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日本曾研製出一種名為“氣球炸彈”的武器。其由數萬個氫氣球組成,繩索上捆綁著炸彈,隨風而動。
氣球炸彈是世界上第一種洲際武器,也是日本帝國最失敗的武器。其本承擔著日本對美國實施終極報復的重任,不料最終卻慘淡收場。
然而正是這種殺傷力低得驚人的武器,不僅達成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成就,還嚇得美國軍隊終日惶惶不安。
今天,就帶大家瞭解一下日軍氣球炸彈的前因後果。
時間跳轉至二戰初期。那時的日本軍隊,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自殺式衝鋒的攻擊,在亞洲戰場橫行。不到半年時間,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大半東南亞國家,相繼淪陷。
隨著戰績的不斷累積,日本的野心和自信感也隨之爆棚。為了爭奪更大的利益,日本將魔爪伸向了法國、荷蘭等西方國家。1939年起,日本先後出兵強佔了荷屬東印度群島、法屬中南半島、法屬印度支那等眾多區域,甚至控制了南海。
日本的侵佔行動顯然威脅到了西方國家的利益。終於在1941年7月28日,忍無可忍的美國徹底對日本翻臉了。一方面,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的1.3億美元存款和所有資產。另一方面,美國單方面終止了《日美通商航海條約》,開始全面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隨後,英國、荷蘭、紐西蘭和菲律賓紛紛響應,對日本展開全面制裁。
眾所周知,日本資源匱乏,嚴重依賴進口。美國對日本實施的石油禁運,幾乎等同於切斷了日本的戰時命脈。時任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曾指出:日本的石油儲存量,僅夠陸軍使用1年或海軍使用18個月。
日本深知自己無力打持久戰消耗戰,必須速戰速決。為了掃清在東南亞的最大阻礙,1941年12月7日夜間,日軍偷襲了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對停泊於此的太平洋艦隊進行輪番轟炸,數百艘艦船被徹底摧毀。
然而令日本沒想到的是,偷襲珍珠港事件很可能是美國下的一個套。
關於該事件,有一個流傳已久的陰謀論。傳聞稱羅斯福總統其實提前得知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計劃。但由於他對美國民眾的反戰情緒,以及中立主義政策十分不滿意。所以便壓下了這份諜報,將計就計的讓日本成功偷襲,以激發民族反抗情緒。
事實證明,羅斯福的計劃很成功。偷襲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人的仇日情緒爆發,全美範圍內迅速掀起反日高潮。羅斯福政府也就順理成章的對日本全面宣戰,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日本雖然是二戰時期,亞洲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但與美國相比,完全就是小巫見大巫。據悉,美國的石油產量是日本的500倍,工業產量是日本的74倍,軍事武器也比日本先進很多。
俗話說“落後就會捱打”。在如此懸殊的軍事力量面前,日本進入了被美國全方位碾壓的階段。在這期間,日本遭受的最大摧殘,莫過於大轟炸。
1944年6月-1945年5月,美國對日本展開了大規模戰略轟炸。數百架B-29戰略轟炸機,瘋狂襲擊了日本八幡、長崎、佐世保等89座城市。長達一年的時間裡,整個日本都呈現出火光沖天、屍橫遍野的慘狀。
值得注意的是,這期間還發生了“人類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空襲”——東京大轟炸。
1945年3月9日夜間,美國派出334架B-29轟炸機突襲了日本東京。2個小時裡,美國空軍利用2000多噸燃燒彈,對東京進行了輪番地毯式轟炸。這場空襲之後,四分之一的東京被夷為平地,26萬多幢建築付之一炬,超過9萬人死亡、10萬人重傷、100萬人無家可歸。
