,除了防禦力比較高的三號和四號坦克只能在三四百米距離上擊穿之外,其他的一號、二號等坦克都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擊穿。在二戰初期是蘇軍反坦克的重要裝備之一,一直生產到1942年。

德軍裝備的二號坦克抵擋不住45毫米炮

M1942型則用於補充戰損以及直接配屬給步兵單位和二線部隊等,並一直生產和服役到二戰結束。

蘇聯堅持生產的原因

首先就是蘇聯遭受了前期的失敗,反坦克炮損失慘重,解決有無反坦克能力是首要問題。火炮的生產比槍支等要困難得多,特別是大口徑火炮,既要保證精度又要保證品質,在炮管加工等方面費時費力。蘇軍一方面火炮損失很嚴重,另一方面又急速擴軍,火炮生產跟不上軍隊需求,於是繼續生產45毫米火炮能夠解決部隊的燃眉之急,畢竟有總比沒有強吧。

其次就是作戰任務的改變。45毫米炮雖然比起100毫米等大口徑火炮穿甲能力不在一個檔次,但是德軍也並非全都是“虎”式坦克這樣的重甲強炮型裝備,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黃鼠狼”自行火炮,半履帶車等輕裝甲裝備。

比起重型火炮,這些45毫米火炮能夠用汽車拖曳跟隨部隊快速行軍,必要時幾個士兵也能推著在戰場上轉移機動。在對付輕裝甲目標時,因為更高的射速和適中的口徑,無論是作戰效率還是經濟性都更高。不僅如此,它還能充當戰防炮發射榴彈打擊德軍的機槍火力點等目標,依靠射程優勢從容的一個一個拔除這些火力點。特別是M1942型,雖然它不能貫穿德軍重甲坦克的正面裝甲,但是卻能在中近距離擊穿“黑豹”等坦克的側面裝甲,一旦有地形優勢,還是有能力一戰的。

45毫米炮對付半履帶車還是很容易

結語

存在既有道理,45毫米炮雖然不如蘇軍100毫米、152毫米等大口徑炮風光,但是也有它的生存空間,有效的彌補了蘇軍中小口徑火炮的缺口,儘管默默無聞,它還是堅持到戰爭結束,為步兵提供寶貴的一線支援火力。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武裝直升機的天敵是什麼?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科學家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