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自1942年下半年以後,德國開始生產具有比其競爭對手更高效能的坦克。首先是“虎”式坦克,它在一年內幾無對手。“黑豹”D型坦克於1943年夏天首次亮相。對於盟軍而言,單純只考慮它所生產的數量,這種坦克就比“虎”式威脅更大。更不用說實踐證明,“黑豹”的主炮威力比“虎”式更強大,而且其首上裝甲能夠抵住任何距離內76-85毫米口徑火炮的射擊。另外,斐迪南坦克突擊車和“黑豹”一起亮相。德國裝甲力量的發展,令蘇聯、美國和英國不得不迎頭趕上,但是蘇聯製造出了可以制衡它們的對手——IS-2和ISU-152。“虎王”本來應該是德國坦克再次領先對手的產品,但它從未像“虎”式那樣達到“獸王”的地位。相對於“虎”式和“黑豹”,它對蘇聯坦克的發展影響要小得多。

虎王的誕生

德國在1941年5月26日的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虎”式坦克的未來替代品,因為德國人發現VK 45.01的炮塔不足以容納71倍口徑的88毫米坦克炮。由於僅需要更換炮塔,因此VK 45.02(H)的車體起初與“虎”式坦克相同,只是換了一個新炮塔。後來,這輛戰車的設計幾經變化,已經難以辨認最初設計的痕跡。裝甲的厚度及其車重隨著每次設計迭代而增加。之後又有想法將VK 45.02(H)重型坦克與VK 30.02(M)中型坦克的車體統一起來。這也對重型坦克的底盤產生了重大影響,以至於有人將其稱為“黑豹”坦克改進型號。

這種大一統理念在“虎III”和“黑豹II”專案中繼續貫徹執行,儘管最終只有“黑豹II”被實際建造。“虎III”最終變成了“虎II”坦克。這種最後以“虎王”坦克服役的概念在1943年夏天完全成型。第二種型別的炮塔,通常被稱為“生產炮塔”,也已經完成設計。儘管如此,前50個炮塔卻是從保時捷K.G.從未製造的VK 45.02(P)或Typ 180坦克炮塔繼承過來的。這些炮塔經常錯誤的被稱為“保時捷炮塔”,儘管它是克虜伯為VK 45.02(H)設計的。較常見的“虎王”炮塔也被稱為“亨舍爾炮塔”,儘管它也是由克虜伯設計的。

一輛在1944年8月12日被摧毀的“虎王”坦克

所有這些工作的結果是一輛重達68噸的戰車。第一輛實驗車輛於1943年10月製造。1944年1月,亨舍爾公司開始生產第一批次產型坦克。生產速度不是很快:當年第一季度只交付了14輛坦克,5月份交付了另外15輛,大規模生產直到6月才全面鋪開。

正因為緩慢的建造速度,使得“虎王”坦克直到1944年7月才首次亮相。英軍是第一個直面這種坦克的盟軍部隊。他們在7月18日古德伍德行動期間遭遇了裝備“虎王”坦克的德軍第503重灌甲營。“虎王”坦克的首次亮相併不輝煌:由於盟軍的空中優勢,到行動終止時,只有兩輛“虎王”坦克仍能作戰。還有一些損失來自盟軍坦克,其中最著名的戲劇性戰鬥是戈爾曼(Gorman)中尉駕駛其謝爾曼坦克撞壞了一輛“虎王”,導致後者車組棄車。儘管首秀表現不佳,但“虎王”坦克的出現對盟軍來說還是影響重大。在美國,新型重型坦克的研發工作立即提上議事日程。對於美國而言,在諾曼底遭遇“虎王”猶如蘇聯人在列寧格勒郊外遭遇了兩輛“虎”式坦克。