這長達一年的戰略轟炸,給日本造成了無法抹滅的傷害。同時,日本人心中那顆叫做“民族仇恨”的種子,也徹底生根發芽。
日本想要以牙還牙,讓美國也嚐嚐被肆無忌憚轟炸的滋味。然而,這種想法在當時完全就是異想天開。
在這裡,需要先介紹一下美國的地理位置。美國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預警空間非常大。可以說一旦有他國飛機企圖入侵,都會在進入美國領空之前被擊毀。而北面和南面,美國則分別與加拿大、墨西哥接壤,這兩個國家均是反法西斯同盟國,站在美國同一陣營。
自美國於1776年建國後,幾乎從未遭受過外敵入侵。很明顯,日本想要空襲美國本土的計劃,幾乎不可能實現。
此時,一名叫做荒川秀俊的氣象學家站了出來,提出了一種代號為“飛象行動”的氣球炸彈計劃。該計劃會藉助每年冬天,日本高空約1萬米處,都會形成一種特殊的大氣環流現象完成,這股氣流會經由太平洋直達美國境內,時間僅需要3天。而他們只需要把帶著炸彈的氫氣球,送往美國境內就行了。
荒川秀俊將氣球炸彈相關計劃提交給了日本政府。時任日本首相的小磯國昭,當時正被美國的無差別轟炸,弄得焦頭爛額。荒川俊秀的計劃,仿若久旱後的甘露,令他興奮不已。
很快,專家團隊就圍繞著氣球炸彈的特性,制定出了詳細計劃:
第一步,利用強度和韌性都非常高的“糯米紙”,手工製作出大量大型氫氣球。
第二步:為每個氣球都配備一個高度限制裝置,以保證氣球能維持在9000米-10000米的氣流執行區間。該裝置主要由1個氣壓高度儀、32個沙袋和放氣閥門組成。當氣壓高度儀檢測到氣球高度低於9000米時,就會自動解鎖一個沙袋,減輕重量;當氣球高於1000米時,放氣閥門則會自動開啟,釋放部分氫氣。
第三步:按照荒川秀俊的計算,在氣球上裝載一個48小時的倒計時引爆裝置,使氣球能夠在飛達美國境內後,自動爆炸並投放炸彈。
氣球炸彈設計完成後,日本政府又搬出了自己拿手好戲——全民洗腦教育。日本政府在全國範圍內宣揚氣球炸彈的威力,以及報復美國的決心。那些因美軍空襲而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的日本民眾,紛紛響應國家號召,自發加入了手工製作氣球炸彈的隊伍。據瞭解,前後共有100多萬日本民眾加入該行動,他們花費半年之久,最終制作出了9000枚大型氫氣球。
1944年11月1日清晨,大批日本民眾聚集到了千葉、福島等地。隨著一聲令下,數千只乳白色的大型氫氣球,攜帶著一枚枚炸彈冉冉升空。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氣球的身影不斷遠去,最終化為一個個白點,消失在視線裡。日本民眾堅信,這些氣球炸彈正帶著所有人的期待,飛往美國大陸,為日本報仇雪恨。
當然,面對這起“外敵首次入侵事件”和前所未見的武器,美國軍隊也曾一度驚慌失措、惶惶不安。
一方面,由於氣球很難用肉眼發現,所以美軍根本無法察覺其究竟飛往了哪裡。
另一方面,當時的美國根本不確定,這些氣球上除了捆綁炸彈之外,會否還攜帶著某類生化武器。面對這個未知的威脅,美軍在得知氣球炸彈的存在後,立即加強了空軍巡邏隊伍和防空火炮隊伍的部署,同時迅速轟炸摧毀了日本兩大氣球製造工廠。為了防止民眾恐慌和防範日本獲取準確資訊,政府還出面管控了媒體界,攔截下所有氣球炸彈相關報道。
然而最終的結果證明,美方的緊張和恐懼,完全是多餘的。9000枚氣球中,90%都沒能到達美國境內。其中一部分因低劣做工,剛升空沒多久就漏氣墜毀;其餘的則因氣流變向,被吹往他地,了無蹤跡。
那些成功到達美國的氣球炸彈,的確引發了多起森林火災。但由於冬季的美國多暴風雪天氣,海拔較高的森林更是覆蓋著厚厚的積雪。所以這些火災很快就自主熄滅了,並沒有造成太大損失。
與此同時,日本幻想中的“美國城市一片廢墟、血肉橫飛”的場景,完全沒有出現。飛象行動沒能炸燬任何一幢建築,僅導致華盛頓州一家鈽加工廠,出現了暫時性電力中斷。
為了實施飛象行動,日本投入了上百萬人力,耗費了半年時間,僅材料費用就高達1000多萬美元。然而,這場日本浩浩蕩蕩開啟的飛象行動,最終卻在美國無聲無息的慘淡收尾了。日本不僅沒能如料想中那樣,狠狠反擊美國。反而遭到了美國更為殘酷的暴力轟炸。
二戰結束後,日本終於從美國口中聽到了飛象行動,只可惜是在日本作為戰敗國的審判會議上。最終,飛象行動總指揮梅津美治郎,被判處無期徒刑;而荒川俊秀博士,也被指控為從犯獲刑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