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落帷幕,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波及範圍最廣、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產生人員傷亡最重的大規模戰爭,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悲痛與反思。

但哪怕有二戰作為示警,在面對利益的時候,世界各國依舊蠢蠢欲動、爭鋒相對。戰後的世界經濟體系如何劃分,哪個國家又佔據世界主導地位,這一系列的問題牽扯到的都是實打實的利益,因此以美國跟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寸步不讓,世界局勢再度緊張起來。

但由於蘇聯忌憚美國的原子彈計劃已經成功,美國忌憚蘇聯的重工業,他們都知道自己跟對方一旦打起來,那麼依靠兩國在戰後的世界地位,相當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直接來臨,此時的地球時絕對無法承受再來這麼一次世界大戰。

因此兩國決定在正面保持絕對冷漠,透過各方面的軍事競賽來證明自己的實力,頂多進行區域性開火,像是新中國建立後不論是東北方向的朝鮮戰爭,還是東南亞一直未曾停歇的炮火,背後都有美蘇兩國的影子。

我們平常介紹美蘇冷戰時期的軍事競賽,介紹最多的應當屬於航天航空方面;但實際上航天航空只是競賽的一部分,真正要在實力上分出高下,那麼最直接的比較方式就是新式熱武器的誕生,比如說僅次於不能隨意動用的原子彈的導彈。

當時蘇聯所使用的V2彈到導彈是仿製而來,而除開原子彈這種不可輕易動用的超強破壞性武器,導彈就成為了美蘇比拼軍事實力的最佳選擇,為了能夠在導彈上壓過美國,蘇聯決定改良V2導彈。

一開始將V2改成R1型導彈非常成功,但蘇聯在發展,美國也在發展,腳步的腳步不可能輕易停下,因此又改良出了R2型導彈,並且蘇聯計劃要在R2的基礎上改良出射程達到1000公里的中遠端R3型導彈。

主持R3型導彈研發的是有蘇聯導彈之父之稱的戈爾涅夫,他是蘇聯第一枚洲際導彈、兼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運載火箭的設計者,同時還是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的總設計師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的徒弟。

由於科羅廖夫還有別的工作任務,並且在導彈這塊戈爾涅夫已經青出於藍,因此將R3的任務交給他,整個蘇聯都很放心。戈爾涅夫不愧是蘇聯導彈之父,很快就想出了R3的改進方式,他決定從發動機入手,設計出新式發動機,以此來增加導彈的射程。

既然要採用新的發動機,那麼配套的新式燃料也非常重要,新式燃料是一種腐蝕性非常強、且具有劇毒的液體,非常危險,但偏偏戈爾涅夫又是個喜歡親力親為的人,經常在研發現場走動。

前途無量的蘇聯導彈之父竟然因為這種烏龍原因去世,不得不讓人感嘆一句世事難料啊。

21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金城陣地防禦作戰—27軍抗美援朝戰史學習筆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