1944年8月13日在奧格萊多夫附近被俘獲的502號“虎王”坦克指揮型

1944年8月5日,該營欠第一連被派往桑多梅日(Sandomierz)西南的巴拉諾夫·桑多梅斯基(Baranów Sandomierski)。如此匆忙的部署是由於蘇軍在桑多梅日橋頭堡快速發展。德軍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的第一階段損失慘重。第653坦克殲擊車營的“象”式坦克殲擊車數量大幅下降,第506重灌甲營也損失慘重。蘇軍於7月27日解放了普熱梅希爾(Peremyshl,現在的Przemyśl),隨後渡過桑河。到8月10日,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部隊開始越過維斯瓦河(Vistula)。德軍戰場局勢急轉直下,急需有生力量能夠來填補戰線漏洞。由於技術問題,到達最終目的地的車輛數量進一步減少。第501重灌甲營於8月11日被分配給了位於齊米尼克(Chmielnik)的第16裝甲師,然後被派往敘多夫(Szydłów)。途中有更多坦克發生故障,8月12日清晨,全營只有11輛坦克可以立即投入使用。

502號坦克是因為履帶損壞而被乘員組放棄的。因此,它只需要簡單的履帶維修就能重新行駛。

按計劃,第501重灌甲營將在反攻中奪回斯塔索夫(Staszow)。它所面對的是蘇軍第6近衛坦克軍部隊:由普列斯克(M.L.Plesko)中校指揮的第52近衛坦克旅;阿爾希波夫(V.S. Arhipov)上校指揮的第53近衛坦克旅和沙帕爾(A.Ye Shapar)中校指揮得第71近衛重型坦克團。兩個坦克旅裝備了T-34/76和T-34/85中型坦克,重型坦克團裝備了IS-2重型坦克。在預見到德軍會發動進攻,第53近衛坦克旅第3坦克營建立了伏擊圈。參加進攻的“虎王”坦克遭到了側射攻擊,奧斯金(A.P. Oskin)少尉指揮得車組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色,擊毀了三輛坦克。因為在這場戰鬥中的出色表現,奧斯金獲得了“蘇聯英雄”稱號。

8月12日晚上,科羅博夫(A.G. Korobov)少校指揮第2坦克營的兩輛坦克搭載步兵對德軍進行了反攻。這次反擊的目標是佔領德國坦克撤退的重點——奧格萊多村(Ogledow)。科羅博夫的進攻完全令德軍措手不及。蘇軍至少俘獲了四輛“虎王”。根據對德軍戰俘的審訊,8月13日的報告中首次出現了“虎王”的名字。該報告提及了四輛坦克,分別是炮塔編號102、502、234號以及另一輛炮塔編號未知的坦克。報告指出,所有被俘獲坦克的履帶都有所損壞,但102和502號可以修理好。

這輛234號坦克是在8月13日上午被克里門科夫中尉指揮的IS-2坦克擊毀在奧格萊多夫西南郊。

第6近衛坦克軍的主要後備力量,第71近衛重型坦克團,的IS-2坦克於8月13日清晨加入了這場“虎王大餐”。排長克里門科夫(V.P. Klimenkov)中尉率領IS-2坦克支援與第97步兵師第294步兵團第2營的步兵進攻。後者遭到了埋伏在奧格萊德村西南側的“虎王”坦克射擊。步兵呼叫克利門科夫火力支援。後者第一炮摧毀了德國坦克旁邊的房子,第二炮打斷了它的履帶。驚慌失措的德軍車組乘員在把坦克駛入了一條溝後,倉皇逃離。蘇聯步兵奪取了坦克,並調轉炮塔向德軍開火。這輛炮塔編號234號的坦克在當時被列為科洛博夫的戰果之一。後來,他又在奧格萊德村北面摧毀了另一輛“虎王”坦克。但這輛坦克也被列為第53近衛坦克旅的戰果。即使如此,克里門科夫還是透過這場戰鬥獲得了愛國戰爭第一級勳章。

這輛由近衛軍中尉烏達洛夫指揮的98號IS-2坦克在一次戰鬥中摧毀了三輛德國“虎王”坦克。

烏達洛夫(V.A.Udalov)車組取得了更大的成功。8月13日14:00,他的坦克和第52近衛坦克旅一起在莫克雷(Mokre)以東設伏。事實證明這非常及時,七輛坦克從敘多夫出發,駛向272.1高地。但這些德軍沒有發現烏達洛夫的坦克,因此遭到了猛烈的側翼射擊。兩輛德國坦克被摧毀,其餘的則繼續前進。烏達洛夫沿著一條繞過莫克雷的林間小徑迂迴德軍後路,摧毀了另一輛“虎王”。剩下的德軍坦克撤退了。烏達洛夫因為其在8月13日戰鬥中的表現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但德軍並不甘心數次失利,隨後再次對272.1高地發起攻擊。他們這次遇上了別利亞科夫(Belyakov)中尉的IS-2坦克,後者摧毀了一輛虎王。

一張手繪的第6近衛坦克軍擊毀的坦克位置圖,其中有十二輛是在東線初次出場的“虎王”坦克。

這幾天的戰鬥對德國人來說是災難性的。他們損失了13輛坦克,卻沒有任何取得任何戰果。8月22日,營長馮·雷蓋特(Von Legat)少校被免職,由塞米施(Saemisch)少校接任。對於德國人而言,更糟的是有兩輛損失的坦克幾乎完好無損。蘇聯還在車中繳獲了“虎王”坦克的技術文件,包括說明手冊。這使他們能夠修理被俘的坦克並將其送到後方。

迫不及待的戰場測試

像英國人和美國人初見“虎”式坦克一樣,蘇聯人在與“虎王”交戰前對其一無所知。關於這些坦克的第一個情報是在第6近衛坦克軍在8月12日夜晚俘虜了第501重灌甲營和第16裝甲師的俘虜後獲得的。俘虜們談論了新型“黑豹”坦克。這可能是企圖故意誤導的原因,或者是由於這兩種坦克看起來非常相似而被誤認的結果。實際上,有關“虎王”是從“黑豹”改進而來的觀點有多個獨立的出處。翻譯也有一個錯誤,德語Königstiger的真實含義是“孟加拉虎”,但蘇聯、美國和英國都不知道這種微妙之處,因此將德軍坦克兵給這種坦克起的綽號譯成了“虎王(King Tiger)”。後來,德國自己也在正式通訊中將這種坦克稱為Königstiger。

英美駐蘇聯軍事使團在給蘇聯的情報中提到了德國新坦克。由於英國人已經與其進行作戰,因此掌握了更多資訊。

8月19日,科涅夫(I.S. Konev)元帥在給斯大林和費多連科(Fedorenko)元帥的一封信中,報告了“虎王”坦克的戰術技術特徵。它們非常精確,因為德國人不僅損失了數輛功能完好的坦克,而且還丟失了技術檔案。當然,這些從502號指揮坦克中獲得的檔案具有一些指揮坦克特有的特性,如有兩個無線電臺和一個六人乘員組(比普通車組多一人)。該信還指出,會送一輛坦克到庫賓卡試驗場進行測試。

在有關桑多梅日戰利品的資訊傳到莫斯科幾天後,英國駐蘇聯軍事使團也向蘇聯人通報了他們在1944年7月古德伍德行動中遭遇到的德國新坦克的資訊。英國人遇到的“虎王”是沒有使用“生產型炮塔”,防禦能力不足的坦克。英國人在情報中雖然將該坦克稱為“虎”式坦克,但不斷將它與“黑豹”進行比較。1944年9月中旬從美國人那裡獲得的情報更加有趣。美國人聲稱發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坦克:一種是“‘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的組合,被稱為‘虎II’”;另一種是“68噸重的新坦克,被稱為‘帝國虎’”。與英國人不同,美國人在1944年夏天沒有在戰場上遇見過這些坦克,只看到被擊毀的坦克殘骸。蘇軍方面迅速作出迴應,澄清說只有一種新型坦克,它看起來像“黑豹”,因為底盤是基於後者的。

最初的計劃是將一輛繳獲的“虎王”運到庫賓卡,後來增加到了兩輛。炮塔編號102和502的坦克被選中。由於仍需要對它們的行走裝置進行修理,因此交付時間拖得很長。同時,再次與德軍新坦克相遇的可能性並沒有被忽視。首先,第501重灌甲營仍在東線戰鬥。到1944年9月1日,它可以作戰的坦克數量回升到了26輛。鑑於初戰的好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決定在仍位於奧格萊多西南郊的234號“虎王”坦克上測試蘇軍各種牽引和自行火炮的效能。坦克被從溝中拉出,來自第1024自行火炮團的一輛SU-85自行火炮,來自第155獨立炮兵旅和第37獨立坦克殲擊車旅的57毫米ZiS-2牽引式反坦克炮、76毫米ZiS-3牽引式師屬野戰炮和152毫米ML-20牽引式榴彈炮在多個距離對其進行了射擊測試。

1944年9月,等不及後方測試結果的前線蘇軍就地使用234號坦克進行火炮射擊試驗。

ZiS-2和ZiS-3火炮的射擊表明,即使在150-200米處,也無法擊穿“虎王”的側裝甲。這不是什麼新聞,因為ZiS-3本來就無法穿透“虎”式坦克80毫米厚的側裝甲,就更不用說“虎王”坦克厚度相同,但呈傾斜安裝的側甲了。使用次口徑穿甲彈會有所幫助,在300-400米處可以穿透側裝甲。從400米處發射的高爆彈可以打壞負重輪。次口徑彈藥不僅允許ZiS-3,而且允許T-34和SU-76M穿透“虎王”坦克的側甲。

85毫米口徑的D-5T可以在400米處輕鬆地穿透“虎王”的側甲。測試人員估計實現穿透的極限距離可以拓展到至少600米。但射擊前裝甲的炮彈發生了跳彈。

152毫米ML-20榴彈炮的炮彈儘管沒能擊穿前裝甲,但可以擊穿安裝車體機槍的球形射擊座。而對於炮塔側面的射擊卻能夠一炮連續穿透兩個側面,有一發炮彈甚至產生了一個直徑半米的破洞。

試驗表明,德國新的“虎王”坦克在正面擁有良好的保護,但其側面卻很脆弱。它甚至容易受到高爆彈的傷害,因為後者可以破壞坦克的行走機構。

實踐表明,57-76毫米的火炮可以透過使用次口徑彈藥穿透“虎王”坦克的側裝甲。

152毫米炮彈在“虎王”坦克炮塔上形成了一個大洞。

儘管“虎王”坦克的前裝甲沒有被穿透,但是被152毫米炮彈命中後,其裝甲依然變得失去了效用。

舒適但不可靠

將兩輛被俘的“虎王”坦克運往庫賓卡變成了一次冒險。坦克被運過維斯瓦河後,自行駛向上車點。行走機構,發動機和變速箱問題開始湧現。在30度氣溫下,發動機和變速箱一直過熱。導向輪,驅動齒輪和主動輪的故障都很常見。履帶經常斷裂並且履帶張緊機構工作不佳。結果,將這些坦克運到庫賓卡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直到9月26日才到達了NIBT試驗場。導致這些嚴重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虎王”坦克還沒有研發完畢就被送上了戰場。德國人又花了數月時間,才讓“虎王”的可靠性達到可接受的水平。即使這樣,它的可靠性也從未達到“虎”式坦克的水平,根本原因是新坦克大大增加的重量。

被運往庫賓卡進行測試前的502號坦克

抵達庫賓卡後的502號坦克

9月29日,“德國‘虎王’坦克試驗計劃”獲得批准。這些坦克將行駛1000公里,其中125公里在高速公路上,600公里在泥土路上,200公里越野,還有75公里用於特殊試驗。同時還將進行零部件和裝配工藝研究,以及穿透試驗。完成所有試驗後,“虎王”坦克將拆除炮塔,以進行與專案701(IS-4)車體相同的試驗。這並不是蘇聯人的心血來潮,“專案701”將是德國新坦克的主要對手。有趣的是,蘇聯人在“虎王”抵達庫賓卡之前,透過其在運輸途中的表現,就得出結論德國坦克難以完成1000公里的行駛測試。

根據計劃,行駛測試將用102號坦克進行,502號坦克將作為零備件捐助者,以確保前者能夠完成測試。問題在於擁有一輛坦克作為備件庫並不足夠。到10月初,這兩輛坦克都無法使用,修理工作在10月10日之前無法完成。在試驗開始時,102號坦克已經行駛了444公里,對於一輛還未定型的坦克來說,這是個不錯的成績。為了修復102號坦克,蘇聯人從502號坦克上取走了右側的驅動輪,但發現它也無法完全正常工作。最終,它們將502號左側的驅動輪拆了過來。

從502號坦克具有的天線數量來看,這是一輛指揮型“虎王”坦克。

10月10日,102號的主要修復工作終於完成。在第二天,又修繕了一些小問題,此時,該坦克已經做好了進行試驗的準備。考慮到德國坦克的可靠性尚待提高,儘管火炮系統也存在一些問題,測試委員會還是決定先進行火炮射擊試驗。在10月12日火炮的半自動機構發生故障前,發射了45發炮彈。儘管,蘇聯人花了一天的時間用來解決問題,但火炮機構在10月14日又壞了。這導致射擊試驗一直持續到10月17日,總共發射了152發炮彈。“虎王”坦克上的88毫米KwK43 71倍徑坦克炮顯示出了很高的精度,與蘇聯D-25T坦克炮不相上下。帶瞄準的最高射速估計為5.6發/分。該炮甚至在移動射擊中也表現良好。測試人員指出,可以透過踏板操作的液壓驅動裝置旋轉炮塔進行跟蹤瞄準。通風系統也執行良好。

測試人員認為“虎王”坦克車組人員擁有很高的舒適度。炮塔旋轉機構被認為設計良好,轉動炮塔只用2-3公斤的力。除了手動旋轉外,還有液壓回轉裝置。當發動機以最高轉數運轉時,可以在20秒內將炮塔旋轉一圈。火炮的電觸發器位置適中。駕駛員和車體機槍手(無線電員)的座位也佈局合理,特別是可以透過高出艙門的觀察孔駕駛車輛被視為一個加分項。

裝填手的位置也被認為是不錯的,很容易從炮塔彈藥架上拿取彈藥。

但是,從車體彈藥架內拿取彈藥要困難得多。另外,裝填手潛望鏡只能固定向前看備受詬病,儘管最後的測試報告未強調此點。但“虎王”坦克顯然繼承了“黑豹”坦克視野差的缺陷。只有車長具有周視能力,他的左邊有11米的視角盲區,右側更大,有25米的盲區。炮手除了瞄準鏡外,沒有其他觀測裝置,裝填手只能朝行進方向看。就在蘇聯坦克設計者努力提高坦克的觀察範圍時,德國人似乎在反其道而行之。這就難怪“虎王”在桑多梅日遭到了如此多的側面攻擊。

行駛試驗最終於10月18日開始,整個過程一波三折。行駛80公里後,左側驅動輪冠狀螺栓斷裂。21日,坦克再次趴窩。那時,102號坦克僅行駛了87公里,包括火炮射擊試驗中積累的里程。在轉彎試驗中,4個履帶鏈節和15根履帶銷斷裂,同一個左側驅動輪冠上的7個螺栓脫落。從21日到23日該坦克僅行駛了2公里。10月25日,當驅動輪再次發生螺栓斷裂脫落時,蘇聯人叫停了行駛試驗。這一次,左側第一個負重輪的扭杆也發生了斷裂。最後,102號坦克在試驗中只行駛了113公里。如此短暫的試驗無法全面評估坦克的機動性。它從未加速到手冊中所寫的最高速度,土路上的平均速度為13.4公里/小時,低於IS-2的14.5公里/小時。燃油經濟性更加有趣。IS-2坦克在1944年秋天的測試中百公里油耗為329升,而“虎王”每100公里的實際油耗達到了971升。一輛坦克裝滿油只能行駛90公里。

在102號坦克上進行的行駛試驗表現不佳。該坦克只開了113公里,就壞了,再也無法繼續試驗。

脆弱的巨人

由於沒有更多的備件持續行駛試驗,蘇聯人拆卸了102號坦克,將之前從502號坦克上取來的一部分零件裝了回去。測試“虎王”坦克防護力的穿透射擊試驗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測試的是車體和炮塔的前裝甲,於11月5日至11日進行。使用了一輛ISU-152自行火炮(152毫米ML-20S榴彈炮),一輛ISU-122突擊炮(122毫米A-19S野戰炮),一輛SU-85坦克殲擊車(85毫米D-5T坦克炮),一輛繳獲的“犀牛”坦克殲擊車(88毫米Pak 43/1反坦克炮)和一輛繳獲的“黑豹”坦克(75毫米 KwK 42 70倍徑坦克炮),以及一門100毫米BS-3反坦克炮。

火炮射擊試驗前的502號坦克

第一個上場的是122毫米A-19S炮。它發射的不帶穿甲能力的高爆彈頭無法穿透裝甲,但是爆炸產生的火焰透過機槍支座進入車體引起了火災。第三發炮彈是從500米外發射的鈍頭穿甲彈。它沒有擊穿前裝甲,但從裝甲後部崩裂出一塊160x180x15毫米的裝甲,同時首上裝甲和車體頂部裝甲間的焊縫完全破裂。下一發射擊是從600米外發射的尖頭穿甲彈。儘管它擊穿了“虎王”的前裝甲,但由於和前一發炮彈彈著點過近,因此該成績沒有被計算在內。下一發炮彈沒有穿透裝甲,但撕裂了首上裝甲和首下裝甲之間的焊縫。事實證明,尖頭穿甲彈可以在1000-1500米的距離上穿透炮塔前部,卻無法穿透車體前部。試驗還表明,“虎王”難以在戰鬥中抗住一門122毫米火炮的射擊。穿甲彈的直接命中不但能導致裝甲開裂也可以撕裂焊縫,後者使得坦克即使沒有被穿透也將無法使用。幾乎可以肯定,當距離在500-600米時,該炮發射的穿甲彈肯定能損壞車體。

152毫米ML-20S使用的穿甲彈表現略差。該炮彈僅在100米處穿透(破碎)了“虎王”的首下裝甲,其他距離都無法形成穿透。即使如此,命中一發也會導致焊縫開裂。該炮發射高爆彈似乎對“虎王”更有效。它們在不穿透裝甲的情況下,用衝擊波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破壞——焊縫斷裂,變速箱損壞。

100毫米BS-3反坦克炮無法穿透“虎王”的首上裝甲,但其炮彈造成了與A-19S炮相同的傷害。在500米外的一次射擊儘管僅在裝甲表面造成了凹痕,但在後部崩裂了一塊220x240x20毫米的裝甲塊。它變成了一顆新的彈丸,破壞了其前進路徑上的任何物體。同時,裝甲上也形成了裂縫。D-5T炮射擊在首下裝甲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洞。德國自己的75毫米和88毫米火炮的情況相似。沒有達成完全穿透,但都產生了裝甲裂紋和後剝落。

穿透試驗顯示出“虎王”坦克的裝甲質量低下,僅命中幾次就開始發生明顯的剝落和破裂。這是一個不好的訊號。有許多人都強調說,“虎王”的裝甲從未被擊穿過。但事實是,不需要任何擊穿,裝甲在命中3-4次後自己就破裂了。由於裝甲質量如此差,厚度並不是很重要。試驗場專家指出,100-152毫米火炮在500-1000米的射程內會對“虎王”造成威脅。用100或122毫米火炮在500-600 米距離擊中前裝甲接頭也可能導致穿透。

122毫米高爆彈的第一次命中就已經基本上摧毀了“虎王”坦克。

被152毫米穿甲彈擊穿的首下裝甲。事實上,使用高爆彈更有效。它們可以破壞焊縫並引起裝甲的開裂和剝落。

經歷了幾次射擊命中後,“虎王”坦克的首下裝甲被完全摧毀。

炮塔擊穿的次數要比車身更多

第二階段穿透試驗於11月21日至29日舉行。這次參加試驗的包括了SU-76M坦克殲擊車,SU-85坦克殲擊車和美國GMC T70(M18坦克殲擊車)。SU-76M的效能與9月份相比沒有什麼不同。ZiS-3反坦克炮甚至在零距離上也無法用穿甲彈穿透車體側裝甲。但是,對炮塔的幾次射擊導致炮塔側面和炮塔環之間的接縫爆裂,炮架環上形成了明顯的裂紋。炮塔在命中第17發炮彈時被卡住。從300米處發射的穿甲彈導致裝甲背面崩落了一塊150x125x20毫米的裝甲塊。命中幾次76毫米火炮將對德國坦克造成嚴重影響。一發ZiS-3在300米處發射的炮彈把“虎王”車長觀察站打飛,完全撕裂了焊縫。

美國的GMC T70(GMC M18)坦克殲擊車更具危險性。它的76毫米炮很容易從500、1200和1500米的距離擊穿“虎王”坦克車體側面,運氣好的話,2000米處也行。該炮的穿甲效能異常出色,甚至超過了85毫米D-5T坦克炮。

SU-85表現稍差。並非所有在1500米處的射擊都會導致穿透。但是,命中坦克後也會導致其焊縫損壞。試驗表明,D-5T火炮可以有效地在1000米處穿透“虎王”的炮塔側面;對於車體側甲的穿透距離在850到1350米之間,取決於命中的位置。

試驗的第二階段同樣顯示了“虎王”坦克裝甲和焊縫的脆弱性。該坦克很容易在側面被T-34/85和SU-85火炮摧毀。更不用說火力更強的SU-100已經於1944年秋開始生產了。後者的火炮甚至可能從正面對“虎王”坦克造成嚴重破壞。換句話說,由於德國坦克裝甲質量的下降,一味增加其厚度已不再是一帖“萬靈藥”了。

502號坦克在經歷了76毫米和85毫米火炮對其側甲射擊試驗後的情景

美製76毫米火炮對於“虎王”坦克側甲的射擊效果最佳。它可以在2公里外擊穿“虎王”側甲。

蘇聯自己的85毫米坦克炮的有效射程約為1000米。

德國坦克設計的死衚衕

在NIBT試驗場上得出的結論對德國戰車很不利。它們變得太大太重,嚴重影響到了它們的可靠性和機動性。裝甲和武器與坦克的大小和重量嚴重不符。比如,“虎王”坦克的防護並沒有比當時正在開發的蘇聯坦克更好(在許多情況下更糟)。不僅僅是那些開發中的坦克,能夠抗住“虎王”射擊的改進型IS-2車體已經進入大規模生產。早在1943年初,蘇聯就拒絕生產類似於88毫米KwK43的火炮,而是製造100-122毫米火炮,並逐漸提高炮口速度。

經過測試,蘇聯人對“虎王”坦克的評價不高。它基本上沒有對當時正在開發中的IS-3坦克帶來任何影響。

當然,“虎王”坦克也有其優點。蘇聯的測試人員對其自動滅火器,電池電加熱器,變速箱的自動化以及具有內部減震功能的車輪頗為讚賞。但是,整體上,“虎王”坦克對於蘇聯的坦克設計師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它並沒有帶來任何新的東西。他們早已經熟悉了“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後者擁有與之相同的火炮和同等的防護。說明“虎王”坦克質量的一個側面是幾乎沒有人試圖使用在戰鬥中繳獲的該型坦克。戰爭結束後,除了博物館和射擊場外,也沒有人關心這些坦克。

炮塔編號502的坦克一直儲存至今,儘管只有變速箱是從其原始裝置中保留下來的。這輛底盤編號為280080的坦克現在位於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內,被漆上了1944年8月被第53近衛坦克旅第2坦克營士兵俘獲時的塗裝。

現位於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內的經過復原的502號“虎王”坦克實際上只有變速箱是原裝貨。

14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四野兩支“虎賁師”誤入白崇禧包圍圈,一勝一敗只因戰術不同